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基本理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前言

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各项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高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而根本的问题。而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为”方针。

高校如何抓牢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不辱使命,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具有实效性和长效性?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得到青年学生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实践和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应这些新变化,并采取科学的方法研究新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问题就是一个亟须加以研究的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认同范畴发轫于心理学,认同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建立在认知基础上,需要个体在思想上对认知对象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发现认知对象与自己所具备的认知之间的共同基础,最终达成个体对认知对象自觉自愿的认可、接受乃至尊崇。认同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与思想观念之间存在着差别和异议,差别和异议消除的过程就是认同形成的过程。所以,认同不是对认知对象的机械性、浅层次的简单模仿,更不是为了获得奖赏或者免于责罚而对认知对象的无奈依从,而是以对认知对象知识性的同意和接受为基础,通过心灵深处的体会和思想里层的融合而产生的情感上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因此,认同是与差异性、多样性、多变性同时存在的,如果没有差异、多样、多变的复杂境遇,也就不存在认同问题了。认同就是要在差异、多样、多变的现实中寻找相似性、相同性和一致性,具有趋同的效应,在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信仰体系上达成集体的共同意识,直到形成统一规范的行为模式。认同是一种关系范畴,它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接受与被接受、认可与被认可、承认与被承认、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在现代,认同范畴已超出心理学界限,成为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范畴,其基本含义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心理上相同、一致,具有同一性。二是情感上有一种亲近、可归属的愿望,具有归属感。三是思想态度上认可、满意和支持,具有赞同感。四是行为上以认同对象的规范要求自己,并且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具有行动力。由此可见,认同范畴是集认知、情感、信念、实践于一体,是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统一。认同的对立面是拒斥,认同表达的是接受、喜爱和偏好,拒斥表达的则是厌烦、排斥和反感。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承担着向社会成员传播主流价值观念、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律行为规范,并以此引导社会思潮、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发展等功能,其目的在于通过影响和塑造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实现受教育者对社会、国家和阶级基本要求的认同,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可见,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在、价值使然和功能实现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理解、接受、承认、赞同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有用或有价值的肯定性评价,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仅把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授的理论观点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而且进一步外化于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表现为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肯定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很好地认识并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对社会现实有着积极正面的看法和评价。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做到情绪上响应,意愿上配合,思想上信服,行动上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范畴,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认同,即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价值有着明确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承认、赞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所确立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等。从认同的环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经由情感认同到理性认同再到价值认同,最后落实到行动认同上。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包含着学生、教师、教材、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等多重因素。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则、方法、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在现实上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遭遇“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工具理性的泛滥和价值理性的沉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空场”;理论上的学院式研究与社会生活脱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断裂”;外部投入与内部认同的强烈反差,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危机”;等等。这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各种思潮的交锋与较量非常激烈,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往往成为西方各种意识形态渗透的主战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或去意识形态化、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和挑战。还有存在着在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产生的新问题,以及网络新媒体信息的泛滥带来强烈的思想冲击。对于这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进行深刻的分析和回应,深刻剖析各种错误思潮,认清其危害性,切实做到历史方位的新阐释,价值定位的新导向,工作布局的新要求,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力,这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庄子曾说,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认为事物被人们认可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值得被认可的东西,这个被认可的东西就在于它本身的正确性,它的正确性被肯定、赞同、接受乃至转化为行动,它就得到了认可,就像路是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叫出来的一样。反之,事物不被认可是因为它本身的非正确性。这表明,理论要得到普遍的认同关键在于自身的正确性。对于这一点,马克思也表达了同样的真知灼见,他说:“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马克思认为理论要被认同的基础是理论本身要值得被认同。那么,什么样的理论是值得认同的呢?马克思明确指出,只有抓住事物根本的、透彻的理论,才能说服人,才能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这就很清楚地表明,抓住事物根本的、透彻的理论是认同的前提条件,理论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其满足现实需要的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他还进一步强调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2]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最有价值、最有影响力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穿越时空,映照当下,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犹如壮丽的日出,照耀着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前进道路。

从认同理论、接受理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备了值得认同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是宣讲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主渠道,其基本要求就是要清晰而透彻地讲清讲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道义上的优越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在学习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原文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著、原文上下一番苦功夫和细功夫,学深、学透、学懂基本原理,常学常新。如何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深刻阐发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和解决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确实需要有一番硬功夫。同时积极回应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挑战与冲击,消除各种错误思潮、认识、侵蚀观念的危害性。只有坚持不懈地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为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教育教学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工程。在怎样育人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教育者在育人时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三全育人”的系统工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则尤为关键。因此,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的关键。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呢?首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其次,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话语等方面不断创新,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实践特点和要求,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满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和鲜活的生活气息,增强对其现实的针对性,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守正创新,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要求做到坚持“八个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要把坚持“八个统一”融入课程的教学中,与时俱进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不断充实、调整、提高、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明辨是非并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是建立在对其内容的认同之上,只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灵之中,进而升华为行动指南,在生活实践中践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认同。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并不体现在各种光怪陆离的“段子”之中,而是体现在其内容本身的生命力上,即体现在内容的真理性与科学性、时代化与大众化上。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首要的就是认同它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说明白,准确而又生动地阐释其真理性与科学性,才能让学生在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理论魅力所折服的基础上,自觉认同、自觉维护、自觉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真理性与科学性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就能被大学生认可的,而是靠其自身的理论张力本身能解释与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理论实践问题,靠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化与大众化的内容,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被青年大学生接受。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鲜活的素材、汲取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养分,不断调整、充实、改进、提高、增添反映时代发展、把握社会生活变化、适应学生思想发展的教育内容。这也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紧跟时代、紧跟学生的步伐,实现内容与展现方式的同步更新。

诚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必不可少,我们还要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的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如何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关键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给正处于成长中的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必须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并给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点要求。对于学生来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可以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否过硬、教育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讲授内容是否贴近实际、人格魅力是否健康积极等。调查研究显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授课语言准确生动、授课方式灵活多样、道德品质高尚,那么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就高,反之,学生的认同度就低。

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中介而言,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多头并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构建出“大思政”的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学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群体一方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另一方面也包括以辅导员为主体的高校行政工作者,同时也包括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就社会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群体既包括广大的学生家长,也包括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员。这些相关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因此,只有着力提高这些相关人员的素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在其中起着理论建构的核心作用。同时,以辅导员为主体和代表的高校行政工作者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辅导员等行政工作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体认与感知,辅导员是否能够客观、公正地处理相关问题,工作态度是否端正,能否培养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否传递“正能量”,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此外,其他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与理解,也影响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程度。社会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重要因素。家长和社会工作人员能否营造积极向上向善的社会环境,能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社会舆论导向,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因此,必须找到把全社会拧成一股绳的方式方法,使相关人员各司其职而又协同创新,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关键期和攻坚期,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实现期已到。在这样一个历史风云际会的交汇点上,国际国内形势异常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极其尖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实现,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和功能的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已由隐性走向了显性,然而,这是一片亟待开垦的理论“处女地”。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在内容上包含着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等多重认同构成的认同体系;在环节上包含感性情感认同、理性理论认同、信念信仰认同、实践行为认同等纵向系列;在认同的内在结构上包含着学生、教师、管理、教材、教学、实践等多重因素,还有校园、社会、家庭、网络等一系列外在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实质、内涵、目标、原则、类型、模式、机理、路径等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加深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理论研究也是对时代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