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学派宗师李广海

一、生平事迹及贡献

图3-2 李广海像

李广海(1894—1972),佛山栅下茶基人,骨伤名医李才干之子,广东省著名骨伤科专家,骨伤科圣手(图3-2)。医馆旧址:佛山平政桥,羊城西关十八甫。

李广海幼承父教,研读《黄帝内经》 《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等中医经典著作;14岁随父临证,钻研《正体类要》 《伤科补要》 《医宗金鉴》《血证论》等伤科专著,边读书,边实践。20岁时,父亲病故,李广海继续在平政桥沙涌坊的医馆行医。1920年,李广海以其父亲医馆独自开业,更名为“李广海跌打医馆”,在此行医至20世纪50年代。

2006年,佛府【2006】24号文公布李广海医馆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禅城区人民政府启动李广海医馆的修缮工作。2015年4月30日,医馆正式对市民开放(图3-3,图3-4)。医馆内有李广海的塑像,分2个主要的展馆,介绍了李广海的生平、贡献及学术传承。

图3-3 修葺后的李广海医馆(佛山平政桥沙涌坊)

图3-4 李广海医馆内的李广海雕像

佛山是个手工业城镇,当时的手工业作坊超过4 000户,手作工人伤筋折骨、烧伤、砸伤的特别多。抗日战争时期,佛山一带常遭日寇轰炸,许多被日军枪伤、炸伤的患者前来求医,他总是精心治疗,赠医施药。抗日战争时期,佛山民间武术馆社—鸿胜馆的主持人吴勤率200多鸿胜馆弟子组成抗日游击队,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合并成“广游二支队”,转战于南、番、顺一带,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成为广东主要的地方武装队伍之一。从1939年起,李广海便秘密收治广游二支队受刀枪炮伤的伤病员。有的队员因伤重行动不便,为了抗日战士的安全,他专门在佛山市郊找房子安置他们,并冒着生命危险亲自上门诊治。珠江纵队领导人之一郑少康经常写字条,介绍受枪炮伤的伤员前来诊治,李广海都是来者不拒,免费提供食宿,免费医治,以满腔的热情和实际行动支持我党开展的抗日战争。

近郊乡民宗族械斗亦时有发生;佛山武术风气浓厚,练武之人也常有跌打筋伤之患,因此,慕名向李广海求医者络绎不绝,遍及四乡。无数伤者在他的精心医治下得到康复,李广海“跌打圣手”之名也不胫而走,在佛山、广州、香港、澳门享有盛誉。1947年,李广海与何炳楠、钟伯石、陈典周、吴虚谷、吴满福、吴采南、温玉书、罗仁伯、黄伟堂、李君曼、邓丽程、邝楚枢等一批佛山名老中医组成“灵兰医学研究社”,在挖掘、总结、提高祖国中医中药等方面作出了贡献。由于他医术高明,1949年被选为南海县国医支馆副馆长。

1953年,佛山的医生组织联营。那时,李广海的伤科医务院享有极高声誉,本来属于联营对象,但当时李广海未被吸收。李广海宁愿放弃伤科医务院每月的几千元收入,而主动积极申请联营,经多次要求,终于被批准加入。1956年,他加入佛山市中医院,并任副院长;1960年,任民革佛山市委会副主任委员、佛山市中医院院长,直至逝世。他曾是佛山市人大代表,第三届佛山市政协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1959年,一位在江门北街糖厂工作的波兰专家由于肩关节脱臼,两天未能复位而痛苦异常,李广海以娴熟的手法,在伤者毫无痛苦的状态下,顷刻即给予复位,令波兰专家赞叹不已,连称“神医”!1960年,他受邀赴北京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2年9月,他以名中医身份出席省卫生厅召开的“继承名中医学术经验座谈会”(拜师带徒大会)。

