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标志大全(中国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国汽车工业概况

中国最早出现汽车是在1901年,一位名叫李恩时(Leinz)的匈牙利人从香港运入2辆美国生产的奥兹莫比尔(Oldsmobile)汽车到上海,专供外国人使用。当时,奥兹莫比尔汽车行驶在公共租界,出没于公馆洋房,成为中国汽车之先声。

美国生产的奥兹莫比尔汽车(1901年)

中国人中最先拥有私人汽车的是慈禧太后,时间是1902年。庚子事变结束,慈禧太后回到北京后,一改从前对外国人的态度,开始与外国人握手言欢,接受了不少“洋玩意”,其中之一就是汽车。这辆车是美国杜里埃汽车公司(Duryea Motor Wagon Company)于1898年设计制造的。该车后置3缸4.4~7.4kW(6~10马力)的汽油水冷四冲程发动机;变速箱为二挡行星齿轮式,通过皮带传到后轴以驱车行驶;前面的两个车轮小,后面的两个车轮大,轮胎是橡胶的,12根辐条却是木制的;转向盘由两个同轴不同直径的轮子组成,其中小轮上插一个摇把,很像轮船上的舵轮;其车身是木质敞开式,有双排座位,简单的顶篷由6根铁棍支着;两只金色的车灯是手提式马灯,像螃蟹的两只眼睛,分挂在车头的两边;车身外形留有18世纪马车的痕迹。

也有人认为,由袁世凯从香港买进后献给慈禧太后的这辆车是德国奔驰轿车。

中国人拥有的第一辆汽车、慈禧太后的座驾——美国杜里埃(Duryea)汽车(1902年)

慈禧要乘坐汽车的消息一经传出,这可惊坏了大臣们,他们纷纷上奏,劝慈禧不要乘坐汽车。他们说:“历朝帝王,未闻有以万乘之尊轻托之于此风驰闪电之车者……”可慈禧不听,一心要乘车取乐,但见到汽车司机坐在她前面时,却感到有失尊严,便命令司机孙富龄跪下开车。可是跪着怎么开车?尽管慈禧恼羞成怒,却又无可奈何,只得仍去坐16抬大轿。该车也就长期放置,无人过问了,后来由故宫转移到现在颐和园东宫门内的德和园,20世纪70年代初经修整后展出。

汽车的推广需要具备多重条件,如生产、维修、燃料供应、司机培训、道路条件等,这些条件在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所以汽车很难流行起来。到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担任政府总理,大权独揽,但他上下班也只是坐西式马车,没有汽车配给他使用。当时整个南京城只有1辆旧汽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去明孝陵祭祀朱元璋,有人建议孙中山乘坐汽车,但多数人认为,如此则文武百官追随不及,势必七零八落不成体统,最后孙中山决定,舍汽车而乘马车。孙中山时任民国总统,不能等同于皇帝的出行规格,所以改用4匹马拉车。孙中山在助手胡汉民的陪伴下乘坐马车,时任陆军总长黄兴骑马紧随其后,沿途百姓夹道欢呼、声震屋瓦。

到193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只有38 484辆。这些汽车全部是外国产品。

中国试生产的第一辆汽车来自辽宁迫击炮厂。

1929年2月,张学良将军给奉天迫击炮厂(后称辽宁迫击炮厂、沈阳五三工厂)下属的民生工厂74万元(约合现在的人民币3 700万元),作为国产汽车的试制和生产费用。为了加快研制工作,民生工厂聘请了美籍技师丹尼尔·F.麦尔斯(Daniel F.Myers)为总工程师,并聘请国内的技术人员担任重要职务。当时奉天迫击炮厂厂长为李宜春,共有职工207人,其中技术人员30人、工人177人。

