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年鉴202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海关信息化发展概况

2019年以来,海关信息化工作遵循重引领、快支撑、严规范、强服务、提质效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加强资源统筹,大力推进“智能审图”应用推广,持续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积极开展“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海关”平台建设,扎实做好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和系统安全运行,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基础环境建设】

(一)应用业务系统建设

按照国务院关于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要求,海关总署持续推动信息化系统整合工作。充分利用金关工程二期建设的海关统一门户、大数据平台、应用支撑平台等应用基础平台,大力推进信息系统清理、整合、共享,原来分散、独立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被整合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6个“大系统”,即海关作业系统、海关管理系统、海关服务系统、海关大数据中心、共享交换系统、安全运维系统,每个“大系统”内都含有若干个子系统。2018年机构改革后,海关总署以6个“大系统”为基础,将检验检疫部门的相关信息化系统有机整合,形成统一的信息化系统整合清单,并已完成相关信息化系统的迁移、改造等工作。以大数据为核心,基于“大平台+微服务”,融合关检业务系统技术架构,完成H2018新一代海关通关管理系统2.0版建设,正在推进3.0版建设。

(二)行业门户网站

为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网站检查、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等方面的要求。2019年完成海关总署门户网站升级改版,对海关总署门户网站前端进行改版,将原网站(含原质检总局网站)相关历史数据迁移至新门户网站,实现平滑过渡,并在此基础上新建22个司局子网站;对新网站群的智能搜索功能进行优化改造,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进行优化建设,对移动终端实现适配,使网站群实现发布内容统计和更新频率预警功能。通过本次网站升级改版工作,将中国海关门户网站打造成更加全面的政务公开平台、更加权威的政策发布解读和舆论引导平台、更加及时回应关切和便民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获得感。

(三)网络与信息安全

完善海关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度体系。结合机构改革、网络融合后海关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新情况,修订完善海关信息化网络建设相关方案,为各直属海关单位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依据。制定、修订《海关数据安全分级管理办法》《海关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等管理规范。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做好海关等级保护合规性工作。结合机构改革关检融合及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情况,按照国家等级保护2.0要求,对海关信息系统开展新一轮全面定级、备案、测评、整改工作。

建立常态化网络渗透攻防和问题整改机制。通过网络攻防演习活动,检验全国海关网络安全工作水平,积累攻防实战经验,提升网络安全队伍实战能力,推动建立海关常态化网络渗透攻防和问题整改机制,全国海关定期开展网络渗透性测试,发现问题立即通报、立即整改,不断消除风险隐患。

建设安全大数据分析和数据安全管理平台。将安全数据纳入海关大数据治理框架,初步完成安全数据入库,搭建安全数据治理平台,建设异常网络流量分析模型、僵尸网络行为特征检测模型和高级持续性攻击识别模型。梳理海关数据安全技术防护现状,结合业界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模型,建立海关数据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同时建设数据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对核心节点数据安全的全面监控。

开展新技术研究,提高科技装备管理能力。开展5G等新技术研究,调研业界可以服务于海关业务的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探索信息化前沿技术在海关业务现场的应用,提高科技创新引领能力。

(四)标准化建设

开展国际公约、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向世界海关组织秘书处提交《经修订的京都公约》技术修正案3项,涉及跨境数据交换、“单一窗口”,以及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口岸监管中的应用。牵头制定联合国贸易便利化与电子业务中心电子政务区块链技术标准,参与制定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跨境数据交换联合标准。

参与“一带一路”及“单一窗口”标准国际合作与创新。参与世界海关组织数据模型标准修订,结合H2018新一代海关通关管理系统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据交换需要,完成概念模式、逻辑模型的数据映射,并在中哈“关铁通”、中哈预先信息交换、中俄申报数据交换、中韩自贸区、中越边民互市、中新(新加坡)海关“单一窗口”申报数据合作、中国—欧亚经济联盟信息交换等海关间跨境联网项目中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口岸新技术应用、“单一窗口”、智慧口岸等方面,突出国际合作成效,进一步提升中国相关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在跨境贸易、“单一窗口”、国际航空物流、海运服务等领域开展相关标准研究,并推动中新(新加坡)海关“单一窗口”海运集装箱物流跟踪区块链技术标准试点取得成功。

【大数据发展与应用】

推进大数据采集、治理工作,采集数据表超过1万张、数据记录超过1000亿条,制定发布大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字典。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大数据中台架构。研发大数据应用工具云擎,满足全国大数据分析建模需求。组织开展大数据应用攻关,累计研发10余个大数据应用模型,开发大数据应用模型与风险作业系统对接功能,实现大数据应用模型与作业系统的闭环应用。

【互联网+政务服务】

(一)推进“互联网+海关”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相关要求,进一步规范海关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程度和使用体验,海关总署组织开展了“互联网+海关”技术实施规划,升级改造“互联网+海关”一体化服务平台、通用申请单业务办理系统及行政审批网上办理平台项目架构。2019年,实现服务事项、门户及移动端、数据资源汇聚、运维保障体系、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统一电子印章7项内容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互联网+海关”门户点击量达1557万次。2020年,按期完成“好差评”模块对接,并增加“出入境健康申报”“滞报金票据打印”“免于到场协助查验”等5项公共服务,在疫情期间便利企业办理相关业务。2020年1—6月,“互联网+海关”一体化服务平台更新发布20次,完成17项行政审批功能优化,门户网站访问总量约1394万次。

(二)开展移动端“掌上海关”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程度及使用体验,海关总署组织开展了“掌上海关”App建设,并根据企业调研报告全面改进用户体验,增加了两步申报、报关单状态查询、单证状态订阅推送等亮点应用。启动“掌上海关”微信小程序建设,提供涉及“查、办、看”14项服务,并已于2019年12月上线运行。2020年新增及优化“掌上海关”App服务事项13项,其中支持用户离线录入、在线申报的“出入境健康申报”功能在防疫期间发挥了积极作用;启动“掌上海关”微信小程序新增及优化服务事项20项。截至2020年6月底,“掌上海关”App提供小应用106个,“掌上海关”微信小程序提供小应用18个。

【重点项目工程】

(一)推进“智能审图”应用

海关总署在世界海关中率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海关一线监管深度融合,研发应用进出口集装箱及行李物品扫描图像“智能审图”系统,发挥机器辅助人甚至代替人的作用,解决海关面临的“管得住”与“通得快”的主要矛盾,在打击“洋垃圾”及濒危物种走私、维护国门安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海关智慧监管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依托海关大数据云平台和大型集装箱/车辆检查设备、计算机断层扫描式X光机等机检设备图像数据,通过开展图像标注、模型研发、算法训练和图单比对系统研发,采用神经网络、三维分类网络、语义分割网络等技术研发了30多种算法模型,迭代优化算法200多次,持续提升“智能审图”系统快速、精准识别能力。“智能审图”系统已在全国海关推广应用,覆盖了海运、陆运、快件、跨境电商、邮件及旅检等各监管领域。

(二)推进海关“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

海关总署认真落实国务院有关部署,大力推进海关“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于2019年6月12日在各地区、各部门中率先实现了与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的数据对接。按照《海关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累计向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共享数据7000万余条,其中包括行政检查行为、其他行为、企业基本信息、监管场所4类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