李广海在学术上不为陈规所束缚,博取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擅长治疗骨折、脱位、跌打内伤外伤、刀伤、烫火伤等,尤以细腻手法闻名于世。李广海还致力于中医骨伤学术研究,于1959年编著了《中医正骨学》 (初稿),精辟地阐述了骨折脱位的诊断和治疗,介绍了自己多年总结出来的内服经验处方31首,外用经验处方11首。该书由佛山市中医院油印,现存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1961年(一说1962年)该书由佛山市卫生局刊印,分为上、下册,目前未能找到藏本。1965年,他又指导李家达、陈渭良、梁理平等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闭合复位治疗陈旧性关节脱臼50例》的科研论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他创制的“李广海跌打药膏”“李广海跌打丸”等成药,行销国内及东南亚一带,成为佛山传统名药之一。

李广海既是一位出色的骨科医生,又是一位出色的武术家。佛山是著名的武术之乡,许多跌打医生既从医又习武。他的父亲李才干“少有臂力,善技击”,叔叔李寿鹏也是佛山洪拳、咏春拳的高手。李广海自幼随父习医学艺时,也继承了父亲亦医亦武之风。民国初年,李广海就曾拜当时著名武术家、蔡李佛拳一代名师陈盛习武。1946年,他积极参与复办鸿胜体育会的筹备工作,后连任鸿胜馆两届理事。此外,他还跟一位陈姓师傅学习洪拳,据说虎鹤双形拳打得相当出色,是一位集医学、武术于一身的名医。

李广海还热心公益。他本着“行医、办学、救国”的宗旨,于1946年在栅下自筹资金创办“栅溪民校”。学校以教习中文为主,同时也聘请一些拳师教习国术。他以父亲的名字为贫困孩童开办了“才干小学”,使读不上书的小孩免费上学。后“栅溪民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校园扩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校址迁至普君墟金鱼塘,后改称佛山市第九小学。为了让广大民众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质,他还出资在普君墟创立了“广博图书馆”。

李广海的几个儿子均继承父业:在香港的李家强、李家刚,在广州的李家裕,在佛山的李家达,都是大名鼎鼎的骨伤医师。此外,还有弟子陈渭良、钟广玲,均为广东省名中医。其他传人尚有马镇松、陈柏森、吴永良、莫益汪、元日成等。

二、学术经验与理论主张

李广海敢于革新,善于总结提高医技。他注意小夹板固定的研究,将生物力学运用于临床,对四肢骨干骨折及近关节骨折,提出小夹板加垫超一个关节固定,解决了固定与活动的矛盾;提出早期的练功活动能加速肢体功能的恢复;在骨折愈合方面较早提出通过“纵轴挤压”能促进骨痂生长的理论。这些对目前骨折的治疗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用药方面,他科学地运用器械调制药剂,急救时服食药散,一反过去传统的用手调药、以瓦煲长时间熬药等古老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李广海强调内外治法的辨证施治,因人而施。对于“伤瘀”,主张早期先“大破”,认为“大破”才能“大立”,后期则善用温补以和血。对体质虚弱的伤者,则主张“攻补兼施”,并区分寒热虚实。对烫火伤的治疗,分期诊治,早期以清热解毒法祛邪解毒;中期用清热育阴法以祛余毒,并育耗散之津;后期育阴增液,固本培元。外敷自创加丹白药膏,疗效显著。对枪炮弹伤的治疗,或用手术取弹,或用药捻导引,或用丝线缝合伤口,或用拔毒生肌膏外敷,辨证施治。抗战时期,李广海采用这些方法治愈了很多患者。广东粤剧名演员何非凡,枪伤破腹及前臂开放性骨折,也是经他治愈的。

三、特色手法

李氏的整骨手法在“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的传统正骨八法的基础上,根据南方人的身材条件进行了改良。

(一)李氏骨伤科常用整骨手法

李氏骨伤科的常用整骨手法中,强调轻、灵、机、巧、稳、准,切忌使用蛮力暴力,减少骨折端及周围筋的损伤。

1.触摸法

临床上,术者用手触摸骨折与关节脱位处,根据骨与关节的异常征象,辨认骨折与关节脱位的轻重类型和移位方向。手法摸诊要贯穿每一个疾病的疗程,随时了解痛点的变化、功能恢复程度、全身脏腑气血变化等。李氏骨伤对触摸法有以下要求:①操作手法轻巧,不可粗暴草率,增加患者痛苦;②平日多练习触摸正常肢体位置,提高临证时对异常骨骼触摸的准确性;③多进行比较,必要时将健肢放在与患肢对称的位置进行对比。

