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物联的潜能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网络”,其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 Kevin Ashton 教授在 1991 年提出,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随着对物联网认识及应用的深入,其中的“物”已从单纯的终端设备扩展到任何可以通过网络设备分配标识或地址的实体,包括任何人和物。依据定义及发展趋势,物联网主要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物联网是各种感知技术的集中应用。无论是传统RFID、NFC等无线射频技术、工业传感技术,还是现在应用的GPS技术、视音频多媒体信息采集技术、二维码技术等,都在物联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应用了各类感知技术,才形成了万物互联的基础。
第二,物联网组网采用的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在技术上,物联网并未提出全新的组网方式,而是充分利用已有技术,提升与传统网络的兼容互通性,同时物联网终端技术的多样性、部署的广泛性和应用环境的复杂性,为各类网络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物联网将成为IPv6、标识解析、5G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主战场。
第三,“会思考”的物联网终端越来越多。得益于芯片、半导体的工艺制程不断推进,芯片计算能力、人工智能技术、边缘计算技术不断突破,越来越多的物联网终端如摄像头、水电表已具备了独立或自组网的智能化处理能力,实现对物理实体的精准控制,同时还分担了系统服务器的计算压力。
在我国,物联网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雪亮工程”,该工程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达到全民参与治安防范工作的前提就是小区、车站、路灯上安装的各类视频监控、传感器组成的物联网,通过广泛地部署物联网终端真正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北京市作为首都,对于治安防控水平的要求更高,“雪亮工程”也成为各区县政府、机关单位的有力抓手,覆盖北京的视频监控网络已基本建成,而如何进一步挖掘“雪亮工程”采集数据的其他作用,加速建成新型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已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当前,物联网已成为大数据数据采集中最重要的支撑,随着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未来,通过物联网收集到的数据规模将超乎想象,如何做好数据的存储与分析处理,对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出了更高挑战,也带来了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