1929年8月,民生工厂在完成了基本准备工作之后,根据张学良关于载货汽车是当时急需的运输工具的指令,将一辆美国生产的瑞雷(Republic)载货汽车全车拆卸,进行测绘、逆向研发和大量试验,选择重要的易损机件另行设计并重新制造。通过对汽车的拆装、测绘和试验,初步掌握了汽车设计和制造技术。根据城乡运输的需要,确定生产载重为2.5t的75型载货汽车。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1931年6月19日(另一说是1931年5月31日),在民生工厂时任厂长张世刚的带领下,组装了第一辆载货汽车,由张学良取名为“民生”,取义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中的民生。民生75型载货汽车是自行设计的,但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汽车部件当时国内却无法自制,均委托国外专业工厂依照民生工厂自行设计的图纸加工。民生汽车开辟了中国人试制汽车的先河。

民生75型载货汽车为长头,颜色为棕色,采用6缸水冷48kW(65马力)汽油发动机,前后轮距为4.7m,前后四轮均为单胎,最高车速为65km/h;自行设计的缓冲式后轴也有自己的特点;水箱分为四部分,即使其中一部分损坏,汽车仍然可以正常行驶。该车共有666种、1 750件零部件,其中自制件为464种。

民生75型载货汽车(1931年)

上海展览会上的民生75型载货汽车

1931年9月12日—10月4日,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10周年庆祝会在上海举办,民生工厂制造的民生汽车因参加展览而幸免于“九·一八事变”,当时展出的这辆车归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所有。1936年,该车被上海祥泰汽车制造厂改装为游览大客车,后来发动机采用木炭代油炉,成为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游览车“民生号”。

由于“九·一八事变”,民生工厂未组装成车的零部件均被日本侵略军掠夺一空,张学良将军创办民族汽车工业的雄心壮志随之前功尽弃,毁于一旦。1934年3月,伪满实业部按照日本关东军的意思,在辽宁迫击炮厂旧址成立了同和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其目的是适应扩张侵略的需要,从事汽车修理和汽车组装,4年后具备了4 100辆的产能(其中,轿车3 600辆、货车480辆),继而在长春、哈尔滨建立了汽车制造厂。

张学良和他的民生牌国产汽车大大地出了一次风头。受张学良提倡发展民生75型载货汽车的影响,阎锡山、杨虎城、何应钦等人随后也开始支持手下生产汽车,在中国掀起了造车的热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汤仲明、向恭柱制成的木炭代油炉汽车,张登义制成的煤气发生炉汽车,张世刚试验成功的植物油汽车,吴毓昆、沈诚试制的电石汽车,以及柳敏试制的酒精汽车,这些代用燃料汽车后来在汽油匮乏的抗战时期“风靡”大后方,对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汽车工业的建立是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成投产为标志的。

1953年7月15日,在长春举行了隆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经过建设者的艰苦努力,在原来的荒郊野地上真正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汽车厂。

1956年7月13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CA10型载货汽车。同年7月14日,在即将建厂3周年之时,总装线上开下了首批试装的12辆解放牌载货汽车(部分重要零件采用SKD组装方式)。同年8月21日,10辆崭新的解放牌载货汽车在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上亮相。解放牌载货汽车的问世,宣告了“万国”汽车已经成为历史。1956年10月15日,解放牌载货汽车正式投产,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CA10型载货汽车下线(1956年7月13日)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

1)中国汽车工业创建阶段(1949—1965年)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主席一行抵达苏联莫斯科。访问期间,毛泽东主席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厂,并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签订了多项援助协定,其中包括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家中型载货汽车厂。这就是后来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工。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CA10型载货汽车驶下总装配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解放CA10型载货汽车即苏联吉斯150型汽车。

1965年年底,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接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保有量约为17万辆。1965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汽车34 155辆。

到1965年年底,中国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上海汽车制造厂、北京汽车制造厂、南京汽车制造厂和济南汽车制造厂,分别简称一汽、上汽、北汽、南汽、济汽),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可生产9个车型品种。

1958年3月10日,第一辆跃进NJ130型2.5t载货汽车在南京汽车制配厂驶下生产线。这是继一汽解放CA10型载货汽车之后第二种国产载货汽车。1958年6月10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南京汽车制配厂更名为南京汽车制造厂,南京汽车制造厂成为第二家中央直属的汽车生产企业。

跃进NJ130型2.5t载货汽车下线(1958年3月10日)

