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时代划分
春秋战国的时代划分是基于著名的历史书籍《春秋》(据传是孔子编纂的鲁国编年史。对此进行增补注释的有《公羊传》《左氏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和《战国策》而确定的。
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左右的中国,史官被称为“太史”,他们祖祖辈辈,世代相袭,按照时间顺序对政府时事进行正式记录。当时都城在曲阜(山东曲阜)的鲁国史官们留下了一些记录,据传儒教的创始人孔子对此进行修订和编纂,所成之书即为《春秋》。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春秋》所记录的大约二百四十年,在奉孔子为师祖的儒者们看来,完全是一派末世的景象。公元前770年,统治重心主要为今陕西省的西周,其都城(西安)被西北方戎狄践踏,遂逃到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王朝。周室东迁后的时代,诸侯国困于接连不断的内忧外患,秩序尽失,臣弑君、子弑父之风盛行,是一个无法整顿的混沌时代。儒家学者坚信,孔子正是因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臣子们有违道义的行为感到愤懑不平,才试图复兴理想的西周制度,重建大义名分,于是就有了《春秋》的问世。
正如“春秋笔法”(孔子在《春秋》中对历史事实加以严厉的批判,使善恶分明。这种微言大义的表达方式称为“春秋笔法”)的涵义所示,一般认为孔子以劝善惩恶之心,给鲁国的大事记添加了严正的批判。
春秋时代开始于西周灭亡五十年后的公元前722年,但也可以笼统地将春秋时代认作东周前期。①
而战国时代是指从公元前481年春秋结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为止的东周后期。但是关于这个时代的起始时间,以往的儒家历史学者提出了多种学说。最近的学说认为始于公元前453年,即春秋时代中原最大的强国晋国被其韩、魏、赵三大豪族瓜分的那一年。自古以来在中国比较有力的学说则认为是公元前403年,年代要更靠后一些,即三个豪族作为诸侯被周王室认可的那一年。在此先搁置儒家历史观的争议,大致可以认为战国时代是指春秋以后的东周后期。
“战国”这一词来自西汉末、公元前后最终编纂而成的《战国策》(以苏秦、张仪等人的合纵连横争辩为中心,按照国别编纂的战国时代史书)。
《战国策》的作者不详。其内容展现了从春秋时代就开始强盛的南方楚国,同中原兴起的韩、魏、赵、齐,加上边远地区的秦、燕这七个强国围绕霸权展开的激烈外交和战争。其间还以活跃在外交舞台上的诸多雄辩家之辩论为主线,收集了诸国间的对抗和政治家、游侠、刺客等群体的故事。
战国时代主要是七个国家的激烈对抗,是当时一流的外交家和被称为“纵横家”的雄辩家们激烈交锋、争辩主张的时代。因为《战国策》是他们的辩论集,不是《春秋》那样的年代记,所以其诞生年代无法确定。中国最早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把继春秋时代之后的战国时代定义为新兴七国中除去秦国的六国时代。据此,战国时代也用来指代东周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