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跨越半球的全面战争
1944年6月15日清晨,两栖登陆车满载海军陆战队四个团的兵力驶过岸礁,闯入塞班岛西岸的潟湖后,太平洋战争进入恭行天罚的阶段。这是迄今为止美国海军开展的最大规模的两栖作战行动。在此之前,美军已经经历了30个月的鏖战。中途岛反败为胜后,美军向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布干维尔岛发起了第一轮袭击。1944年初,吉尔伯特群岛和马绍尔群岛的小股日本守军在条形和环形的珊瑚岛上进行了激烈抵抗。接着,数个美军师以远超敌军的兵力在塞班岛登岸。随后的四周内,在恐怖和暴力的肆虐中,美军对日军开展了大规模清算。
马里亚纳群岛战役是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实施越洋打击能力、综合作战能力的首次重大考验,它的发生不仅引出了日本的整个航母舰队,而且引发了太平洋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海空战役,即菲律宾海海战,同时引发了多次大型潜艇战和空战。在太平洋中部的攻势中,美军在塞班岛首次遭遇了大批当地土著和日本平民。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暴露了双方的文化差异,也改变了这场战争的性质,成为美军从马里亚纳群岛实施无情空袭战略的根本理由。
自1942年起,日本士兵就用行动证明他们宁愿战死也不愿投降。更为疯狂的是,在塞班岛,美军不得不面对这样可怕的一幕: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大批平民举家赴死,从高高的悬崖上纵身跳入大海。在日军的危言恐吓下,他们宁可自尽也不愿被美军俘虏,还有人用手榴弹炸死自己和孩子。接着,这幕惨剧在天宁岛和关岛不断重演。从中可以看出,这一令人恐怖的事件绝非偶然。
美国的指挥官们很快意识到这种残酷事实的意义所在。他们清楚,随着美军继续向西推进,对于即将遭遇的情况,这只不过是一种预演。因此,在最高统帅的指示下,他们跨越了全面战争的门槛。但是要想迫使决心顽抗到底的敌国主动投降,他们必须突破道德界限。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日本人近乎谵妄的自杀行为令富兰克林·D.罗斯福感到异常震撼。因此,1944年9月,盟国召开重大策划会议后,经罗斯福授意,美国官方发表了一则声明。正是在这则声明的纵容甚至刺激下,美国在开战过程中使用了极权的、残酷无情的手段。在马里亚纳海战中,美国陆军航空队首次大范围空投凝固汽油弹。配备喷火器的坦克和携带燃烧弹的步兵小队开展了进攻马里亚纳群岛的“奇袭行动”,使在劫难逃的敌军陷入了地狱般的火海。随后,第20航空队将这个群岛改造成B-29“超级空中堡垒”的基地,最终使日本本土诸岛化为一片焦土。
虽然从数十年前起,美国海军就开始对攻打太平洋中部进行演练,但正是陆军航空队向全球扩张的野心促使海军来到马里亚纳群岛。由于亨利·哈普·阿诺德、柯蒂斯·李梅和保罗·蒂贝茨等人急于进攻日本腹地,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终于不再反对海军选择的跨太平洋作战路线。在马克·A.米切尔的指挥下,雷蒙德·A.斯普鲁恩斯出动了第五舰队的航空母舰。随着里奇蒙德·凯利·特纳率领的两栖部队大举进犯,太平洋中部的局势已不可逆转。海军、两栖部队和战略空军三管齐下,发动了强大攻势,开辟了通向日本的空中走廊,使美军得以向日本本土投掷原子弹——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战争中动用核武器。如果美军没有攻克塞班岛、天宁岛和关岛,这场战争就不会在1945年结束。
本书着重讲述了步兵营、海军特遣队和航空中队等形形色色的作战部队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如何进行调遣,如何同仇敌忾,打赢了这场跨半球的全面战争。与此同时,本书还隐藏着另外一条主线,即美军如何一次又一次打破了界限。战争中的道德问题总是令人困扰。要想消灭对手,是否存在合乎道义的方式?比起将敌人活活饿死,用子弹射杀是否更加人道?而比起将其烧成灰烬,任其饿死是否更加可取?无论按照法律还是惯例,对于战争中不肯屈服的一方,哪些才是合法的攻击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理应首先考虑那些无辜者。当平民加入战斗后,要依据何种原则区分哪些人才能成为猎杀的对象?对于陷入殊死搏斗的指挥官来说,他们的行为应当受到什么限制?在战争中,一个国家的行为模式是否应当主导另一方的战略战术?上述道德问题有待读者自行做出回答,而笔者也将对其进行明确探讨,因为在马里亚纳群岛之战中,攻守双方所采取的手段及其想要达到的目的无疑是对这些问题极为鲜明的写照。
