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2
组织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景成芳
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
——任正非
中国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3000万家。其中,很多中小企业都进入了高速成长阶段,以独角兽为代表的新生代企业更是呈指数级增长,不断刷新着IPO(首次公开募股)速度和公司市值的纪录。
这些企业的创立时间一般为3~10年,商业模式已经跑通。依靠灵魂人物对市场机会的敏锐洞察,快速冲刺确立了市场地位。凭着商业模式的独特优势,外加资本的助推,看上去所向披靡。
但是,伴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人员规模也在急速扩张,企业进入了“青春烦恼期”,迎来“至暗时刻”。表面繁荣的背后,内部问题丛生:创业激情消退,反应速度变慢,运营效率下降,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山头林立、官僚腐败蔓延……凡此种种,预示着毁灭性危机近在眼前。
企业家都明白,业务的持续增长,是活下去的基本条件。但企业内部问题的累积和加重,却让企业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继续向前,风险会越来越大,但不前进也是死路一条。于是变得身心俱疲、焦虑不安。
1998年,任正非在《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两难窘境:“企业缩小规模就会失去竞争力,而扩大规模的同时如果不能有效管理的话也会面临死亡,这是IBM付出数十亿美元的直接代价总结出来的,他们经历的痛苦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构筑和维系一个组织的难度,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要大很多。活力彪悍往往会因脱缰而死,而活力被控又会因失效而亡。
企业组织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个体有意识,整体也有意识,且两者往往很不一致。作为有限理性的个体,其目标是基于自身动机的、主观的和个性化的;而企业的组织目标是面向外部的、客观的和非个性化的。二者之间存在永远的矛盾。
企业组织包含了组织架构、运作机制、考核激励、人才能力、文化价值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必须协调一致才能奏效。此外,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还需要不断地调整变革。而组织变革的成功率只有20%左右。组织建设,注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面对巨大的挑战,华为为什么能走好,任正非究竟做对了哪些事情呢?
也是在1998年,任正非还写过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章《要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任正非把华为的第一个十年(1987—1997)看成第一次创业。他总结了华为第一次创业的特点:“是靠企业家行为,为了抓住机会,不顾手中资源,奋力牵引,凭着第一代创业者的艰苦奋斗、远见卓识、超人的胆略,使公司从小发展到初具规模。”
从1998年开始的第二个十年(1998—2008),他看成华为的第二次创业:“第二次创业的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要用十年的时间使各项工作与国际接轨。它的特点是淡化企业家的个人色彩。把人格魅力、牵引精神、个人推动力变成一种氛围,使它形成一个场,以推动和导向企业的正确发展。”
回顾华为35年的沧桑演变,1998年,绝对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年份。从这一年开始,华为踏上了组织力的突围之路。通过十年的苦心锤炼,到2008年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顾问离开的时候,华为将企业的动力机制从个人牵引转换为组织驱动,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了一大步。
所谓必然王国,就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认识处在混沌状态,思考和行动不得不受外部力量的支配。而所谓自由王国,就是指人们逐步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成了自己命运的主人,开始自觉地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组织只有不断朝着自由王国迈进,才能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持续提高价值创造的能力。当然,自由王国也是相对的,在变化的时代里,需要不断刷新,进入更高一层的自由王国,这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正如孔子所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只有对企业的内外发展规律认识得更加清楚,才能因势利导地进化组织规则,进入“不废江河万古流”的自由境界。
作为一位伟大的企业家,任正非的过人之处,在于把自己从一位“报时人”转变成了一位“造钟人”。通俗地讲,就是从一个领着大家“摘苹果”的人,变为带领大家共同“种苹果树”的人。摘苹果解决几个人的温饱问题可以,但人多了之后,摘苹果的方式就不灵了,一定会坐吃山空。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带领大家一起植树造林。苹果树越长越好之后,众人吃饭的问题才能长期解决。也就是说,伙伴们一起把企业做成一片生态森林,并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之后,企业才能摆脱对个人的依赖,经久不衰、基业长青。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造钟的人”呢?在1787年美国的制宪会议上,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约翰·亚当斯等美国先贤们讨论的最重要问题,不是“谁应该当总统,谁应该领导我们”,而是“我们应该创建什么样的程序,使国家在我们身后仍然能拥有很多优秀的总统,我们希望建立哪一种长治久安的国家,要靠什么原则来建国,国家应该如何运作,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指导方针和机制,以便创造我们梦想的国家”。他们致力于创建一部自己和未来所有领袖都应遵循的宪法,致力于建立一个长期繁荣的国家,这就是最典型的“造钟人”思维。
在史蒂夫·乔布斯创造的那么多产品中,哪件最令他骄傲?你马上就会想到他的那项伟大发明——苹果手机。但乔布斯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他所创造的最令他自豪的产品是他曾经打造的团队——从20世纪80年代的麦金塔电脑团队,到2011年4月他退休前组建的精英团队。虽然乔布斯因伟大的产品而闻名,但他自己却以打造了一支伟大的团队而自豪。
说到底,基业长青,需要构建一个伟大的组织。组织的创造力远远超过个体创造力的简单相加,而组织的系统影响力可以达到个体影响力之和的4倍。一家企业成为百年老店的概率只有0.0045%,能够活过200年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一家企业要活过企业家的寿命,必须摆脱对任何个人的依赖,只有凭借组织机制的力量——组织力,企业才能长久地生存。
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团结起来才有真正的力量,组织力就是团结起来的力量。所谓组织力,就是一个组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内部合作方式和特征。对内表现为一种凝聚各种资源和能力的聚合力,对外表现为一种适应环境的进化力。根据麦肯锡对全球700家企业的研究,企业的组织力与业务绩效呈高度相关性,良好的组织力是提升经营业绩的坚实基础。组织力指数排名前1/4的企业的股东回报率约为排名后1/4的企业的3倍,组织力强弱和业务绩效差距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1之间。
任正非在《北国之春》一文中曾说: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而不难。所谓知难,就是与打造新商业模式或产品相比,打造卓越的组织力极其困难,绝大多数企业都无法越过这道坎儿。因此,度过创业期之后,组织力的打造,就变成了创始人的首要任务,企业家必须使出自己的洪荒之力。
在20年的管理咨询实践中,我见证了很多企业打造组织力的艰难痛苦历程,在同情和理解之余,也对其中的种种折腾惋惜不已。每每此时,我就在想:倘若它们在出发之前,能够学习到华为等卓越企业组织力打造的底层逻辑和系统方法,是否就可以少走些弯路,增加成功的概率呢?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于是,我们在提炼华为组织力锻造实践精髓的基础之上,撰写了这本书。希望能借此帮助众多高成长型企业解决组织建设的难题,摆脱对个人或团队的依赖,走上基业长青之路。
随着环境的变化,中国各行各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企业的增长逻辑和路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过去大多是机会导向,以资源和关系驱动成长。“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思想,掩盖了企业自身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而今天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组织系统的优势。
愿这本书能成为你构建伟大组织道路上的一本“红宝书”,陪伴你爬过雪山,走过草地,最终成就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