2.拔伸法

用手、脚或器械牵拉伤肢两端,使有短缩或移位的骨折端和离开关节臼的关节头随纵轴线归还原位。拔伸法可解除伤肢肌肉痉挛导致的骨折短缩移位,消除关节头进入关节臼的障碍。李氏骨科认为拔伸时应注意尽可能直接拔伸该骨骨折的远近两端。

3.捺正法

①两点捺正法:用于骨折的侧方移位,术者一手按压偏离伤肢纵轴外突的骨折远端,使骨折向纵轴线靠拢,使骨折远近端的轴线连成一线;②三点捺正法:可用于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如为成角畸形,可将骨折端的部位置于硬物上来捺正。

4.反折法

用于骨折有短缩重叠移位,折角方向应选在远近两骨折端突出的最高点、肌肉丰满而避开大血管神经的部位。

5.旋转法

此法是对有旋转移位的骨折或部分关节脱位的伤肢远端进行适当的方向旋转的复位手法。①回旋法:用于治疗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有背侧移位或骨折两端有软组织嵌入骨折,其原理是以骨折端为轴心,骨折远端绕骨折近端边缘回旋90°~120°,使骨折面吻合。②捻转法:用于骨折后有旋转移位,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或骨不连,假关节形成等。它以骨折近端的纵轴为轴心,将骨折远端做逆时针方向旋转,使旋转应力作用到骨折端而复位。

6.折顶法

用于近关节骨折或关节内骨折及部分关节脱位的复位手法。用于近关节骨折,关节内骨折复位后的小位移。用于关节脱位,多为较难复位的小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等。

7.推挤法

此法为术者用两手或手掌在受伤肢体同一水平面做相对挤压或按捏进行复位的方法。治疗骨折的原理是在相对的方向挤捏,使骨折处承受向轴心挤压的合力,使分离的骨折端或骨折片得到整复。

8.分骨法

用于两骨或多骨并列部位的骨折或关节脱位,方法是术者用拇指为一方,食指、中指为另一方,相对地捏在并列骨的骨间隙部位,使并列骨分开,用于治疗前臂骨折、掌骨骨折、跖骨骨折。

9.合骨法

是将有分离移位的远近两端向骨折线尽量靠拢,如有分离移位的髌骨骨折等。

10.推拿法

此处指狭义的推拿法,用于骨折、关节脱臼的辅助治疗,现代也较多用于骨折整复之后,术者做各种术式的推拿,在经络、穴位或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施术。用顺筋理骨法以调整筋骨,使骨折缝合,歪曲、扭转的肌腱肌肉得到理顺还原,以宣通经络,行气活血,消瘀通滞。

(二)李氏骨伤科治筋手法

1.推拿法

即推法和拿法的总称。推法:有掌推式、指推式、拳推式、前臂按式、肘推式等。拿法:多指拿式、两指拿式等。

2.按摩法

即按与摩两种手法的合称。按法:掌按式、指按式、拳按式。摩法:掌摩式、侧掌摩式等。

3.揉捏法

用上肢有力部位,作用于患者病变位置,施加压力,并做旋转动作,近似摩法。与摩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加压力较摩法大,不似摩法在皮肤上摩擦。着力处紧贴皮肤旋转,使手法旋转应力作用于皮下软组织。

