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可爱的中国:知识分子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国之重器我之梦萦 荒岛求索科学报国

1965年春节的一天,黄旭华在家里接到了时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副院长于笑虹将军打来的电话,请他和钱凌白去他家商量点事情。等黄旭华和钱凌白落座后,于笑虹开门见山地说:“原子弹和导弹成功了,中央释放出向核潜艇倾斜的态势,‘首艇’上马的条件成熟了,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今天想听听你们二位的意见。”听完这话,黄旭华和钱凌白脸上的笑容已经表达了他们的心声,恨不得立马干起来。这一幕到现在黄旭华还记忆犹新。

黄旭华、钱凌白、尤子平、陈发金一起代表六机部向中央起草了《关于恢复研制核潜艇的请示》报告。1965年8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第13次中央军委会议,专门研究核潜艇上马的具体问题。这次会议正式启动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的进程,是我国核潜艇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一)“荒岛求索”的人生

考虑到研制潜艇可能存在不可预知的危险及保密等因素,选址必须远离人烟。为了国家的尊严,响应伟人的号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黄旭华和一批来自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等地的技术人员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会集到那个承载着国人重托的荒岛——葫芦岛,开始了中国核潜艇研制这项神秘而伟大的事业。

1965年6月,为了便于设计和建造,在“715所”的基础上成立了“719研究所”,办公地址在葫芦岛,与核潜艇总体建造厂比邻。黄旭华和一批技术人员进驻葫芦岛,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在远离人烟的孤岛上,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气候恶劣的葫芦岛,一年刮两次风,每次刮半年。岛上供水紧张,生活区白天不供水,晚上才来点儿,大家用盆罐接水备用;每人每月仅可领3两油,黄旭华和同事曾在半年内一滴油星也没见到;吃的是带糠的高粱米,伙食倒是很“绿色”。有一句俏皮话说,“早上土豆烧白菜,中午白菜烧土豆,晚上土豆白菜一道烧”。时任“719所”副总工程师尤子平回忆说:“有一年春节将至,副食品商店门口居然贴出大张红纸,上面写着:‘欢度春节,每人供应红方一块(即酱豆腐)。’”办公条件特别差,300多人挤在两幢狭小的三层楼,办公桌没法摆开,只能谁出差了就把桌子搬到外面堆着,就这样轮流着办公。很多时候,晚上准备两个馒头,加班加点地干。当时有个土口号,叫“头拱地,脚朝天,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

黄旭华在荒岛工作的10年,不仅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还要经受严酷的政治风波带来的凌辱——黄旭华曾与猪同吃同睡过。

在荒岛上,黄旭华想念家乡的亲人们。还记得1957年回乡探亲时,母亲对他说:“父母老了你要常回家看看,现在社会安定了,交通也方便了。”他回答:“一定会的。”黄旭华跟二哥的感情最好,忘不了二哥对他的照顾。他四五岁时,正上小学的二哥,悄悄带他去陪读。回家时,父亲检查二哥功课,二哥一时背不出来,父亲要打二哥,黄旭华急了,大声背出来,谁知这一解围使二哥更难堪,挨打更重。二哥没有怪他,第二天依旧开开心心带他去学堂。

想想家里的亲人,黄旭华就变得越来越坚强。再想想以前毛主席的誓言,激发他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环境中倔强前行,硬生生地凭借钢铁般的意志、顽强的双手去慢慢地实现核潜艇的梦想。

(二)决策采用水滴型艇体

考虑到工作的便利,我国成立了“719所”北京工作组。这个组的研制设计工作主要由黄旭华负责。当时北京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首艘“某艇1”的总体方案论证工作。总体方案论证的主要内容就是确定核潜艇的线型、战术技术指标,并为拟制核潜艇配套设备清单做准备。

在首艇的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开始之前,需要确定潜艇线型问题。当时,有水滴线型与常规线型两种。部分决策者和有些技术人员受美国研制核潜艇经验的影响。美国核潜艇的研制一般分三步走:先从水滴线型常规动力潜艇到核动力常规线型潜艇,再过渡到水滴线型核动力潜艇。苏联的核潜艇研制步数就更多。在缺乏先进工业技术和合格科学技术人员的情况下,有些人认为,首艇设计应该采用常规线型,以保证1972年按时下水,完成政治任务;待有成熟技术和经验后再研制水滴线型核潜艇,这样减少技术风险。

黄旭华对于首艇主张采用水滴线型设计。基于国外的水滴线型核潜艇成功经验和大量验证性试验,黄旭华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的大胆想法。从1958年开始,黄旭华就一直钟情于水滴线型。1959—196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及“702所”的无数次水池试验中,黄旭华和钱凌白对水滴线型做了大量的验证性试验。虽然当时的试验大部分是定性的,而且水池及测试条件不尽理想,但是他还是通过已经取得的试验结果和数据确认水滴线型在水下战术技术性能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因与水的摩擦面积最小,水滴线型核潜艇稳定性最好。事实证明,他大胆的决策是正确的,他带领团队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的水滴型核动力潜艇。

经过水下满功率全速航行试验、水下发射模型弹及运载火箭多次试验以及交付海军使用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国核潜艇水滴线型的采用和水下操纵面的设计是非常成功的。这一做法,不仅节省了国家资源,赢得了时间,还使我国的核潜艇与世界上的最先进水平保持一致。

(三)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70年12月26日,正值毛泽东主席77岁生日。这一天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了,这艘核潜艇也是“某艇1”的首艇,舷号“401”。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黄旭华亲眼见证了这一凝结13年心血的伟大作品诞生。

黄旭华回忆起那一天的情景时说:“那天的天气非常好,头一天的寒风将天空打扫得干干净净,核潜艇庞大的钢铁之躯就像一头巨鲸横卧在蔚蓝的天空之下。从上往下看,毛泽东的画像高悬在潜艇指挥台正上方,画像下面横拉着‘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巨幅标语,指挥台围壳上表示舷号的三个巨大白色‘401’数字分外醒目。艇首扎着一簇巨大的红花,象征着‘八一’八面红旗在首水平舵上一字排开。一大批工人手中挥舞着《毛主席语录》的‘红宝书’,不停地振臂高呼,场面蔚为壮观。”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毛泽东同志的誓言。中华民族开始拥有了捍卫国家安全的海上苍龙,在世界核潜艇史上写下光辉篇章。黄旭华亲历了“某艇1”的完善定型、交付使用、长航试验、极限深潜等重大过程。1974年“八一”建军节,“某艇1”首艇“401”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服役。从此,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核潜艇俱乐部的第五位成员,人民海军也进入了核时代。

1965—1970年,黄旭华等设计师在面临没有经验、没有技术资料、缺乏辅助条件三大难题的情况下,仅仅用了5年时间,完成了首艇的论证、设计、建造、下水,这个速度毫不逊色于美苏核潜艇的研制进度,并使我国的核潜艇与世界上的最先进水平保持一致。在这个过程中,黄旭华的学术能力在一次次技术攻关中得到了提升。黄旭华的理想信念在经历了政治上的审查和灵魂上的折磨后,依然碧血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