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为自己而学: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秘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培养心理弹性:在失败和成功的过程中汲取能量

孩子之所以害怕失败和挫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他在面对困境时是失控的、无所适从的。所以,我们帮助孩子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使他们逐渐拥有对问题的掌控能力。

深夜砸东西的孩子

潇潇是个身材娇小、皮肤略显苍白的小姑娘,她的眸子里散发着与她12岁年龄不相称的沉重和忧虑。介绍她来找我的朋友是这样形容她的——重点学校尖子生,年级成绩名列前茅。但是潇潇妈妈带她来咨询时却说:“这孩子晚上学习时,经常会突然大哭,甚至还会发脾气、砸东西。家里的杯子和碗都让她砸碎好几只了。”

我问潇潇:“人在非常着急、烦躁的时候,才会砸东西,是吗?所以当时,你在想什么?”

潇潇一下子哭出声来:“我再也不想学英语了!”

潇潇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中,5岁时父母离异,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对潇潇的要求很严格,一心要把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潇潇也是个懂事的孩子,知道妈妈的辛苦和付出,为了不让妈妈操心,她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一直在班里甚至年级保持前列。但是,自从升入小学高年级,随着功课越来越难,潇潇相对较弱的英语成绩开始下滑。一次,英语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出潇潇的口语发音不准确,要她好好练习。没过多久,英语课外班的老师也批评潇潇的英语听读不过关。要强的潇潇一下子急了,主动给自己加时、加点做练习,可没想到的是成绩却并没有提高,这让潇潇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以至于现在一学英语,她就会想起老师批评自己时的情景,也会懊恼自己似乎永远也上不去的英语成绩。

“我真担心英语会再也学不好了,然后其他功课也会像英语这样开始落后!会不会因为这个,我就考不上好中学了……”潇潇边哭边说。听到这儿,坐在一旁的妈妈相当震惊,在她看来,女儿的英语虽然相比其他科目是弱了一些,但就总体而言却并不算差,成绩也只是一时的下滑,没想到这竟会给孩子带来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到了要砸东西发泄情绪的境地!

不少父母可能都会像潇潇的妈妈一样,惊异于孩子会在一些成人眼中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困难面前折戟,甚至深陷在这些失败和挫折之中久久难以自拔。

但是,当你真正静下心来,耐心地倾听一下孩子脆弱情绪背后内心真正的声音,你会发现,他们真实的担忧往往是这样的。

“我再也学不好英语了。”(永久性判断)

“我怎么努力都没用,我没有能力做到。”(过度概括,习得性无助)

“其他功课也会像英语这样开始落后……”(随意推论)

“我考不上好中学,就会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扩大化)

“老师会讨厌我,同学会瞧不起我。”(灾难型联想)

“别人都能做好,我却什么都不行。”(绝对化思维)

这些内心独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在问题面前是失控的、无助的,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采取行动改变局面。

帮孩子面对失败和挫折,成人需要先做到两个接纳

1.接纳孩子的失败:从失败中,你看到了什么?

如果你从孩子的失败中,看到孩子如果考不好,将来就考不上好学校或者觉得自己很失责、没有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那么孩子将难以正确看待他的成绩,很容易在挫折面前退缩。相反,如果你帮孩子把失败和困难当作一种磨炼,并从失败中汲取能量,他就会发展出更多的自信和力量。

让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想象这样一个有趣的挑战赛现场:参赛者们按照不同职业背景或年龄段分组,每组成员被要求在18分钟内,用20根生意大利面、一块棉花糖、一卷胶带和一捆绳子搭建一座尽可能高的意面棉花糖塔,要求棉花糖必须出现在塔顶。在规定时间内,塔搭得最高的一组获胜。

现在问题来了,有这样两个参赛组:一组是即将从著名商学院毕业的优秀的MBA学生;而另外一组,则是一群还在读幼儿园大班,平均年龄不满7岁的孩子。那么,在你的想象中,这两组团队哪一组会获胜呢?

不少人会立刻回答:“结果毋庸置疑呀,商学院学生无论是从年龄、经验还是知识技能的掌握上都远远超过幼儿园的孩子,当然是商学院学生那组获胜了!”

然而,来自加拿大的思维专家汤姆·伍杰克策划的多场“意面棉花糖挑战赛”,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比赛结果: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建塔”挑战赛中的平均成绩相当出色,把商学院学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比赛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意外的结果呢?