4.叩打法

是叩法和打法的合称。叩法包括指叩、掌叩。打法包括拳打、拳面打、立拳打、俯拳打、拳背打等。

5.振抖法

振法包括指振和拳振。抖法是术者持患者肢体一端做一次或数次的牵拉、抖动。

6.挤压法

挤法有掌挤、拳挤、两指对挤、多指对挤等。压法与挤法类似,但较为大而深。

7.运摇法

运摇是运动患者的肢体,是在医生的协助下对患者进行各部位的被动活动。做此法时可配合各种推拿手法加强效果。

8.引导法

是用意识呼吸配合身体进行有规律的运动,使体松、气固,以促进损伤机体功能恢复的方法。

四、功能锻炼

骨折固定后,伤肢及全身疼痛已解除的伤员,必须尽早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既能加快血液循环,利于消肿,防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和关节粘连强硬,也能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使小夹板外固定的约束力和纸压垫的效应力起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骨折端的残余移位得到逐渐矫正,以促进骨折的早日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功能锻炼分被动和主动运动两种。被动运动主要用于多发性骨折、进行功能锻炼有困难的伤员,或骨折合并神经损伤不能进行主动功能锻炼的伤员。运动要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以不增加伤员的痛苦、不加重局部的损伤和不影响骨折的愈合为原则。主动运动,就是伤员在医生的指导下,自己进行运动,有松解粘连组织的作用。在进行锻炼时,活动的幅度应由小到大,运动的时间从短至长,持之以恒,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功能锻炼一般分早、中、后三个时期进行。

(一)早期的功能锻炼

在伤后1~2周进行。本期的伤肢仍有肿胀和疼痛,骨折端未稳定,局部被损伤的软组织也正在修复中。通过功能锻炼,可促进气血的运行,防止局部筋肉萎缩、关节粘连强硬。一般可选用握拳伸指、吊臂屈肘、跖踝屈伸和股肌收缩等练功术式。

握拳伸指:

将伤肢的手掌及五指伸开,然后握拳,进行一伸一握,每回锻炼20~40次,次数由少至多(图3-5)。此动作有改善腕部及前臂的血液循环,增强肌张力的作用,用以避免掌指的关节囊粘连及肌肉挛缩。适用于上肢各部骨折锻炼。

吊臂屈肘:

用颈腕带将伤肢的前臂悬吊于胸前,用力握拳,使前臂的肌肉紧张,接着屈曲肘关节,然后伸展至颈腕带容许的范围,每回锻炼20~40次(图3-6)。亦可用健肢托住伤肢腕关节,进行肘关节的屈曲锻炼。此动作有改善上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肘关节粘连和肌肉挛缩的作用。适用于上肢各部位骨折的锻炼。

图3-5 握拳伸指

图3-6 吊臂屈肘

跖踝屈伸:

伤员仰卧或坐位,将伤肢的踝关节尽量跖屈和背伸,每回锻炼20~40次(图3-7)。此动作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防止踝关节粘连强直的作用。适用于下肢骨折的锻炼。

图3-7 跖踝屈伸

有些伤员在骨折后期出现半脱位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没有认真进行功能锻炼,致使肩部的肌肉萎缩,肌张力减弱,同时肩关节受到远段肢体的重力自然下垂造成纵轴牵引力的影响,使肱骨头与肩关节盂的距离增宽所致。

对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半脱位的伤员,无须用手法整复半脱位。早期发现的,应拟活血祛瘀法治疗,促进伤肢肿胀的早日消退。在小夹板固定后,用布带悬吊肘关节,以减轻伤肢的纵轴牵拉力。骨折后期出现的,治以养血通络、补益肝肾,并应加强肌肉收缩和吊臂屈肘等功能锻炼,使肌张力增强,肩关节自行复位。

股肌收缩:

伤员仰卧,做股部的肌肉收缩和放松锻炼(图3-8)。此动作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股部肌肉萎缩的作用。适用于下肢骨折的锻炼。

图3-8 股肌收缩

(二)中期的功能锻炼

于伤后3~6周进行。本期伤肢的肿胀和疼痛已消失,骨折已有组织纤维连接,并日趋稳定,甚至有些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故伤肢可做较大幅度的功能锻炼运动。必要时在健肢的帮助下,对骨折部的邻近关节进行屈伸活动锻炼。可选用空拳屈腕、抬臂屈伸、磨肩旋转、顶劲耸肩和拉腿屈膝等练功术式。

空拳屈腕:

伤肢的手半握拳,前臂中立位,腕关节尽量掌屈,然后伸展至中立位。每回20~40次,活动的幅度逐渐加大(图3-9)。此动作有恢复腕关节屈腕功能的作用,可避免腕关节囊及腕部屈、伸肌腱的粘连。适用于上肢各部位骨折的锻炼。

抬臂屈伸:

