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肝门部相关膜结构
一、肝包膜
肝包膜(liver capsule)为浆膜样结构,被覆于肝脏表面,其头侧与肝静脉表面的浆膜相连,尾侧延续于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脏表面无浆膜覆盖的区域即裸区,与横膈相连(图2-9)。裸区呈三角形,尖端被右三角韧带所围,底部为腔静脉窝,肝冠状韧带的前、后层构成其边缘,在固定肝脏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在肝门部,肝包膜和Glisson鞘、肝板系统表面的覆膜相互沟通延续。
图2-9 肝脏的膜结构
二、肝板系统及其被膜
肝板系统(liver plate system)主要分为肝门板、胆囊板、脐静脉板和Arantian板4个部分(图2-9)。① 肝门板(hilar plate):位于正中,其中主要包含左、右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的分支及汇合部;② 胆囊板(gallbladder plate):为肝门板向右侧的延续;③ 脐静脉板(umbilical vein plate):为肝门板向左侧的延续;④ Arantian板:向后上方延续于脐静脉板。
(一)境界和交通
1.肝门板居于核心位置,呈冠状位,为覆盖在左、右肝管汇合部上方增厚的纤维结缔组织;
2.下方 与肝十二指肠韧带延续,肝门板自后方发出数支门静脉进入尾状叶(S1);
3.上界 毗邻左内叶(S4);
4.右上方 移行为胆囊板;
5.右侧 以纤维囊包裹右支门静脉蒂并延续于肝内的Glisson鞘,其中门脉右前叶支位于胆囊板的外上方头侧深面;
6.右下方 右后叶支则进入Rouviere沟内;
7.左侧 移行为脐静脉板,分别包绕S2、S3和S4的门静脉;
8.左上方 延续于Arantian板。Arantian板中包含静脉韧带(ligamentum venosum)结构,亦称为Arantius韧带。
(二)Arantius韧带的外科学意义
1.为脐静脉的萎缩残留;
2.该韧带为肝左外叶和左内叶,以及门静脉左支横部和矢状部的分界标志;
3.该韧带是游离肝中、肝左静脉干的解剖标志,肝左静脉最初行走于Arantius韧带沟内。
在肝外,肝板系统的覆膜与肝包膜和肝十二指肠韧带系膜组织相连,在肝门部则构成数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膜结构,最终以树枝状形态进入肝实质续于肝内Glisson鞘。
三、Glisson鞘
Glisson鞘(Glisson sheath)最早于1640年由Johannis Walaeus发现,在1654年由Francis Glisson报道。Glisson鞘为覆于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表面的纤维膜性结缔组织,起自肝十二指肠韧带,延伸至肝脏实质内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的表面(图2-9)。肝门部的左、右肝管为一级分支,肝内的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为二级分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分支。
四、Laénnec被膜
(一)Laénnec被膜的定义和解剖学
Laénnec被膜最早是由法国的Rene Theophile Hyacinthe Laénnec(1781—1826)于1803年发现并报道。Laénnec被膜在结构上类似紧贴在肾脏和甲状腺表面的固有被膜,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外科医师混同于肝脏包膜或Glisson鞘的被膜。实际手术操作中,在游离右肝后的裸区表面以及肝中、肝左静脉间隙之间与肝实质和血管紧密结合的菲薄膜性结构即为Laénnec被膜。就组织解剖学的层次上来说,在肝静脉系统,Laénnec被膜位于肝左、肝中、肝右三支主干的表面并延伸至肝实质内,但肝静脉三支主干的二级以下分支表面不存在Laénnec被膜;在肝脏表面,Laénnec被膜位于包膜内侧(裸区无包膜,肝实质直接由Laénnec被膜覆盖);对于Glisson鞘,则覆盖于其外侧;对于邻近肝门的肝板系统,Laénnec被膜位于其对侧的肝脏实质,两者间存在潜在的间隙(图2-9)。
(二)Laénnec被膜在围肝门外科技术中的意义
1.“降低肝门板技术”的解剖学基础
“降低肝门板技术”最早于1950年由Hepp和Couinaud等学者提出,此后被不断完善。其核心理念是自肝左内叶(S4)脏面后上方切开Laénnec被膜与肝门板之间的附着浆膜,游离出两者间隙,在抬高肝S4位置的同时,将肝门板内的Glisson鞘向下与肝实质分离,即可于肝外显示出左、右肝管的汇合处。
2.“Glisson鞘外解剖法”的解剖学基础
由于肝板系统被膜及其对侧肝实质表面的Laénnec被膜间存在潜在的间隙,通过仔细的解剖,可以在不损伤Glisson鞘和肝实质的前提下,于肝门部Glisson鞘外直接完成右前叶、右后叶或肝脏左叶脉管的解剖、阻断或切离。与分别游离出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的鞘内途径相比,鞘外法不仅减少了脉管系统的损伤、出血和胆漏的风险,而且在肝门部胆管癌等鞘内肿瘤浸润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实现肿瘤的R0切除。正确理解肝板系统被膜和Laénnec被膜之间的解剖学间隙是成功达成肝门部Glisson鞘外法的必要条件。寻求该间隙的正确路径依赖正确找到四个解剖学标志以及六个“门样”结构。四个解剖学标志分别为:肝板系统中的Arantian板、脐静脉板、胆囊板以及尾状突的Glisson鞘(G1c)。而六个“门样”结构则是位于上述四个解剖学标志周围、使之固定于肝门的“锚定点”(图2-10)。肝门部Glisson鞘外解剖法的原则是:首先准确找到拟游离Glisson鞘周围两个相对的“门样”结构,然后沿Glisson鞘表面游离其与Laénnec被膜之间的间隙,直至可悬吊Glisson鞘。例如:肝门部鞘外游离右前叶Glisson鞘时,需要首先确认第Ⅳ、Ⅴ“门样”结构,然后切除其间胆囊板结缔组织,显露其头侧的肝实质,最后仔细游离右前叶Glisson鞘与肝实质表面Laénnec被膜之间的间隙。
3.“landmarkvein技术”的解剖学基础
肝左、肝中、肝右三支主干的表面被Laénnec被膜覆盖,在半肝切除或肝段切除术中,可以利用超声定位追踪肝静脉的走行,保护Laénnec被膜的前提下即可避免肝静脉主干的损伤,在离断其二级分支后完成解剖性肝切除,同时于肝脏断面完整显露肝静脉的主干,这就是所谓的“landmark vein技术”。该技术在避免因肝静脉主干损伤或随意离断导致的残肝淤血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图2-10 达成Glisson鞘外法相关的四个解剖学标志以及六个“门样”结构
G1c.尾状突的Glisson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