1958年5月12日,一汽首辆东风轿车试制成功。一汽以“仿造为主,自主设计”的原则,试制出东风CA71型轿车,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轿车的历史。该车车身仿自法国西姆卡·维代迪(Simca Vedetee),发动机和底盘仿自奔驰190,车身整体造型为自主设计。东风CA71型轿车作为中国第一次自主设计轿车的尝试,为日后发展积累了经验。

中国第一辆自己制造的东风CA71型轿车驶进中南海(1958年5月21日)

1958年6月,上海汽车制造厂参照吉普CJ3A仿制出第一种国产越野车,经过对外形的局部改进,上海58型越野车正式投入生产。该越野车装备仿制格斯M20胜利轿车上的50马力4缸汽油发动机,可搭载6名乘客,载重为500kg。

1958年6月20日,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后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以大众汽车甲壳虫为蓝本试制小型轿车,试制成功第一辆井冈山牌轿车,并驶进中南海接受中央领导人的检阅。该车配备1.2L、4缸发动机,采用后置后驱布局。井冈山牌轿车的设计思路与“国民车”概念非常相似,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普及型轿车。

井冈山牌轿车诞生(1958年)

1958年5月,重庆长安汽车厂对美制CJ-5吉普做了测绘设计,研制出中国第一辆越野车——“长江牌”46型越野车,在1959年国庆10周年阅兵式上,该车的出现成为振奋国人的一个激动场面。值得一提的是,“长江牌”46型越野车实现了1 390辆的生产量,其积累的资料和成功经验为北京汽车制造厂日后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958年9月28日,上海凤凰轿车试制成功,其名称取意与一汽东风轿车“北龙南凤”相呼应。该车装备仿制格斯M20胜利轿车上的4缸发动机,底盘仿自波兰华沙轿车,车身仿自普利茅斯萨瓦(Savoy)。凤凰轿车开启了上海轿车工业的新篇章,为以后上海生产轿车奠定了基础。1960年,仿制奔驰220S的凤凰轿车定型;1964年,该车更名为上海SH760;1965年12月,该车通过第一机械工业部技术鉴定。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上海SH760轿车是唯一的国产公务用车,也是当时中国产量最大的轿车。

上海SH760轿车(1964年)

1960年4月15日,济南汽车制造总厂试制成功第一款重型载货汽车——黄河JN150型8吨载货汽车。1963年10月17日,该车通过第一机械工业部鉴定,成为国家定型产品。1990年,黄河JN150型载货汽车停产。30年来,黄河JN150型载货汽车共生产了10万辆,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使济南成为中国重型汽车的生产基地之一。

黄河JN150型载货汽车下线(1960年4月15日)

1965年,为满足部队装备需求,北京汽车制造厂试制出第一种自主开发、批量生产的轻型越野车BJ212,其从此登上了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史上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宝座。轻型越野车BJ212(以下简称BJ212)是中国汽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作为独特的军队用车,该车爬高原、穿沙漠,驰骋越南战场,奔赴非洲丛林,屡屡奔赴疆场,在枪林弹雨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在人们的心目中BJ212已成为英雄的车。在部队里,作为部队指挥用车,只有团级以上的干部才能坐BJ212;在地方上,只有“县级”以上的干部才有资格跨上这匹“铁马”,BJ212成为当时中国县(团)级领导干部身份的象征。上至开国领袖,下到普通百姓,都可与之相依相伴,这给BJ212增添了特殊身价的色彩。在汽车族谱中,BJ212在中国成为空前绝后的传奇。

轻型越野车BJ212(1965年)

2)中国汽车工业成长阶段(1966—1980年)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主要是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在此期间,一汽、南汽、北汽、上汽和济汽5个老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并承担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的任务,先后建成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四川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川汽)、陕西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陕汽);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生产厂数量达到近200家。

1966—1980年,全国累计生产各类汽车163.9万辆。1975年,全国生产汽车13.52万辆。1980年,全国生产汽车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保有量为148万辆。

1966年6月,四川汽车制造厂红岩CQ260型重型越野汽车在綦江齿轮厂试制成功;1968年,改型为CQ261。1970年6月,四川汽车制造厂完成CQ261型重型越野汽车的样车试制。1971年7月,CQ261投入批量生产。

