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大事业:中国基层卫生发展回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赤脚医生”陈列馆里的故事

在纪念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十一周年座谈会上全国“赤脚医生”代表于上海江镇合影,前排(中)为王桂珍、后排(右二)为覃祥官

2021年五一前夕,60多名年轻的医护人员来到王桂珍自建的“赤脚医生”陈列馆,听她讲述陈列馆里的历史故事。一位医护人员在留言簿上写道:“从前辈走过的路中汲取奋斗的力量,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精气神十足、操着“上海浦东话”的王桂珍说:“类似这样的留言,已记满了厚厚的6大本。”

77岁的王桂珍,是原上海市川沙县江镇人民公社大沟大队的“赤脚医生”,被誉为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她代表中国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并作大会演讲和讨论发言;她当年为村民送医送药的照片,在北京展览馆“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展出。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当年是我们‘赤脚医生’ 手中的两件‘法宝’”

走进陈列馆,迎面就看到毛主席遒劲的题词:“赤脚医生就是好”。

王桂珍说:“‘赤脚医生’是指我们经过短期训练,能治小伤小病,并做一些公共卫生工作的‘半农半医’医务工作人员。我们乡下多为水田,种水稻,只能赤脚下水田,所以‘赤脚’就是劳动的意思,‘赤脚医生’就是既要劳动也要当医生。”

进门右侧的墙上,是一幅曾在《人民画报》刊登、放得硕大的漂亮照片:一片黄澄澄油菜花盛开的村头,身背小药箱的王桂珍和蔼地关心着一位七八十岁的阿婆。王桂珍清晰地回忆:“我们浦东川沙县江镇公社的‘赤脚医生’培训班开课比较早,公社从21个生产大队挑选了28个人参加培训。1965年12月,我才21岁,已是大队的团支部书记、中共预备党员,乡亲们就推选我当‘赤脚医生’。”

“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说实话,一开始真弄不懂培训的知识。但那时我特别能吃苦,学习也特别认真。老师让晚上9点熄灯,我自己买了个小手电筒,每夜坚持在被窝里看书看到12点。”

“当时生产大队里气管炎患者比较多,老师手把手教我们使用听诊器。这种声音叫湿啰音,那种声音叫干啰音,把书本上讲的知识和症状结合起来,让我们听得懂、记得牢。在学习针灸时,我就跟着老师在一沓厚厚的草纸上练习扎针,还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

王桂珍说:“就这样,经过4个月的培训,1966年3月我结业了。回到生产大队后,我一边劳动一边给村民看病,还承担着普及卫生防疫知识的工作。

“一开始就有人质疑,做一个医生要学好几年,这个黄毛丫头只学了4个月就当医生,能行吗?”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是当年我们‘赤脚医生’手中的两件‘法宝’,村边一块坡地种上了一百多种中草药,村里还专门建了土药房。我们利用自己有限的医疗知识,想出各种土洋结合的办法,让身边的村民少花钱也能治好病。”

在陈列馆里,王桂珍饶有兴味地讲述她当‘赤脚医生’的几个小故事:

——白天,我正在水稻田里插秧,有位村民叫我出诊,我赤着脚背起药箱就赶到他家里。原来是6岁的孩子发热、呕吐,眼睛发黄,面色也发黄,我很快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必须立刻送县传染病医院隔离。那时交通不便,我赤着脚背起孩子走了十几里地,浑身都湿透了。现在这个‘孩子’已经50多岁了,每次见到我就说“是王医生救了我的命”。

——深夜,村民杨林祥来敲门叫我出诊。外面刮着台风,风大雨大天又黑,我赤脚走在烂泥路上,总算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他家里。进门一问,才知道产妇生下宝宝才10天,大便一直拉不出来,肚子胀得难受。那时,我不怕脏、不怕臭,用手指帮她慢慢地一点一点挖了出来。

时隔47年,王桂珍谈起出席世界卫生大会, 还是一脸的兴奋

在陈列馆的西墙上,镜框里贴着好几张信笺纸,时间久了,字迹明显有些淡化。而标识却清楚地告诉参观者:这是1974年5月在瑞士日内瓦,王桂珍在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两次演讲与发言的原稿。

王桂珍说:“会议筹办方一次安排我作15分钟的大会演讲,一次安排我就‘卫生服务在保持或恢复促进健康的人类环境社会效能中的作用’作讨论发言。”

“在演讲中,我讲述了中国‘赤脚医生’是怎么接受培训的,是怎样给农民看病的。演讲频频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许多外国代表纷纷赞扬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并表示要走中国‘赤脚医生’的道路。”

王桂珍还回忆起做完演讲后,“台下有外国代表向我提问。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个病人的手被砍断了,你怎么办?”

“我当即回答:‘我会找干净布条帮他扎住,隔15分钟松一次,同时给区级或市级医院打电话,尽快送病人去能接收的医院。’我的回答不带一点儿犹豫,这都是来自我平时的经验。当时我看到台下的外国代表都给我竖起了大拇指!”

记者在陈列馆里,还看到了王桂珍赴日内瓦参加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的代表证、来回机票,以及拍摄于1974年的纪录片《赤脚医生好》的有关报道。那时,“赤脚医生制度”这个涵盖数亿人口、行之有效的服务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十多年后的1985年,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个名称。1987年,王桂珍通过考试取得了医师资格证书,被安排到江镇卫生院,成为卫生院的正式职工。

“无论是以前的‘赤脚医生’,还是现在的家庭医生,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在陈列馆东墙上挂着的一个镜框里,有一张一开纸大小、簇新的宣传画《为贫下中农背一辈子药箱——记江镇人民公社赤脚医生》。记者问王桂珍是如何收集到这幅宣传画的?王桂珍指了指身旁的一位老人,“是我老伴儿当年在兰州买了保存下来的。”

王桂珍的老伴儿邱水兴当时在甘肃煤矿第二工程处工作。王桂珍出名后,他平日里或者回沪探亲时,就千方百计地收集整理有关王桂珍的报纸、图片,包括王桂珍赴日内瓦参加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的代表证、来回机票,都一一收集,保存得妥妥帖帖。

邱水兴说:“1973年2月,我在兰州逛新华书店时,突然看到了这幅宣传画中的‘江镇’二字,心想,这不是我的家乡吗?定睛再看,就看到了图片中背着小药箱的王桂珍,于是掏出2角钱,买下了这张宣传画。”

“48年了,保存得像新出版的一样,难能可贵啊!”听了记者的感慨,王桂珍、邱水兴一起笑出声来。

王桂珍说:“现在年纪大了,常常想起自己年轻时的事。其实啊,无论是以前的‘赤脚医生’、乡村医生,还是现在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老百姓更好地服务,做好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以自家收集、整理的资料创办一个‘赤脚医生’陈列馆,把‘赤脚医生’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后人了解这段珍贵的历史。这是我创办陈列馆的初衷。”

2018年9月14日,在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赤脚医生’陈列馆在王桂珍居住的旧址、现在的上海市浦东新区江镇大沟村东李家宅42号开馆。王桂珍说:“我和老伴儿就住在陈列馆隔壁,守着陈列馆,只要有人来参观,我就尽心尽力地解说好。”

“曾有外国人给我打电话,让我把这些东西卖给他。这个我肯定不会答应,出多少钱我都不卖。”胸前佩戴着党徽的王桂珍说:“陈列馆开馆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这个有着近六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一定不忘初心,继续解说好‘赤脚医生’的故事。”

(作者:《健康报》记者 胡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