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历史(一):中国文化的开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稻和粟

由于农作物的种类繁多,很难认为农作物的种植是从同一个地方发源的。植物生态学者中尾佐助认为,农耕文化除了种植麦的地中海型,还有种植山药、野芋的根茎作物栽培型,种植豆子、稗子的草原栽培型,种植水稻的水生作物栽培型等。不过,稻并非单纯的水生作物,从事杂谷栽培的草原型农耕民族也进行被称作“水生杂谷”的稻类的种植。

水稻的原产地在亚洲和非洲,这里所说的是亚洲水稻。据中尾说,亚洲水稻原产于印度,从印度经印度支那,传播到了中国南方。这里讨论的中国北方,自然紧邻着中国南方。水稻种植应该不是从中国北方开始的,而是从南方传播而来的,时间应在仰韶文化之前。至于它是如何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的,是今后需要解决的课题。

和水稻同等重要,或者说比水稻更重要的是粟和黍。前者最初种植在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东部的干燥地区,后者最初种植在德干高原西部的干燥地区。稗子同样原产于印度,目前的两个品种中,除了印度种植的品种,还有在东北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从喜马拉雅西南部到中国、日本的广大地区,常绿阔叶林生长繁盛之处)种植的品种。总之,稻、粟、黍在印度开始种植,且很早就已出现在中国北部,它们应该是一同被传播到中国北部的。这当然发生在仰韶文化之前。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共同传播到中国南方后,粟、黍、稻都成为当时重要的农作物。

不过,不论是稻、粟还是黍,在原始时代都是用甗、甑、鬲等器具蒸煮食用的。龙山文化中出土了许多这类器具,仰韶文化也有尖底壶。由此可见,在当时,这类谷物基本都是整粒食用的,即使有磨成粉的情况,应该也很少。从西亚传来的麦子也一样,大麦远比小麦种植广泛,这同样是因为当时以整粒食用为主。在中国,盛行如今这般将小麦磨成粉是在汉代以后,即南北朝及隋唐时期。

根据西欧学者的观点,人类从狩猎向农耕的转型,也就是所谓的农业革命,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的西亚,向西传播到欧洲的最西边花了三四千年,传播到东亚的最东边也同样花了三四千年。如果只考虑小麦向欧洲的传播,这种观点可以说得通,但如果考虑到东亚地区稻、粟、黍、大麦这些作物的话,这种观点则未必合适,甚至可以说其发源地完全不同,东亚更早进入农耕时代。

如前所述,西亚从公元前7000年起进入农耕时代。耶莫遗址出土的陶器十分原始,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制作的。根据碳14年代测定法,日本夏岛、黄岛的贝冢(前者位于神奈川县,后者位于冈山县)属于公元前7000年,出土的陶器十分精巧,但没有农耕的痕迹。不过如果当时太平洋诸岛上根茎作物栽培已经普及的话,可以推测当时也有了根茎作物的栽培。但在中国,由于稻、粟、黍种植的迅速普及,根茎作物的种植未能成为农业种植的主流,只是补充,比如中国华南种植野芋、山药,四川种植魔芋,华北种植葛、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