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青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与障碍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阶段,身心发展还不平衡,对个人自尊的威胁感受敏感,会感受许多心理矛盾、压力和心理冲突,出现这些感受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这些问题不能顺利解决,并长期持续出现,就可能在情感、情绪、性格特征、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青少年既要适应身心发育巨变,又要承受环境变化,因此如果出现以下心理行为问题和障碍,不要慌张,也不要过于担心,可以到专业的精神和心理咨询机构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1.焦虑障碍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体验到焦虑情绪。一般来说,正常的焦虑情绪有助于提高警觉性、适应能力和应对技巧,而焦虑障碍是指一种病理性焦虑情绪,表现为对同龄人不会引起过度焦虑的事情或情景产生过度焦虑反应,焦虑持续时间过长或反复出现,程度过于严重,超过相同文化背景下同龄人的正常情绪反应范围,同时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该时期出现的焦虑障碍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常延续至成年,或者合并其他精神障碍,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焦虑障碍的发病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青少年焦虑障碍包括分离性焦虑、选择性缄默症、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等。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和青少年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2.5%和0.5%。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3~17岁青少年特定恐怖症的患病率约为16%,女性高于男性; 14~24岁青少年/青年社交焦虑障碍患病率,女性为9.5%,男性为4.9%。
2.强迫及相关障碍
强迫障碍是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强迫症状的特点是同时存在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即无法控制地反复出现某些观念和行为,但同时认识到这些现象是异常的,违反自己意愿的,极力去抵抗和排斥。强迫和反强迫的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导致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强迫思维是反复出现的无实际意义的想法或想要做一件事情的冲动。强迫行为是指反复做出一些无实际意义的动作和行为。关于强迫障碍,我国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美国18岁前终身患病率为2%~3%,男女患病比例为3∶2。
3.心境障碍
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临床表现为躁狂发作、抑郁发作、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或混合发作,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多为间歇性病程,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发作间期精神活动基本正常,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病程。青少年的抑郁发作和成人有近似的核心症状。国外资料显示,青少年心境障碍患病率为4%~8%,女性和男性之比为(2~3)∶1。
4.进食障碍
是一组以进食或与进食相关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伴有明显的躯体及心理社会功能障碍,并非继发于躯体或其他精神疾病。青少年的进食障碍主要包括异食癖、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暴食障碍,其中以神经性贪食和暴食障碍多见。据国外统计,约有3%的青少年女性有进食障碍;国内的研究显示,进食障碍的患病率为1.3%~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