1966年8月16日,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基于贝利埃GBC型越野车底盘和太脱拉风冷发动机技术,试制成功东方红LT665型重型越野车。该车于1967年月10月投产,1970年正式批量生产,并实现了出口。东方红LT665型重型越野车不仅是我国第一辆重型军用越野汽车,还是第一辆装备国产风冷柴油发动机的军用车辆。

东方红LT665型重型越野车(1966年)

1967年4月1日,二汽破土动工。1969年9月1日,二汽全面开工建设。二汽的建设,采用“包建”和“聚宝”的办法,集全国之精华,建成后成为当时全国技术水平最高的汽车厂。二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以自己的力量设计产品、确定工艺、制造设备、兴建工厂的纪录。1975年6月15日,第一款自主开发、批量生产的越野车——东风EQ240投产。1976年,东风EQ140型5t载货汽车定型。1978年7月15日,东风EQ140型5t载货汽车投入批量生产。

这两款完全由中国人独立设计的车型意义重大,标志着中国具备独立开发载货汽车,以及设计和装备汽车厂的能力。

东风EQ140型载货汽车投入批量生产(1978年)

1968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辆自主开发的SX250型重型越野车样车在北汽试制成功。1974年12月27日,陕西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延安牌SX250型重型越野车通过定型技术审查,于1975年开始投入批量生产。根据当年“三线建设”的总体安排,北汽负责援建陕汽,其中包括研制牵引火炮的重型越野车。1978年3月14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陕汽建成并验收投产。

陕汽生产的延安牌SX250型重型越野车下线(1975年)

3)中国汽车工业全面发展阶段(1981—1999年)

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老产品(如解放、跃进和黄河车型)升级换代;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开始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出现合资企业,开始引进资金和技术;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发生变化,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这一阶段是中国汽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中国汽车工业具有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开始确定发展轿车,并且奠定了基本生产格局和基础。汽车工业企业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严重的行政管理的束缚,中国政府通过产业政策(1994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对中国汽车工业进行宏观管理。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经营,使中国汽车工业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1983年9月,解放CA141型5t载货汽车通过国家产品定型鉴定,成为第一汽车制造厂投入换型技术改造项目的主导产品。1987年1月1日,解放CA141型5t载货汽车投产;同年7月15日,换型改造工程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换型改造的成功,实现了垂直转产,不仅使新产品在投产之初就达到经济规模,而且结束了“老解放”30年“一贯制”的历史。到1986年9月29日,最后一辆“老解放”CA10停产,共生产了1 281 502辆。

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七五”计划提出:“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1990年,中国生产汽车50万辆;到1992年,中国生产汽车超过100万辆;再到1995年,中国生产汽车达到150辆;1998年,中国生产汽车167万辆,汽车产量居世界第10位。

中国汽车工业真正飞速发展的时期,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和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这两家合资公司开始的。

1983年5月5日,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在北京签署合资经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总合同及章程。1984年1月15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合资企业。1985年9月26日,第一辆北京BJ2021型切诺基越野车下线,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举行了中美合资生产切诺基轿车投产仪式。

1984年10月10日,中德双方签署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合同规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为3.87亿元人民币,注册资金为1.6亿元人民币,中方和德方控股各占50%。1985年3月21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诞生,结束了中国汽车工业“闭门造车”和低水平徘徊的历史,开辟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快发展的道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成立,开展了振兴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工作。这一跨地区、跨行业的宏大系统工程,带动了一大批配套工业的技术进步,为形成符合国际水准的零部件生产打下扎实的基础,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1983年4月11日,一辆手工组装的轿车从上海安亭一处旧厂房里缓缓驶出,宣告中国首辆桑塔纳轿车的诞生。首批100辆桑塔纳轿车的全车零件都是从德国进口的。

中德双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签字仪式(1984年10月10日)

自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和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之后,合资汽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及中华大地,带动了整个中国汽车市场。

1985年3月15日,广州汽车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与法国标致汽车公司、巴黎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建立签署合同,合营企业。1986年9月,中法合资的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投产,生产法国标致504型轿车。

