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4 心理学思想在中国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墨菲曾说:“世界第一个心理学故乡在中国”。这是一个颇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因为两千年前,在我国思想家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就有不少关于心理学的思想。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壅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及“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涵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关于“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天论》)的学说阐明了先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于身体的身心观。对于心理与脑的关系,在我国古代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他认为脑是神经中枢,聚集着人的精神。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根据大脑的临床研究和尸体的解剖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后人称之为“脑髓说”。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注重内省。内省,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修齐治平的途径与方式,不仅影响了个人修养,也为各学科发展烙上了鲜明的印记,使得中国心理学发展在理论基础、方式和应用上与西方心理学有着本质差别。中国儒家学说特别重视天与人、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内在关系,在天人关系方面主要强调天人合一,也有人认为天人相分,但不管是分与合,注重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心灵的成长。儒家把爱作为人与人联系的纽带,严于律己并施爱于他人,人的心理就是在天、人、己的互动中生成和发展的。这样看来,儒家的内省实质是促进心灵生成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总之,儒家把人的心理看成一个生成的过程。

儒家的内省重视的是“体”和“悟”。儒家的内省没有分离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是统一的,内省者是内省内容的提供者,也是内省内容的研究者。因为在儒家的学说中,尤其是心性学说,认为天道和人道是相通的,当个人放弃一己之私、一己之欲时,人就能洞晓天道,从而达到对心理的普遍认识的阶段。

因此,中国心理学在儒家学说影响下萌芽,不在于探寻人类心理的内在结构,而是一种完善人格和提高人生境界的手段和方式。内省之于心理学,不是一种研究的方法,而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这种方法不是应用到少量的被试者身上,而成为普通民众为完善自身而广为采用的一种修身方法,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国民众的一种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