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于设计价值以及方法论的研究指向伴随着全球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清晰。但是,不论是何种关于设计的知识,都无法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注重应用以及在地化的现代设计发展,决定了其价值与方法都必将更加具有专业性和效用性的内涵,新的设计知识系统正在这种丰富而复杂的意义再生过程中形成,无论它是关于设计的历史、理论还是工具、方法,概莫能外。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关于设计方法论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是创造性思维的系统化,一方面是基于技术的逻辑体系的建立。在发达国家已经明确的创造性设计思维以及逻辑性设计思维的“融合”将是解决工业设计问题的关键手段。作为一个工业设计师,当下所能做的不外乎“调和”两种思维的矛盾,从中寻找出一种更加积极、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约翰·克里斯托弗·琼斯(Jon Christopher Jone)是现代系统设计方法研究的先驱,他的研究力图通过系统设计的方法将理性和感性融合,让设计思维的过程既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又能够有一套合适的方法和规范让设计的流程变得更加通畅、更具有合理性。事实上,“设计标准”问题的提出也无异于一种将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贯通并通过系统的技术规范处理,使工业设计的流程与应用更流畅的手段。
工业设计一直致力于为当代的生产提供有效的设计解决方案,不论技术如何进步,这一目的性一直没有改变。然而,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信息、消费等诸多社会发展中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冲击,尤其当工业设计遭遇“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之际,工业设计的对象真正从机器和产品转向了“ 人”。设计与创新、设计与品质以及设计与未来等诸种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工业设计已经不再极度专注于形式美学和严格而又昂贵的技术应用,这种一度在全球工业设计评奖活动中极受欢迎的工业设计价值观,正被更多超越产品设计本身而关注于生存环境,以及赋予生命群体更有品质、更有保证的生活内涵的新设计思维所替代。工业设计的评价体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而工业设计的评价“标准”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于从研制、生产到消费、废弃全过程覆盖的“有效性”“无害性”。
不可否认,今天的“工业设计”已深入到人类和社会“生命”的细胞之中,它不再是工业化生产链条上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也不再是为了将产品推向商场而额外添加的“化妆术”。工业设计创造的产品已经不是金字塔尖的消费专属,工业设计的价值也不再是“昂贵奢侈品”的代名词。当这一价值观日益变得普遍的时候,反而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来规约工业设计的行为,使得工业设计的创造性可以被信赖。特别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化制造被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取代,在此环境下,工业设计需要一种高标准的技术规范来确保其创造的价值可以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可以为普通民生谋利。工业设计的标准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应运而生的。
2016年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标准+”的概念 ,他强调标准对建立国际竞争力和重构中国制造品牌的重要性:“标准和产品质量紧密相连,我们要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有先进的标准作为支撑。反过来,我们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消费品质量,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提高我国标准的研究、制定水平是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的关键,用标准倒逼产品质量是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信心的必要路径,这也是推进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以此为契机,本书试图从工业设计行为规范与价值创新的角度切入,以我国家电产品设计中标准制定路径的探索为例,考察现代设计如何通过自身的技术构建发挥其在社会创新工程中的作用,让工业设计的过程变得理性而又不失生动,让工业设计的方法变得更加智慧和具有活力。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标准分会推动起草和发布的团体标准,将作为工业设计标准的有效先进实践,为本书提供案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