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的绽放
中国的文化遗产是伟大的,通过改朝换代,诸多王朝兴起然后又走向灭亡,但是孔子的思想学说却连绵不绝地传给了后世,直到现在孔家还是中国第一世家。只是,儒教学说在孔子死后,发生了些许变化。如果将孔子的学说作为原始儒教,那么到了战国时代,以此为基础,他的弟子中衍生出了诸多异说,分裂出了各种学派。
最初引进并推行儒教文化的是由被誉为贤君的文侯统治的中原文化国魏国。文侯是个开明君主,他广招孔子的高足子夏等众多学者,大力振兴学术和艺术。在其统治之下,孔子一门或成为文侯的老师,或成为最高顾问,以儒教的理想制定法典,构建起新的集权国家的原型。在魏国东面的齐国都城临淄,孔子学派的成就得以进一步拓展,齐宣王比文侯更积极地推进文化政策。他在号称人口超过五十万的临淄城稷门附近,建成气派的公馆,从全国聘请学者,创建了一个文化区域。这些居住于此的人们被叫作“稷下学士”,他们之中许多属于孔门学派,除此以外,还有道家、法家、名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家,所谓“诸子百家”(从春秋末年持续到汉初,尤其是战国时期涌现的诸多学派。“子”是“老师”的意思)的黄金时代精彩绽放了。
战国时代是最能进行自由思辨的时代,是思想家辈出、主张各自思想的百家争鸣(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者们竞相轰轰烈烈地传播思想学说的局面,一般指思想学术的自由)的时代。那么被称为“诸子百家”的这些思想家们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战国时代呢?
战国时代楚国的大鼓,河南信阳出土
从公元前453年七国形成对抗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其间大约长达二百三十年,国力相当的七个强国相互争斗,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很罕见的事。其他时期中国虽然也有分裂,但历时这么长时间的基本没有。持续了约一百四十年的五胡十六国(304—439年,在西晋灭亡后,来自北方的五个民族南下,造成中国北部十六个小国兴亡交替的时代)对立兴亡迭起,各国政情始终不稳定。战国七雄正因为各自的国内政治相当稳定,才会持续了两个半世纪的对抗。在分裂对抗的时代里,富国强兵之策是优先于任何事情的。
为了压制他国,各国不管国籍和出身,争先恐后地聘请杰出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人才,在他们的指导下实施大胆的制度改革,强化政策和战略体制。敌对强国间的人才争夺战极其激烈,一旦在人才争夺战中失败,任何一个强国都有可能很快陷于劣势。
另一方面,学者和思想家们大胆提出各种独创的改革方案,在一个国家不被采纳就跑到另一个国家,游说家们自由地各处周游。战国时代和后来的统一国家不同,没有统一的思想,充满自由的风气。在这种开放的潮流背景之下,不断出现创新而风格迥异的学说。中国的思想不久后受到传来的佛教思想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除了佛教,中国所有思想的原型都是在这个时代形成的。
百家争鸣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前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起领导作用的旧贵族阶级的没落,助长了下层人才向上流动的倾向,不管家世和身份,有实力者因才能而得到提拔,身份等级制度逐渐走向崩溃。阻碍社会进步的身份等级制度瓦解,任何人都有可能得到与才能相符的地位。正是以此为基础,华丽绚烂的学问思想之花才得以绽放。
战国时代的九流百家(九流指儒、墨、道、法、农、阴阳、名、纵横、杂九家学派。因为这些学派又被细分成诸多派别,所以取众多之意称为“百家”)的思想被秦始皇统一,之后出现汉王朝,进而以儒教为中心将思想进行了整合。然而,即使是思想统一以后,这诸多思想仍是中国思想界的暗流,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代在思想史上也是中国文化基础形成的时代。
①这种分期仅为作者个人学术观点。——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