1985年3月,上海拖拉机厂和上海汽车厂为中方出资人,与德国大众合资成立上海大众汽车公司。

1986年,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与日本大发公司合作,以许可证方式引进产品技术,由天津微型汽车厂生产夏利轿车。夏利是最早进入中国家庭的车型之一,也是出租车市场保有量最大的车型。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夏利始终保持经济型轿车销量第一的位置。

1988年4月22日,中日合资企业——北京轻型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1988年9月27日,北方工业集团与戴姆勒-本茨公司就重型车的技术转让达成一致协议。

1990年11月20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北京签约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1991年2月8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1991年8月31日,一汽-大众举行开业典礼。1992年7月1日,第一辆捷达轿车下线。1997年8月19日,一汽-大众15万辆轿车工程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国第一家达到经济规模的轿车生产基地。

一汽-大众第一辆捷达汽车下线(1992年7月1日)

1992年1月,金杯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1992年5月18日,东风与雪铁龙合资组建神龙汽车公司,引进当时雪铁龙最新款的ZX型家用轿车——神龙富康。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技术起点最高、引进产品最新、投资强度最大的合资企业。1992年8月27日,第一辆神龙富康轿车下线。神龙富康是第一款合资生产的两厢家用轿车。

1993年1月,江西五十铃汽车公司成立。

1993年6月8日,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成立。1995年5月,奥拓微型轿车开始批量生产,达到年产5万辆的能力。1996年,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开创分期付款销售模式的先例,逐步启动私人购车市场。奥拓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微型车,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家庭的国产轿车,圆了不少中国人的轿车梦。

1997年3月25日,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的合作合同及章程在北京签署,总投资为15亿美元。6月12日,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举行了成立大会。

1997年6月,为推动海峡两岸的友好合作,东南汽车公司正式成立。

1998年5月7日,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协议。

1998年7月1日,广州本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本田)和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各出资50%,成立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1999年3月26日,广州本田第一家4S店签约,这也是中国第一家汽车4S店。将4S店模式引入中国的首家车企是广州本田(广汽本田),这种当时国际流行的销售方式搭配本田力推的“只引入新产品”策略,缔造了“雅阁神话”。

吉利第一款汽车产品——豪情二厢轿车在浙江临海下线(1988年8月8日)

在这期间,民营企业开始进入汽车行业。1997年,民营企业家李书福以仿制天津夏利为基础进军轿车产业。1998年8月8日,吉利第一款汽车产品——豪情二厢轿车在浙江临海下线。吉利开创了民营企业制造轿车的先河,使中国汽车市场得到更充分的竞争。

4)中国汽车工业高速增长阶段(2000年至今)

1992年,我国汽车年产量为100万辆。200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超过200万辆。

2000年10月11日,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业。这是我国第一次将有关汽车消费、轿车进入家庭列入国家发展规划。

从此,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提高,电动汽车开发初见进展;与国外汽车巨头的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原来各自独立的散、乱、差局面,改变成现在的以大集团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新格局。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浪潮扑面而来。海外车企在中国汽车市场继续深耕,进一步影响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车企开始通过收购国外汽车企业,消化吸收国外技术。

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正式实施,推动汽车私人消费,挖掘国内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中国汽车进入“井喷”时期。

2002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325万辆。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727.97万辆(销量为721.6万辆),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 379.10万辆和1 364.48万辆。其中,乘用车产量为1 038.38万辆,销量为1 033.13万辆。2009年,中国以300多万辆的优势首次超越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201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 572.1万辆和2 576.9万辆,同比下降7.5%和8.2%,产销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发展迅猛,汽车产销量不断攀新高,位列世界第一。

中国汽车工业的特点: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产能过剩加剧;汽车厂家多、汽车品牌多但影响力小,缺乏世界著名品牌;大量引进国外技术和资金,自主开发、设计能力弱,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汽车出口量很小。

中国汽车的特点:轿车多为引进,风格各异,三厢车型多;载货车外形朴实且粗线条,讲究实用性;外形模仿严重,加工工艺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