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春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旗袍来处

2018年9月19日,沈阳故宫,庄严神圣的大政殿前,1636位婀娜多姿的模特,身着不同时代的旗袍,从时光深处,款款走来。盛京1636——国际旗袍文化节,在此拉开帷幕。

1636,渐行渐近。

皇太极,这里曾经的一号男主角,如果穿越回来,看着女人们那婀娜的身姿、摇曳的步态,一定也会惊诧,一定也会被惊艳。

这是他的城,又不是他的城;这是他的宫,又不是他的宫;这是他的民,又不是他的民。

他的一后四妃,各有各的风华,曾穿过的旗袍,也有这风韵,却比这宽大,她们深藏在各自的衣服里,只有她们的故事各自精彩。他有些恍惚,旗袍经历了旗女之袍、民国旗袍、现代旗袍,已走过将近四百年,而他仍是1636年的他。

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吉日,诸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固山贝子、文武各官齐集崇政殿,依次列毕,圣汗入崇政殿升座。文馆之衙门各官入奏圣汗:“封赠国君福晋册文、玉玺、仪仗备齐。”圣汗降旨:“命进封赠礼物。”遂将封赠国君福晋册文、玉玺陈于案上,册文置左,玉玺置右,二人执节前引,奉册宝,携仪仗,至清宁宫前,国君福晋及众福晋皆立。文官取册陈于东侧案上,西向立,其册载满蒙汉三体册文,概行宣读。

——《满文老档》

这里记载的情形是,1636年7月10日,刚刚“勉徇群情,践天子位,建国号为大清”的皇太极,从崇政殿到清宁宫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册封他的五宫后妃。

这是一个男人的荣耀时刻,他刚刚“面南独尊”,从一个闹独立的地方部族的首领,正式成为可与大明王朝分庭抗礼的一国之君。他要让他的女人分享他的荣光。

当然,这也是一场行为艺术,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男人和五位女人,用一场程序严谨的册封写给政治盟友的情书。

皇太极仿明制钦定后妃名号,哲哲居清宁宫为皇后,大福晋海兰珠居东关雎宫为宸妃,娜木钟居西麟趾宫封贵妃,巴特玛·璪居东衍庆宫为淑妃,布木布泰居西永福宫为庄妃。册立庄妃的册文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这一后四妃,都是蒙古人,都姓博尔济吉特氏。对付明朝,皇太极需要蒙古人的援手。

智谋武略,皇太极不在刘邦、李世民之下,幽微战术,他也不让他人。

骑射、服饰、语言,是满族的主要特征。关于旗人服饰,皇太极也颇费了一番脑筋。他深知,衣服不只简单地蔽体御寒,人和衣服是生命共同体。皇太极认为,保持本民族的这些特征是关乎民族存亡的一件大事。对政治家而言,服装,不仅是保暖御寒,不仅是遮羞蔽体,更是一种统治理念的表达。

但事实上,进入富庶的辽沈地区后,满族社会生活就发生了始料未及的变化,有不少人开始仿效明朝服饰,衣冠变得肥大。皇太极深恐后世子孙忘旧制、废骑射,常常因此忧虑。为此,皇太极制定法令且诏告天下:“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倶照满洲式样。”“有仿效他国(指明朝)衣冠、束发(留头发)、裹足者均治以重罪。”

皇太极明确地规定了满族服装的样式。这时,满族妇女所穿的袍,其外部轮廓呈长方形,圆领口,窄袖,有扣襻,衣襟右掩,两腋部分明显收缩,袍下部开衩,下摆宽大,袍长可掩足,袖口平而大,整件旗袍从上到下由整块衣料裁成,衣领袖口镶边较窄,颜色较素,突出了简约而实用的特点。

旗袍,从此成为后妃、格格等旗人的法定服饰,成为凤凰楼和盛京城里“钦定”的景致。

盛京沈阳,也因此成为“旗袍故都”。

不论岁月如何流转,不论旗袍做了怎样的增增减减。

封后妃大典上的几位后妃,她们穿的旗袍的颜色、式样已不可考,我们也无从欣赏皇宫里的女人们穿着旗袍,踩着旗鞋,出入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抑或上下凤凰楼的样子。