虽然本书对处于这场风暴中的日本平民做了深入刻画,但笔者的叙述仍将围绕美方三位重要的指挥官展开,即第五舰队司令雷蒙德·斯普鲁恩斯、第五舰队两栖部队司令凯利·特纳以及全球首支核打击队伍的创立者和指挥官保罗·蒂贝茨。他们的所作所为决定了太平洋战争最后阶段的胜负。有读者也许会质疑,认为应当由柯蒂斯·李梅少将取代蒂贝茨。但是,鉴于本书涉及武器技术的惊人变革(这种武器诞生自洛斯阿拉莫斯,最终从马里亚纳进行发射),指挥官蒂贝茨不仅参与了武器研发,而且亲自执行了投掷任务,从而决定了马里亚纳群岛的战略命运,因此理应成为本书三大主角之一。
除了上述三人以外,还有一些不同级别的军官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其中包括塞班岛及其后几场战役中在特纳手下担任两栖军军长的霍兰德·史密斯,快速航母特混舰队第58特混舰队司令马克·米切尔,水下爆破队的成立者德雷珀·考夫曼,海军王牌飞行员、舰载机大队队长戴维·麦坎贝尔,还有总部位于马里亚纳群岛的第20航空队第21轰炸机联队第二任指挥官李梅。他们见证了美国海军的空中力量进入鼎盛时期、海军陆战队日趋成熟、海军水下爆破队(即今天的海军海豹突击队)的成立以及核时代的降临。最终,一位海军上校将原子弹“武器化”并与蒂贝茨一起飞往广岛。虽然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救世主情结一直令海军感到头疼,但最后这个阶段仍由他指挥。在日本投降和美国占领的过程中,麦克阿瑟表现得十分机敏。他既与战败后的天皇保持合作,又通过对方发号施令。
在战略策划方面,雷蒙德·斯普鲁恩斯的影响十分有限,太平洋地区联合部队司令切斯特·尼米兹对华盛顿战略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然而,在征服西太平洋的过程中,斯普鲁恩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既是一位策划者,也是一名舰队司令。虽然他身居高位,很容易倾向于将战争视为谋略之争,但他向来不会远离双方角逐的战场,并且能够紧紧抓住人的因素。斯普鲁恩斯思维全面缜密、态度冷静理智、行事有条不紊,与日本疯狂绝望、不惜死战的将领形成了鲜明对比。斯普鲁恩斯在感情上的克制以及条分缕析的思维方式与“曼哈顿计划”和陆军航空队的战略策划者们所反映出的理性心态如出一辙。正是由于他的胜利,陆军航空队的战略策划者才得以大展身手。虽然斯普鲁恩斯此举有助于美国向日本发动核打击,但是为了减轻其危害,他的部下第一时间参与其中,组织美国战俘进行疏散。与此同时,他手下的医疗队也来到长崎,对“原爆症”的受害者展开医治。他们的做法预示了美国后来对这个战败的敌国所采取的复兴手段。
在许多军事历史爱好者乃至历史学家看来,哈里·S.杜鲁门总统做出投掷两颗原子弹的决定无可指摘,这种看法已经成为他们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想自命高明,因为要想对战争的利害关系及其间所做的决定进行全面衡量,各方均应保持谦逊态度。无论是自鸣得意、横加谴责还是追悔莫及,都无助于在理智上或感情上正视这场野蛮战争中的残酷现实。对于战争所造成的后果,当时的人们尚难以预料。而历史记叙者的任务正是再现当时的情景。我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人们在其中做出的反应不可能毫无差错。他们经历了种种挣扎。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期间及其后,美国在太平洋规模巨大的地缘政治中占据了主动。然而,一切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
当时,距离美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还有十个星期,而攻打菲律宾群岛的战略仍然存在争议。在1944年的海军节上,美国国务院远东事务负责人约瑟夫·L.格鲁发表全国广播讲话,向海军致以敬意:“三年来,我们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宏伟、最强大,当然也是最有效和最高效的海军,以往我们所兴建的任何‘梦之堡'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虽然美国国内的态度不一,但格鲁已经下定决心与日本奋战到底,以确保该国嗜血成性的军国主义不会卷土重来。当第五舰队,也就是被他誉作“梦之堡”的大型舰队来到马里亚纳后,美国已经具备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