原来,商学院的学生们过于追求一个“绝对完美和正确”的解决方案,他们在比赛过程中,花费了大半的时间进行充分地讨论、思考和设计,期望能尽量避免犯错,只在最后关头进行一次真正的尝试,然而,这个尝试却以失败告终。

反观幼儿园的小朋友呢?他们可不懂什么最佳解决方案,他们的做法非常简单粗暴:先以最快的速度搭建好一个尽可能高的塔,如果塔在搭建过程中坍塌了,没关系,参照前一个塔重新改进就是了。就这样,在18分钟内,孩子们接连尝试了5~6个形态各异的意面塔,不断尝试、不断改动,最终达成了一个相对理想的作品。

从这个结果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你会发现,失败和挫折恰恰提供给人们一个机会,让我们能从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改善,并慢慢达成一个更加理想的状态。每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考试没考好时,父母都可以为他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太好了,咱们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一旦把这个问题解决,你就又可以上一个台阶了。”

2.接纳和认同孩子面对失败和挫折时的情绪。

孩子只有在能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被接纳的,才能够发展出对抗压力的能力。

当潇潇因为英语没考好而伤心时,妈妈如果只是安慰潇潇:“一次没考好没关系,咱们下次再努力,一定没问题的。”这样真的能帮助潇潇从糟糕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妈妈的目光仍然锁定在成绩上,敏感的孩子一下就能听出来:“妈妈其实也是对这个成绩失望的。要是我下次还会让妈妈失望可怎么办?”

如果妈妈能先关注潇潇的感受,认同她的情绪,对她说:“妈妈看到你特别失望、伤心,因为你太想赢得这次考试了。”妈妈的话点到这里就可以了,这会让潇潇感到,妈妈在乎的是她的感受,而不仅是一个成绩。这就好像为孩子被负面情绪控制的大脑疏通了回路,孩子知道大人理解她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从强烈的负面情绪中平静下来,开始理智地去看待问题。

帮孩子建立心理弹性的三步法

孩子害怕失败和挫折是由于他们在问题面前是失控的,并且缺乏心理弹性能力,因而会感到无能为力。我们帮助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他逐渐拥有对问题的掌控能力,这里可以使用帮孩子建立心理弹性的三步法。

1.成长型思维,为孩子树立“暂未获得”的理念。

成长型思维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她多年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她把人的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持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后天难以改变,要想证明自己的天赋才能,只能通过做事的结果体现;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天赋只是一个起点,人的能力、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获得大幅提升。一个人是否成功,这来源于这个人通过不懈努力、不断进步的过程。

举个例子,同样是面对考试的失利,大部分孩子都会感到很不开心。但是,多数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想:“哎呀,还以为新学的内容不会考呢,没想到却考到了,下次我一定把学过的东西都复习到。”而固定思维的孩子则可能会觉得:“我怎么这么笨呀,永远也考不好,下次我再也不考了。”

看出区别了吗?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在面对失败时,会把原因归结为一种可控的、可以改变的因素。例如,会认为自己不够努力或做事的策略不佳,从而积极地想办法去改善;而持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呢,他们更倾向于把失败解释为一种因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所导致,以致相信自己没能力改变。遇到困难时,更容易退缩不前。

在帮助潇潇的过程中,我会更注重于改善她原有的思维模式,使她从之前那种“无论如何也做不好”的死胡同中走出来,打开她视野的宽度。

我问潇潇:“假如把学英语的过程比作攀登一座高山,山顶代表英语国家人群的语言程度,你现在刚好在半山腰,可能正在经过一段非常陡峭的山路,途中你总是会跌倒,然后滑下来。但是,你坚持往上爬,不停地调整攀爬方式,你肌肉的力量会逐渐增强,攀登技能也会慢慢提高。最终有一天,你会抵达山顶。那么,你是否允许自己现在暂时的还未登顶呢?”

潇潇一听,眼睛立刻亮了,她毅然决然地回答:“当然允许了,只要我最后可以到达那个顶峰,中间遇到多少困难我都不怕。”她一下子就有了信心,当天回家再次学习英语时,心情也变得平静了很多。

从“我不行”到“我暂时还未达到”,等于给孩子输入了两种信念。

◆ 能力增长的信念。

一个人的能力是会变化的,可以通过不断练习、不断积累获得增长。就像打游戏一样,你刚刚进入时,级别很低,也没有什么装备。但通过在游戏中不断寻找技巧、进行练习,最后就能一步步通关,达到更高的级别。

◆ 视困难和失败为一种正常且有益的事件。

迈克尔·乔丹曾说过:“我职业生涯中有9000多次投篮不中,输过将近300场比赛;有26次我被期待投出决胜球,但是我没有投进。但我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正是我成功的原因。”

在法国的一项关于11岁儿童的研究中发现,当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失败和挫折时,如果成人能帮助孩子理解他所遇到的这些困难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正常的事情,那么失败带给孩子的心理影响将被抵消很多。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没有谁能保证一生始终都走正确的道路,不会经历过挫折和失败。现在经历的这些问题,恰恰是为将来面对相似问题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力量。

2.引导孩子从失败和成功的过程中汲取养分。

如果孩子仅仅把目光盯住成绩这个结果,就很难注意到自己的行为过程和目标结果之间的关联。一旦不能获得期待中的成就,孩子就很容易纠结在失败的结果之中,并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所以,我们需要把孩子的目光从结果这个唯一的关注点上调开一些,要让他们看到自己行动的过程,这样可以大大地增强孩子内心对问题的掌控感,更能有效地锻炼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对自身行为的分析、策划和监控能力,这种能力叫作反思,又称为元认知(本书将在第五章专门介绍如何培养孩子的元认知能力)。

(1)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虽然成绩不理想,但其中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有哪些?

