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故事之二:做个听话的孩子就是孝吗
一、孟懿子问孝
孟懿子有次来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得很简洁,孝就是“无违”,字面理解,就是不违背父母的意思就是孝。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他的谥号,孟懿子是鲁国当权的重臣之一。然而,孔子的这个答复,孟懿子应该不懂。那么孔子外出,由弟子樊迟驾马车,孔子就跟弟子樊迟说,孟孙刚才向我问孝,我回答说“无违”。樊迟当然也不知道无违的意思,孔子进一步说,父母在世时,事之以礼,父母去世后,举办的葬礼也要符合礼制,祭奠父母时,也要按照礼制,这个就是“无违”。因为孟懿子是鲁国的权臣,孔子不能像教育弟子一般,来给孟懿子说教,但是却可以通过弟子之口,来委婉的把意思传到孟懿子耳中。
本段原文如下: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二、孟武伯问孝
接下来,孟武伯也来向孔子问孝。孝道,在中国的地位历来是崇高的,历代的皇帝都宣称以孝道治天下,一个践行孝道的人,一定能够对国家尽忠。那么孔子是如何答复孟武伯的呢,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做子女的,不可让父母为自己担忧,除非子女生病了,父母肯定要担忧,其他的事,不能让父母担忧。尤其父母年纪大了,我们更是要让父母放心,这个才是孝道。孝道可以发挥到臣道,或者今天说的上司与下属,作下属的能够把事情摆平,自己下来做了很多功课,而给领导汇报得清清楚楚,不让领导太操心,这个在今天,也算得孝道、臣道了。
原文如下: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三、子游问孝
子游也来问孝于孔子,子游就是孔子的学生了,姓言,名偃。孔子对弟子的回答就很充分了,他说:如果能够赡养父母,就是孝道,那么犬马也能养其主人,犬可以看家护院、马可以为主人驮粮食,那么这个也是孝吗?当然不是。那么人的孝,与犬马有何区别呢?
做子女的每个月把钱给父母,仅仅是利益、金钱的往来,而缺少了关心与沟通、尊敬,其实就与孝道相去甚远了。也许你没有多少钱,但是用心的侍奉父母、存有恭敬心,这个才是孝道的真意。中国的传统更注重用心、用情,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
这个延伸到我们在单位做事,如果只是应付公事,而没有用心去做,就与犬马无异了,能够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事情来了,大家共同承担,在思想上,员工也有主人翁的精神,这才符合忠孝的含义。
原文如下: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四、子夏问孝
子夏接下来问孝于孔子,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就是在父母面前,不可不耐烦,与父母讲话,要有一副好脸色,不可摆脸色给父母看。
然而,古时,事奉师长,与侍奉父母非常相似,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有事,做学生的要为老师分忧,有美味佳肴,要与老师一同分享,然而这个就是孝道吗。实际上,孝道与师道还有区分,事奉老师,或者事奉领导,注重于尊敬,而侍奉父母,则注重于亲情,如果拿事师之道来侍奉父母,还是不足的。
原文如下: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