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出现心理障碍怎么办
骨折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
尽管创伤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发展迅速,但手术带来的二次伤痛及并发症、后遗症有时难以避免。骨折患者由于受到这些突发的剧烈伤害及手术刺激,心理状态也会经过几轮冲击,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常出现忧郁、紧张、恐惧、焦虑等不同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当恢复不好,出现后遗症后更是担心最终的康复效果不佳而留下终身残疾,担心日后生活不能自理而影响家人,这些均易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使自己处于焦虑的情绪中。如果这种消极的心理因素持续,会影响骨折的后期治疗与康复,因此,骨折患者的心理状况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是骨折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促进因素,引导骨折患者正确面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并加以重视,控制、调节自身的情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生更加严重的心理、身体上的疾病。
出现心理障碍怎么办
骨折及其所致后遗症常会导致患者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又会对患者康复锻炼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延长患者康复的时间。因此对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十分必要。
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患者要常保持乐观、自信、顽强的心理状态,以促进机体的恢复,发挥肢体的代偿功能。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集体活动,战胜困难,培养乐观情绪,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以利恢复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自我疏导、自我放松
正确的自我心理调节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树立勇气去战胜困难。而轻微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患者本人。当出现焦虑情绪时,患者首先要意识到这是自己的焦虑心理,要正视和面对它,不应回避它的存在。其次要树立起去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可以运用自我意识放松的方法进行调节,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得轻松、快活和自信。还可运用注意力转移的方法,及时消除焦虑。
发挥身心的代偿功能
患者的心理自控能力有很大的潜力。当骨折影响患者的某种功能时,通过规范治疗可促进其他功能的代偿。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残疾人充分发挥了残留肢体的功能,使其与环境适应,实现生活自理,恢复身心健康。
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可以通过积极的家庭和户外生活、参加社区活动、加入业余团体等,开阔视野,及时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减少焦虑的发生,缓解焦虑症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对于骨折患者的心理健康也大有好处,保持愉快而丰富的生活可以消除孤单与寂寞,进而陶冶情操。
药物治疗和心理调节
如果焦虑过于严重,还可以遵照医嘱,选用一些抗焦虑的药物,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心理调节。错误的认知活动,会歪曲客观事实;偏见和偏信,会干扰和阻碍康复过程的进行。实在不能自拔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树立正确的认知,以尽快恢复。心理咨询可以为患者排忧解难,使他们在困难和不幸中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而心理治疗则可进一步指导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坚定康复信心。面对人生的不幸遭遇,有些患者心理比较坚强,他们在不幸面前,不屈服,善于运用心理调节方式,能较好地康复,正常地生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不良因素
由于疾病基础和恢复条件等种种原因,骨折患者即使接受正规的治疗,少数也会残留后遗症,增加痛苦。建议他们主动、及时地跟医护人员、亲友沟通,不要什么都憋在心里,自己吓自己,这样只会对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和自我锻炼,了解自身病情及不同病损部位的不同功能康复方法,有利于增强信心,加快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