女人和男人相比,也许因为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太多的禁锢,所以,在服装纹饰上就有了任性和释放的自由。刘瑜在《中国旗袍文化史》一书中提到,清代袍服在形式上紧身窄袖,与满族人的骑射生活相适应,在服饰工艺上,吸取汉族各种手段,采用服饰装饰手法,使清代袍服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精美和奢华。

在辽海学者初国卿先生的一篇文章里,从沈阳故宫所收藏的各式清代旗袍里,我们隐约能够听得见清初盛京皇宫里衣袂的清响:“‘浅豆青色暗蓝花纹直经纱旗袍’‘嫩绿直经纱纳纱花蝶单旗袍’‘绛色直经纱纳金团寿单旗袍’‘湖色香云纱彩绣竹枝团寿单旗袍’‘品月缎彩绣折枝桃蝶夹旗袍’‘大红宁绸百蝶花夹旗袍’‘浅藕荷绸镶边百褶棉旗袍’‘红江绸暗云鹤镶边棉旗袍’‘古铜色宁绸暗福寿花纹棉旗袍’‘灰哈拉彩绣云鹤夹旗袍’‘海蓝缎平金五蝠捧寿百蝶纹夹旗袍’‘绿直经纱镶边旗袍’‘杏黄缂丝金龙双喜字旗袍’‘品月绸绣淡彩墩兰旗袍’‘红暗云鹤江绸夹旗袍’等。看看这些旗袍的名称,就已琳琅满目,一件件读起来,犹如走进一座旗袍博物馆。就颜色说,有‘大红’‘古铜’‘海蓝’‘杏黄’‘浅藕荷’‘灰哈拉’;就质地讲,有‘宁绸’‘江绸’‘蓝缎’‘经纱’‘品月绸’;就花样工艺言,有‘百蝶花’‘暗云鹤’‘暗蓝花纹’‘纳纱花蝶’‘纳金团寿’‘彩绣云鹤’‘淡彩墩兰’‘暗福寿花纹’‘彩绣折枝桃蝶’‘五蝠捧寿百蝶’‘彩绣竹枝团寿’‘缂丝金龙双喜字’。”

这些还只是沈阳故宫旗袍收藏中的一部分,如果全部展示出来,其辞藻排列则更加迤逦壮观,在严谨清正的皇族服装下,女性幽微的心思,隐秘地闪烁并一览无余。

民国之后,随着各种思想的涌入,旗袍的样式,才多有变化,“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

“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张爱玲在《更衣记》里这样解释服装多变的原因。

皇太极怎会想到,不断改良发展的旗袍,会在盛京城里成为女性解放的鲜活表达,会在民国的大上海形成时尚风情,会在现代社会成为华人女性的经典选择。

380年后,回归了巴彦殊兰这个名字的杨晓桐,曾经的满族格格,已无法把自己的身体放进旗袍里。药物治疗,把她的体态恶意地放大了。但她喜欢旗袍,沉浸于旗袍的曼妙里不能自拔。她喜欢看电影,但她不关注情节里的爱恨情仇,只在男男女女的服装中,做自己的功课。

现代旗袍,用线条凸显女性的婉约和曼妙,在形体、表情、动作的克制中,实现玲珑有致、美不胜收。在克制之外,是否还可以有一种草原民族的飒爽,是否可以有对传统刺绣更多的赞许,历史深处的经典图案是否可以更多地呈现在现代旗袍上呢?

“清朝,皇帝的衣服上绣龙,娘娘的衣服上绣凤,大臣的官服绣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达官贵人的衣襟、袖口、枕顶、幔帐、鞋面都绣有不同的图案,臣子们因得到一片御赐的满绣而荣耀。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盛京满绣的图案绣在旗袍上呢?”杨晓桐的这个疑问,也成了设计上的一个突破。杨晓桐和她的设计师,在姥姥留下的一帧帧传统图样里,找到了新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