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信息管理术:26天打造你的信息管理系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用“if…Then…”模型重构我们的底层编码

“if…Then…”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触发条件(Trigger)和对应的行动(Action),如图2-14所示。前面提到“人类是一个半成品”,这是因为人类这个系统中有很多“if…Then…”模型是缺失、落后的,需要补充或修正。

图2-14

我们看到高手总是能态度坚决、行动迅速,小白却总是犹犹豫豫、畏惧拖延,导致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白的“if…Then…”模型有缺失。

要想养成稳定的信息处理习惯,抢夺更多的信息处理时间,你需要做的事情非常简单:提前设置规则,用一个接一个“if…Then…”培养、重构自己的信息处理习惯。

下面介绍具体的设置方法。

将场景设置为触发条件

设置触发条件看似简单,却最容易“踩坑”。大多数人习惯把“时间点”作为触发条件,这看似稳定,但条件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被破坏。比如,原定每天21:30开始看书,结果第一天需要加班到凌晨,第二天被老同学邀请去吃火锅到22:00,第三天被同事拉着玩游戏到0:00……三天下来,一页书都没看,新习惯还没开始实践就宣告破产了。

相比于以“时间点”作为触发条件,以场景作为触发条件显然要更胜一筹,如图2-15所示。因为类似起床、坐地铁、午饭后、睡觉前等场景通常也不会消失或被破坏。

图2-15

用这些场景作为信息处理的行动锚点能给信息处理的时间带来坚实的保障。

提前准备,前置启动成本

前文提到,在真正阅读之前需要做不少准备工作,比如判断是不是现在就要读;读的话在哪个平台读;如果不读,应该先保存到哪里等,这些不确定性会大大增加信息处理的“启动成本”。

即便预设了触发条件,也只是解决了“什么时间读”这个问题,处理什么信息、在哪个平台处理等问题依然会阻碍下一步行动。

该怎么应对呢?我们虽然不能消灭启动成本,但完全可以通过确定触发条件后的配套行动将启动成本前置。比如确定通勤的时候听什么课,午饭后看哪些文章,睡觉前读什么书等。如果添加好链接,每次切换场景时,单击链接就能快速跳转,使得信息整理活动几乎能做到即时启动,如图2-16所示,启动成本将会大幅降低。

图2-16

有些工具(如得到)很贴心地为用户设计了每日清单,打开后逐一操作即可,这种确定感给人的体验非常好。

控制单次行动时长

除了上面提到的启动成本,还有另外一种容易被忽略的成本——心理成本。

初级的信息管理人员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对单次信息处理的效果预期过高。辛苦了一天回到家以后,阅读1小时的专业书籍听起来美好,但执行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因为这60分钟带来的心理成本太高了。

因此,我更推荐“少量多次”的策略,特别是在习惯养成的初期,不妨把单次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使其简单到难以失败的程度。起床之后读10分钟的书、在地铁上听10分钟的课、午饭后阅读10分钟的线上文章、睡前看10分钟电子书。

尽管单次活动的时间不长,但所有场景积累的总时长却非常可观,根据我的经验,一天“抢”出1到3小时完全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这能大幅降低我们培养习惯的难度,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到床上后拿出Kindle看一会儿书,就像刷牙前拿起牙刷挤牙膏一样轻松、自然。

再过一段时间,你会越来越期待这一个又一个10分钟,即便某一天遇到了诸多困难,只要能完成这几个固定动作,那这一天就还不错,因为你没有荒废时间,自己在进步、成长。

这里推荐使用Timetrack.io这样的自我量化应用。启动应用后,在预设的活动应该开始时,Timetrack.io会自动打开相应的应用(如图2-17所示),比如在应该阅读时打开Kindle,在应该写日记时打开DayOne,在应该背单词时打开Anki,并且会自动计时,到了预先设定的活动时间后还会提醒你。非常适合这个场景。

图2-17

阅读和收听结合

除了阅读,很多内容完全可以采取“听”的方式进行吸收。比如,提前准备一些有声书、播客,留着在通勤或做家务时听。我们也可以将一些偏故事类的文章保存以后,在后期使用屏幕朗读工具听取,图2-18为使用Pocket听取内容,这给人的体验也非常不错。

图2-18

哪些内容适合读,哪些适合听,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好判断。通常来讲,对信息密度比较高的内容,我建议各位读者在地铁等场合中听,因为这样能顺手做好记录。故事类、对话类音频内容更适合在做家务、开车、散步的时候听。如果你还不知道听什么,这里推荐大家下载小宇宙App,安装完成后可以看看首页推荐的内容中有没有你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