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一组综合征,其血液学特点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成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2.0×109/L,儿童10~12岁低于1.8×109/L,<10岁低于1.5×109/L。当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低于0.5×109/L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可以是:①骨髓中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②中性粒细胞在循环池、边缘池或组织内分布异常;③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加等。
常见病因:
1.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除大多数病毒及某些细菌感染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外,严重结核感染、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以及原虫感染如黑热病、疟疾等均可有中性粒细胞减少。
2.中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主要是由放射性物质及某些化学毒物所致。化学毒物有苯、二甲苯、二硝基酚、DDT等。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见药物有某些抗炎止痛药(如氨基比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如烷化剂、蒽环类等;某些抗生素如氯霉素、利福平、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磺胺类药物;抗癫痫药等。
3.婴儿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情重,常于婴儿期死亡。
4.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预后良好。现在认为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般在4岁前自愈。建议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及丙种球蛋白仅在中性粒细胞计数很低和/或严重感染时应用。
【诊断】
1.症状
主要症状是容易发生细菌感染。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最常见的是化脓性感染,如皮肤蜂窝织炎、浅表或深部的皮肤脓肿、疖病、肺炎和败血症。口腔炎、牙龈炎、牙周组织炎为常见慢性炎症。
2.体征
感染体征:发热、化脓,局部常见渗出、波动感、溃疡和扁桃体炎等。全身感染则有相应感染体征。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减少或正常,但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可由于病因不同有不同变化。
(2)骨髓:增生性骨髓象,红系、巨核系正常,粒系可减低(骨髓衰竭性疾病)、成熟障碍(周期性和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增生活跃(外周原因)。嗜酸细胞、单核细胞可代偿性增多。
(3)常见的感染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常有感染指标增高,如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等。
4.鉴别诊断
主要是病因之间的鉴别诊断。
(1)先要除外感染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积极寻找病原菌,如常见的病毒感染,在充分抗感染的基础上观察中性粒细胞是否有所恢复,如恢复,则为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2)如抗感染后中性粒细胞不能恢复,且病程迁延反复,则要考虑是否有中性粒细胞抗体存在,或被留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或循环中。
(3)如仍无效,则需考虑是否有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等骨髓衰竭性疾病,可行骨髓穿刺明确是否在造血干细胞阶段有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分化障碍(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颗粒异常(Chediak-Higashi综合征)。
(4)慢性轻度白细胞减少患者,白细胞有时正常,有时低,但骨髓象正常,又无其他基础病,观察多年无变化,其中有些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分布至边缘池增多,即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但个别患者后来出现基础病、不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MDS故诊断需慎重。
【治疗】
1.寻找病原菌,治疗原发病,停用可疑药物,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注意隔离,预防感染。
2.应用升高白细胞药物 必要时皮下注射集落细胞刺激因子5~10μg/(kg·d)。
3.肾上腺皮质激素 它能使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造成血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假象,故需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