用健肢托住伤肢的腕部,使肘关节尽量屈曲,然后伸直。每回10~20次,屈曲、伸直的幅度由小到大,次数逐渐增加(图3-10)。此动作有改善上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肘关节粘连,使肘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增大的作用。适用于上肢各部位骨折的中、后期锻炼。

图3-9 空拳屈腕

图3-10 抬臂屈伸

磨肩旋转:

用健肢托住伤肢的前臂,以辅助伤肢的肩关节做前后、内外旋转活动。每回20~40次,活动的幅度由小到大,次数也由少到多(图3-11)。此动作有松解肩关节囊粘连的作用。适用于上肢骨折的中、后期锻炼。

顶劲耸肩:

伤肢的肘关节屈曲90°,上臂紧贴于胸壁,以保持上肢的正常轴线。这时用力将上臂的肌肉收缩,以产生对骨折端的纵向挤压力,使肩关节向上提升(图3-12)。此动作有增强上臂的肌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使骨折端紧密嵌插相接触,避免骨折端分离移位的作用。适用于上臂骨折的中、后期锻炼。

图3-11 磨肩旋转

图3-12 顶劲耸肩

拉腿屈膝:

伤员取仰卧位,将股部肌肉用力收缩,接着用大腿带动小腿进行膝关节屈曲,然后放松、伸直下肢,每回20~40次(图3-13)。此动作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增强肌张力,预防股部肌肉萎缩和膝关节粘连强直等作用。适用于下肢骨折的中、后期锻炼。

图3-13 拉腿屈膝

(三)骨折后期的功能锻炼

于伤后6~10周进行。本期损伤的软组织已修复,骨折部的骨痂也日趋完善,有些骨折已临床愈合。这期的功能锻炼,如为上肢骨折,应扩大骨折部邻近关节的活动范围。如为下肢骨折,可下床站立。骨折端已愈合牢固的下肢伤员,可在小夹板的保护下扶拐做不负重的步行,直至骨折愈合坚固为止。可选用鲤鱼摆尾、单手擎天、劲直下蹬、伸膝抬腿、脚底滚筒和屈髋下蹲等练功术式,或选用上述的抬臂屈伸、磨肩旋转、顶劲耸肩和拉腿屈膝等练功术式。

鲤鱼摆尾:

伤肢的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将腕关节背伸,然后掌屈,状如鱼尾摆动。每回20~40次(图3-14)。此动作能加大腕关节屈伸的功能锻炼,有增强肌张力的作用。适用于上肢各部位骨折的锻炼。

单手擎天:

健手置于胸前,伤肢的腕关节呈背伸,上臂紧贴胸壁,将肩关节向前上方高举,并伸直肘关节,然后徐徐放下,每回15~30次(图3-15)。此动作有预防肩关节囊粘连及肌肉挛缩,增大肌张力的作用。适用于上肢骨折的锻炼。

图3-14 鲤鱼摆尾

图3-15 单手擎天

劲直下蹬:

伤员取仰卧位,将下肢伸直,保持正常的轴线,用力将足跟部往床尾的木板上做蹬足动作,每回20~40次(图3-16)。此动作能使骨折端受到纵向力的挤压,刺激骨折端,有利于骨折愈合。适用于下肢骨折的中、后期锻炼和小腿骨折延缓愈合的锻炼。

伸膝抬腿:

伤员取仰卧位,将股部的肌肉用力收缩,使整个下肢伸直抬高约45°,然后徐徐放下,每回15~30次(图3-17)。此动作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增大肌张力,预防股四头肌萎缩的作用。适用于下肢骨折的锻炼。

图3-16 劲直下蹬

图3-17 伸膝抬腿

脚底滚筒:

伤员取坐位,小腿自然下垂,地面放置一直径5~10cm的竹筒或铁管,脚踏在竹筒或铁管上来回推拉滚动,膝关节屈曲和伸直,每回30~50次(图3-18)。此动作有助于膝、踝关节屈曲功能的恢复。适用于下肢骨折的锻炼。

屈髋下蹲:

