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围绕新技术新业态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我国也一直在数字经济方面持续发力,推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网络强国建设目标,实施“数字中国”建设任务,并做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宽带中国等系列部署,向全球呈现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巨大潜能与魅力。
其实,数字化转型并非是一个突然而来的新词,不同视角有不同描述,可以认为是基于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融合发展,通过生成实时数据,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一个过程。数字经济也可以描述为基于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经济活动。
信息化与互联网的区别
信息化和互联网密切关联,但并非一致。信息化奠定了数字化的基础,而网络化形成了数字化转型的入口,也客观放大了信息化的成效。
首先,“节点”与“连线”的区别。如果说构成网络的基本要素是“节点”和“连线”,那么,信息化则是网络中的“节点”,互联网的作用相当于网络中的“连线”;信息化与自动化紧密相关,如任正非曾提出“工业自动化以后,才可能走进信息化;只有信息化后,才能智能化”,信息化更类似于一个工程自身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过程,而互联网强调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强调网络的协同。
其次,工程师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差别。如果说信息化更多需要项目理念、工程师思维,需要顶层设计、项目管理,项目场景多是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数字化,严格规范尽显“高大上”,那么互联网思维则更多是草根思维、接地气,应用多来源于民间且要充分挖掘“人性”。例如,移动互联网时代崛起的数字平台,发展出了与生活场景相关的外卖、网络购物、代跑腿、直播等接地气的平台商业模式。
最后,“渐进式”和“颠覆式”路线的区别。总体而言,技术创新分为两种,一种是渐进式,另一种是颠覆式。对于渐进式创新而言,其发展需要通过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来实现。例如,芯片制造、光刻机技术等核心技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研发投入,产品也需要不断迭代、升级。再如,我们看到的各种软件的升级版,其后面实际有强大的研发支撑。而颠覆式创新,其发展逻辑则完全可能形成与现有技术的差异化发展路线、能以较低成本实现快速突破,实现技术的跃迁和创新。信息技术可以分为三类:通用信息技术、撒手锏信息技术和颠覆性信息技术,其中颠覆性信息技术对于未来有着巨大影响。对于信息化总体而言,其背后的逻辑更多的是遵循一种循序渐进的工匠精神和工程思维,而互联网天然具有颠覆式创新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模式等创新和替代,本质上是它改变了人们在信息的获取、拥有、持续、实时和表征等方面的能力,这种改变已经重塑了经济和社会的形态。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区别如表3-1所示。
表3-1 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区别
我们需要对二者进行区分,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化:既需要理解网络的颠覆性效应带来的快速变化,也需要对核心技术和产业持续投入,加大研发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于认准方向需要集中投入的核心技术,必须举国之力,不惜代价,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成就
过去,我国在信息技术基础薄弱、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十分有限的背景下,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切入口,强调信息化体系六要素(见图3-8,后加入信息安全改为七要素),特别是强调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经过各方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图3-8 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关系图
资料来源:信管网
简要回顾一些重要节点。1993 年,国家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启动了“三金工程”(金桥、金关、金卡),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提速。200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规划安排“两网、四库、十二金工程”。以“十二金工程”为标志和起点,金关、金卡、金税、金盾、金宏、金融监管等一系列重大国家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信息化进程大大加快。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统筹协调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制定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重大规划和战略决策,不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2018年4月20——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总目标。可以说,“数字中国”与信息化发展一脉相承,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最新成果和升级版,是新时代的国家信息化,是新时代赋予国家的新使命。
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化重大工程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综合治理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在信息基础设施、产业生态、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方面集中发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在驱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信息惠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始终把技术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发挥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推出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集中力量开展颠覆性信息技术、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研究,在高性能计算、量子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核心芯片、操作系统、5G、卫星互联网等前沿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例如,在大数据领域,我国相关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主要互联网公司均已具备自主开发建设和运维超大规模大数据平台的能力。可以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成就为我国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根本保障和深层动力。
互联网应用的蓬勃发展
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初以军事需要为起点,逐步发展至科研领域、商业领域,数字化进程中的部分重要节点如图3-9 所示。1994 年4月20日,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开启了追赶全球互联网发展的时代征程。此后,中国的网络运营从科研专用向商业机构转变,互联网经过萌芽、快速普及、规范发展等阶段,成为中国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也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入口。
图3-9 数字化进程中的部分重要节点
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在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接入、互联网普及率、市场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电信运营商则肩负起铺设网络的责任,民间则显示出互联网应用和创新的热情,“网民”一词出现且数量快速增长,并顺理成章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高,创新应用不断涌现,极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中国依靠市场大的优势,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涌现出一批充满活力的互联网企业,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阵营中备受瞩目。
从数字经济角度,互联网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万物互联阶段,分别对应不同的典型应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阶段如表3-2所示。
表3-2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互联网阶段,从20 世纪90 年代互联网开启商业化进程至2010年左右。此阶段,互联网更多被作为信息媒介,电子商务、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应用得到了较快发展。
第二阶段是移动互联网阶段,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典型代表。随着2009年3G移动牌照的下发,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展示出极丰富的业态和极强的冲击力。
以“互联网+”为例,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提升为国家战略;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实施。响应国家号召,全社会积极践行“互联网+”,加速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创新。
在移动互联网阶段,面向民众生活服务类平台快速崛起,即消费互联网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在线文娱、O2O等生活服务应用方面遥遥领先,中美从此在全球数字经济层面形成两极,中国实现了从互联网应用模式的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局面。
这些成绩一方面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另一方面源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和市场优势。中国数字化进程正好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伴随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消费升级,并得益于国家双创政策等各方面的扶持,而一些互联网企业的成功也激发了年轻一代创业的梦想和热情。
第三个阶段是万物互联阶段,智能化崛起成为当前数字化显著的特征。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产业正在迅速崛起。以“云网端”新一代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数据为驱动的人工智能,很可能像曾经的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样,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人工智能将加速数字技术与其他学科及领域的交叉渗透,促进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以及和新能源等行业的渗透融合,将释放巨大的产业空间。数字技术不仅夯实基础科学,也将加速向社会等领域渗透,带来新的产业机遇。最重要的是,工业互联网将迎来大发展。围绕5G等快速部署,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都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迎来巨大战略机遇期。
数字化生存逐步成为现实,不仅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我们生活环境中的万事万物,或许包括我们体内的医用微传感器也会相互对话和互动。智能时代,人不仅要处理人与生命,即人与人的关系,还要处理人与自然(包括能量)的关系,甚至人与宇宙(不同物种、不同文明)的关系,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