案例22:他们为什么嘲笑我?
父母的鼓励能让孩子摆脱嘲笑、胆怯、孤立的恶性循环
嘲讽往往伴随着笑声,事实上,嘲讽可能会让欢笑声停止。健康纯洁的笑声能让人身心舒畅、感觉轻松,有助于维系友谊。然而嘲讽却意味着取笑他人,讥笑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对孩子们来说,很难分辨出成年人发出的是开心的笑声还是嘲讽的讥笑。比如小丑走路撞到了墙上,我们会哈哈大笑。这时候,我们应该向孩子解释,喜剧表演和现实生活是不一样的,在现实生活中,当别人受伤或失败时,我们不应该嘲笑,而要尽力帮助他。否则,孩子可能无法理解嘲笑别人的痛苦是错误的行为,当众人对别人的困难痛苦幸灾乐祸时,孩子也会跟着幸灾乐祸。
十岁的斯科特在一次社区棒球比赛中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斯科特并不擅长运动,轮到他击球时,另一队的孩子们开始呼喊他的名字,假装在为他加油:“斯科特,斯科特,斯科特”,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大。
一开始,斯科特很高兴,以为自己受到了关注,但当他一次又一次挥棒失败,他才意识到那些孩子们是在取笑他。斯科特先是茫然不知所措,接下来感到非常愤怒,他再一次挥棒,可是把球打出了边界。直到他的球队退场,奚落嘲笑的声音还没有消退。这时,斯科特气得满脸通红,觉得很丢脸。他不知道是该中途退赛还是不理睬那些孩子继续比赛。
嘲讽的讥笑中带着轻蔑。无论是多大年龄的孩子,都会对此感到困惑。其实一开始斯科特根本没有意识到那群孩子在嘲笑自己,他只是想参加比赛和大家一起玩。当他意识到自己被嘲笑时,感到非常尴尬。这种嘲讽的意味太过微妙,斯科特开始无法理解,所以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如果经常遭受这种嘲讽,斯科特就容易变得胆怯、畏缩,不愿意参加社区活动。即使是单纯害怕被嘲笑的心理,也足以让一些孩子躲在人群后,并养成不善言谈或畏缩的习惯。当孩子变得过于畏缩时,就会陷入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其他的孩子感觉到这个孩子软弱,可能会更欺负他,把他当作取笑对象。对这个孩子来说,这无疑是非常痛苦的事,而且要为融入群体付出高昂的代价。所以,有时候孩子似乎只能选择孤立和自闭。
被嘲讽的孩子一般不会把这种遭遇告诉父母,他们可能觉得太丢脸或不好意思,或者认为父母也帮不上忙。父母在这件事情上的确帮不上什么忙,父母的干预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但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努力克服自卑,击败嘲讽,找到真正的朋友。
另外,如果孩子嘲笑他人,父母也要有所察觉。父母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承认自己的孩子也有残忍的一面,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诫“不要那样说”或“这样做太不礼貌了”,并不能让孩子明白。下一次,孩子可能就会小心提防,不再让我们听到那些不友善的言论。为了让孩子对他人更富有同理心,我们可以这么说:“想象一下,如果别人也那么说你,你会有什么感受?”或者“你这么说,你看到他脸上的表情了吗?我想知道他是什么感觉。”如果父母总是和孩子站在一起,让孩子明白:“我和你在一起,我能理解你。”那么,孩子就能学会体谅他人,并对他人友善。如果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体验过同理心,就更容易理解他人的需求,更友善地对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