伤员的足分开约与肩膀的宽度相等,双手扶在双膝上,使髋、膝关节屈曲下蹲。每回15~30次,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图3-19)。此动作能锻炼髋、膝关节的屈曲功能,有增强肌张力的作用。适用于下肢骨折的锻炼。

图3-18 脚底滚筒

图3-19 屈髋下蹲

(四)不同骨折类型的功能锻炼方法(表3-1)

表3-1 骨折类型与功能锻炼一览表

续表

(五)李氏功能锻炼的特色

1.提倡夹板固定下早期功能锻炼

李广海主张进行小夹板固定下的早期功能锻炼,加速肢体关节功能恢复,在固定下通过垫压的外在持续压力及肌肉自主舒缩活动时产生的内在压力,可逐渐纠正骨折的残余移位。通过外力或下地负重实现对骨折端的“纵轴”挤压,促进骨痂生长,有效解决骨不连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2.早中晚分期功能锻炼

关节的运动无外乎屈伸、内收外展、外旋内旋、环转等。李广海所主张的几种功能锻炼方式,包括早期的握拳伸指、吊臂屈肘、跖踝屈伸和股肌收缩,中期的空拳屈腕、抬臂屈伸、磨肩旋转、顶劲耸肩和拉腿屈膝,后期的鲤鱼摆尾、单手擎天、劲直下蹬、伸膝抬腿、脚底滚筒和屈髋下蹲等练功术式。早期虽然有功能锻炼,但只是简单地屈伸运动,这样既能不加剧患者的痛苦,也能有效纠正骨折的残余移位,还能活动肌肉,避免肌肉痿废。对于较复杂的如肩关节、肘关节损伤,则更适宜在骨折中期进行更大一点幅度的锻炼。后期则应扩大骨折部邻近关节的活动范围,所主张的功能锻炼方式更多地需要用力,如劲直下蹬的锻炼方式,用于下肢骨骨折的恢复,使骨折端受到纵向力的挤压,刺激骨折端,加速骨痂的生成,避免骨不连接。

3.分部位功能锻炼

李广海对上肢和下肢骨折后的功能锻炼采取不同的方法,上肢的功能锻炼主要侧重握拳伸指等活动锻炼,而下肢主要注重负重肌肉的收缩锻炼,如股肌收缩等。所有的功能锻炼方式都可以由伤员自主完成,避免了被动锻炼可能引起的二次伤害,活动范围不大,却能有效加快血液循环,消肿,锻炼屈伸肌,防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和关节粘连强硬。

五、用药特点及常用药物(含外治法)

(一)用药特点

1.用药如用兵,随机应变

李广海常言:“用药组方如用兵,君臣佐使须分清,随机应变贵灵活,沉疴顽疾何须惊。”强调用药随机应变,不可拘泥。

2.活血化瘀,点到即止

“活血逐瘀,治伤之首法也。”李广海治疗跌打损伤早期主张“不破不立”“瘀去新生”,首要是将离经之血驱除散尽,一方面可消肿止痛,另一方面为以后的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活血化瘀时,田七、桃仁、红花之流一一上阵,但也不主张用之太过,恐伤正气。尤其考虑到南方人身体瘦小,更应点到即止。并配伍行气甚至补气类药物,如枳实、延胡索、黄芪、党参之类,以助散瘀。李广海认为:“逐瘀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留得正气在,何愁病不愈?假若正气伤,复康路漫漫,治病必求本,人欢我也喜。”

3.内治脾胃为本

脾为仓廪之本,四肢及全身肌肉皆属于脾。脾主运化,将水谷消化吸收为精微物质,并将其布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中。是故李广海主张无论治疗内伤还是外患,皆以脾胃为本,而非“见骨治骨”。即使在骨折的中后期也少用接骨药,而是多用党参、黄芪、怀山药、白术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的药物,借后天以治先天。

4.重视滋补肝肾

在伤科中,肝肾二脏极为重要。肝主筋,肝藏血,肝血不足,筋得不到肝血的濡养,便可出现手足拘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甚至会出现手足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的症状。由此可见,肝与筋在生理病理上的联系较为紧密。肾主骨,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肾中而养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修复,以及脑的思考、记忆等,同肾有着密切关系。李广海根据岭南气候和人群体质特点,认为病证多以阴虚为主,故而治伤用药则擅用滋补肝肾,将“六味地黄丸”加减化裁,广泛用于治疗各类骨伤科疾病。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益肝肾的代表方剂。

