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视觉符号的解读
我们的很多行为是大脑自动化完成的,例如掌握了用筷子吃饭,吃饭的时候根本不再需要考虑筷子怎样用;熟练开车之后,根本不再需要考虑方向盘、离合、刹车、油门如何配合使用。大脑自动化是潜意识控制的,可以让我们轻松完成极其复杂的思考和行为。这种“自动化”是人类大脑进化的结果,可以帮助大脑节省更多的资源,且确保我们可以快速完成各种行为动作。
符号解读的“脑补”现象
我们在解读视觉符号的时候,大脑也会“自动化”思考。对于同一个概念,不同的文字表述可以影响解读者理解。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本书用了更形象的表述,称之为“脑补”现象。
这里说的视觉符号“脑补”现象实际上是心理学的格式塔效应。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是由德国的三位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1880-1943)、沃尔夫冈·柯勒(1887-1967)、库尔特·考夫卡(1886-1941)研究似动现象时创立的。“格式塔”的意思是“形状、形式、模式”等,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该学派认为,我们感知到的整体并不是部分之和。在视觉符号的解读过程中,这种“脑补”现象常常被我们所运用。我们会根据已有的经验将看到的符号意义“脑补”完整(即使符号并没有完整论述经验)。
看看下面这组符号,你能说出这三个词语表达什么意思吗?
老爷爷 箩筐 树
也许你能说出很多种答案。
我们来想一下这一情景:
“老爷爷背着箩筐爬到树上。”
我们原来没有“老爷爷背着箩筐爬到树上”这个情景的经验,但是当你想到这个情景之后,再看到这三个词语“老爷爷”“箩筐”“树”时,你就可以从这三个词中解读出这样的意义了,这就是“脑补”现象。
不仅是文字符号,图像符号也是如此。你觉得下图的内部是什么形状?
很多人会说内部是三角形,而事实上内部并没有三角形。这是因为我们对“三角形”太熟悉了,从三角形特征碎片中,我们“脑补”出了自己原来已有的认知经验(三角形)。
所以有时候,即使看到的是不完整的视觉符号碎片,我们也可以把完整的视觉符号的意义还原出来(下图)。
这种大脑自动化的方式可以加快我们理解的速度,这就是为什么一本书你不需要逐字阅读(通过快读、跳读)也可以读懂意思的原因。很多人希望改变生理能力去加快阅读速度(眼肌运动训练),事实上真正阅读快而高效的人,是通过“脑补”阅读。阅读者已有的认知程度对阅读速度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因为那些看几句话就可以理解几页纸的意思的人靠的不是眼部肌肉发达。
我们喜欢用“脑补”的方式阅读,因为这样读少量的信息,就可以完成对大量信息的理解。这种方式也能让我们在具有同等经验的条件下进行高效的沟通交流。这里为什么强调同等经验呢,因为“脑补”的前提是你已经有这样的经验,否则也不能还原出视觉符号本来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对不同人表达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内容难易和详略的原因了。
“脑补”的时候,大脑调用那些已经储存起来的经验,这个过程大脑自动化完成,非常迅速,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到。用“脑补”解读视觉符号比起完整的信息阅读会让解读者感觉更加轻松、舒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理解的前提下,更喜欢阅读关键词而不喜欢读一段长文字的原因了。
利用这一特征,我们可以把笔记压缩简化,把碎片内容交给读者“脑补”来完成对完整内容的理解。这样对于解读者而言,会让他感觉清晰、简洁、轻松、重点突出。作为构建者,也更加快速高效,因为仅仅用很少的符号,就可以表达更多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