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部 导读十论
设上部导论,是因为有必要先谈谈在原文阅读的原则与方法上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医学技术是客观的。可是同一本《金匮》,不同的人读,不但读到的思想是不一样的,其知识竟也被读出了许多不同来。这固然有书本身确实存在不同解释空间的原因:包括文字传抄版本的缘故,写作风格的影响,如张仲景不太对话题作“为什么”的解释;写作语境中省略的存在,如对目标读者专业层次的设定导致的省略;乃至对所述事物的认识尚有待更清晰的缘故,如胃痛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常见病,但书中未予专篇论述,与胃痛极相似的“心痛”所指与胃或是心的关系不清等,虽如此,但由于在阅读者处这些来自于原著的原因是共同的,意味着对原著理解的不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阅读者。
《金匮》各注本的作者首先必须是阅读者,且是深度阅读者。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自序中,曾归纳《金匮》各注本之失:“性高明者,泛骛远引,以曲逞其说,而其失则为浮;守矩者,寻行数墨,而畏尽其辞,而其失则为隘。是隘与浮者,虽所趣不同,而其失则一也。”从下文“余……务求当于古人之心而后已”可知,尤在泾所认为隘与浮的共同之“失”,都是指不符仲景原意。但在《心典》之后,注本之间仍未形成逐渐明了的递进关系,而这种现象也普遍出现在中医学其他所有经典著作的解释中,说明问题不仅在具体内容的理解,而是在更基础层面的阅读方法上,有原则亟待规范。
此外,长期以来,对仲景“诊断什么”的问题存在严重误读,并且,有些重要问题尚从未涉及,如张仲景的学术个性及对其学术行为的影响;《伤寒杂病论》在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上,继承了《内经》的什么、又批判了什么等,因为这些问题重大,严重影响解读的立场,也有必要先予分析。
不过,意识到问题与解决问题并不等同。尤其,阅读原则与方法的问题处在方法论范畴,深受背景文化的影响,于不自觉中,我很可能也犯有自己所指出的错误。我深知自身能力的限制及问题的复杂,若拙著能起到一个引起话题的作用,亦于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