5.辨治痹病,善清热化湿

李广海擅用清热化湿法治疗痹病。岭南气候潮湿而多热,加之人群体质因素,致病之邪留着体内易从热化,与湿胶结而表现为湿热证居多。所以治疗痹病,不必拘泥于本虚或风寒湿三气杂至之古训而过早罔投补益或温燥之剂,但见口干口苦、舌苔黄腻,则一概先以清热化湿为主,待湿热渐清,舌苔已退,再着手本证或标本兼治。常用桑枝、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茵陈、黄柏、土地骨清热泻火;大腹皮、苍术、白术、厚朴芳香化湿,行气止痛;薏苡仁、泽泻淡渗利湿;若大便秘结,则加大黄荡涤糟粕。

6.妙用疏肝解郁

李广海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而总是表现出来某种相应的情感,也就是所谓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在正常范围内,七情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但若七情太过,以至于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甚至造成五脏内伤,则需要通过药物来治疗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工作压力大,而且现代资讯发达,很容易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从而产生了忧愁或思虑。思则气结,过度的忧思会导致肝气郁结。李氏骨伤科认为,升、降、出、入是脏腑气机的运动形式,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矛盾运动的基本方式,升降出入的正常运动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旦为情志所伤,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运动就会发生紊乱,诸如气虚、气滞、气郁、气逆、气血失调、中气下陷、气滞血瘀等。故而李广海在治伤用药中都会加入一些疏肝解郁的中药,如柴胡、郁金、素馨花、香附等,往往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尤其在治疗颈椎病以及一些难以治愈的骨伤科疾病时更是妙不可言。

(二)自创药膏

1.白药膏

[组成]

煅石膏粉500g,凡士林60g,麻(生)油60g

[用法]

用麻(生)油将凡士林并入溶化,放入煅石膏粉,调匀成膏,备用。将白药膏涂在油纸或纱布上,敷患处,每天换药。

[功效]

凉血祛瘀,止痛生肌。

[主治]

用于新伤积瘀,或积瘀化热红肿痛者。

2.驳骨散

[组成]

田七粉30g,制自然铜30g,白术30g,黄栀子15g,红花15g,白及15g,大黄15g,龙骨18g,乳香21g,没药21g。

[用法]

将药共为细末,用蜜糖、开水调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

[功效]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

[主治]

用于骨折中后期。

3.生肌玉红膏

[组成]

当归60g,甘草60g,白芷15g,红条紫草6g,血竭12g,轻粉12g,麻油500g,白蜡120g。

[用法]

用麻油将上药煎取汁,入白蜡成膏。将药膏涂在纱布上敷伤口,每天换药1次。

[功效]

止痛生肌。

[主治]

用于创伤或感染者。

4.跌打膏药

[组成]

田七240g,闹羊花180g,蓖麻子300g,羌活105g,升麻105g,北芪90g,红花90g,高良姜90g,生南星90g,皂角90g,细辛90g,麻黄90g,川芎90g,北紫草90g,毛麝香90g,石菖蒲90g,防风90g,当归90g,藁本90g,牡丹皮90g,生半夏90g,桃仁90g,荜茇90g,没药90g,麻油(生)20kg,黄丹7.5kg,樟脑1kg,冰片120g。

[用法]

先将上述中药研成细粉末,用文武火将麻(生)油加温至270℃左右,离火投黄丹,搅匀,搅拌30分钟左右,在药膏呈滴水成珠状后,仍须继续搅拌,使药膏的温度下降,在降到80℃时投入药粉,继续搅拌,待药膏温度下降至50℃左右时,加入樟脑、冰片,调匀成膏,备用。

[功效]

祛风活血,舒筋活络,坚骨强筋。

[主治]

用于跌打肿痛,后期痹痛诸症。

六、原始处方选登

李广海原始处方见图3-20、图3-21。

图3-20 李广海处方一

图3-21 李广海处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