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 储备业务管理
建立科学的装备保障器材储备,是装备保障物流系统的关键任务。建立基于筹供中心的储备业务管理,必须扎实地做好以下诸项工作:科学制定器材库存标准;优化器材储备结构;建立库存器材质量管控机制。
1)科学制定器材库存标准
器材库存标准是为了满足装备维修需求,对各级器材库存品种、数量所做的具体规定。该标准是各级根据全军确定的器材消耗定额,结合单位训练的实际情况,遵循一定的编制方法、程序确定出来的,是组织器材筹措、储备和供应的最直接依据。一方面,要按照“五个区分”(区分保障任务、区分训练任务、区分装备型号数量、区分修理能力、区分所处环境)的要求,确定出各级库存标准的基本量、保险量、标准上限、标准下限;另一方面,库存标准要科学合理,具有弹性,既要满足年度正常维修任务,又要满足部队面对紧急任务和突发事件时的需求,以及器材筹措供应延滞期内的装备维修需要。
2)优化器材储备结构
优化器材储备结构是根据保障任务及维修改革要求,修改完善器材消耗定额和库存标准,合理确定器材储备的品种和数量,使其达到最佳比例。
目前,装备器材存在老装备器材多,新装备器材少;主战装备器材多,保障装备器材少;长线器材库存多,短线器材库存少;车体部分器材多,上装部分器材少等问题。各级器材管理部门应当结合本单位库存标准、消耗特点和规律,优化器材储备结构。
3)建立库存器材质量管控机制
由于储运环境、储存时限以及材料本身性能特点等因素,器材质量在储存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在现行的有关装备器材的各种规章制度中,对于器材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不够明确,对质量发生变化的器材的管理缺乏依据。由于没有建立报废机制,对部分失效报废的器材,通常仍按新品管理。这类器材如果当作新品下发部队使用,将会严重制约全军装备的战斗力;如果不下发部队,长期积压在库,又会给器材管理造成不必要的负担。为完善、优化器材储备体系,提高器材供应效能,迫切需要进行装备器材质量分级管理,全面掌握器材的质量情况,促进器材的有效周转。主要是研究复杂电磁环境下器材管理的对策措施,制定器材质量分级标准和贵重器材管理办法。依据器材储存时间、返修情况、技术性能、锈蚀程度、老化程度等,科学区分和确定新品、修复品、堪用品、待修品、报废品5级质量等级,明确器材质量转级标准、程序、方法和要求。强化重点器材管控,优化使用与分发去向,并逐步建立器材报废机制,不断提高器材储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