这是为了把孩子的目光从面对失败时的挫折感中移开,让他看到自己之前经过了怎样的付出,并且这种付出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一次,潇潇的英语测验成绩又不太理想,但是妈妈看到潇潇的英文写作只扣了两分,就对潇潇说:“宝贝,我发现你的英文写作进步好大呀!还记得你刚开始写英语作文的时候,总是说不知道写什么,还经常会有很多语法错误。后来你研究了好几套英语范文,还准备了一个摘抄本,把优秀的表述方法对照着做了很多练习!从这次的考试来看,你前一段时间的练习真的有效果了。看来咱们下一步,就差听读这部分需要提高了。”

潇潇本来还因为不理想的分数而沮丧,但是妈妈的提示让她能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考试结果。正如咱们前面分享的,孩子学习的过程像极了登山,如果只盯住眼前的失败,那么挫败和无力感就会愈发严重。如果能帮助孩子将关注放在自己攀登技能是如何增长的,肌肉是怎样一点点加强的,以及沿途已经战胜了多少困难,她就会有了前进的勇气。她会思考:“哦,原来通过那个方法,写作就可以提高,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既然写作可以找到方法,那听读也应该可以找到方法吧?妈妈就对我很有信心啊。”

当孩子把目光放得更远、更开阔,她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就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就会勇敢地迈出改进的步伐。

第二个方面:现在这个困难或失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还可以尝试用什么方法来改善?

了解到自己在什么地方已经取得了进步,妈妈再去鼓励潇潇发现自己英语听读困难的原因就会更加顺理成章。对于这次考试英语听力成绩的不理想,妈妈是这样引导潇潇去思考的:“你平时看英语动画片时,经常可以把内容理解得很好啊?想想看,做听力练习和平时看英语动画片有什么不一样呢?什么地方让你感觉最困难?这些困难,你又是怎么应对的呢?”

潇潇仔细回忆了一下,说道:“我做听力练习时,经常会听到一些词汇很耳熟,可就是想不起来它的意思,于是拼命去搜索记忆,可这就会影响下一部分的听力内容。尤其考试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听不清,就会感到特别紧张,这也会影响做题效果。但是平时看动画片时,我就不会太在意每个单词的意思,只要了解人物对话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经过和妈妈这么一分析,潇潇了解到自己听力练习的问题,一方面确实是因为一些词汇和短语不够熟练,而另一方面则出在做题方法上,容易因为一个听不清的词而较真儿,以致影响整体的听力效果。通过对困难清晰地分析,潇潇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并不是自己没有能力,而是对词汇的熟练度和做题方法的问题,并且这些完全是可以改变的!

有了方法,孩子在以后的练习中,不用大人去说,就会有意识地去改进。等到她真的把英语听力做到熟练,那种喜悦的心情,包含的不仅是对好成绩的开心,更是一种对做事的掌控感,这是孩子从失败中获得的礼物。

(2)在孩子取得成功的时候,父母也要及时帮他去思考成功的过程。

不少父母可能会奇怪,既然成功了,还有什么需要思考的呢?

有位母亲曾给我留言说,女儿一直在学习小提琴,之前无论考级还是参加比赛,成绩一直很突出,是老师和父母口中的“音乐小天才”。然而,在一次区里举办的小型比赛中失利后,小姑娘就死活不肯再参加任何比赛了,她甚至在寒冷的冬天穿着单衣吹冷风,以期望把自己冻病来逃避比赛!这位妈妈非常惊愕,原来一直认为女儿平时的争强好胜是有上进心的表现,却没想到一直优秀的孩子,会因为害怕失败,用这种方式逃避问题。

我问这位妈妈:“你说孩子一直很优秀,那么当她拉琴每次取得好成绩时,你是怎样回应她的?”

母亲茫然:“这有什么关系嘛?”

“当然有关系。其实,孩子获得成功时,家长对她的引导,恰恰决定了她面对失败时的态度。”我们假设小姑娘刚刚参加小提琴比赛得了冠军,作为她的父母,你会怎么说?下面有3种说法,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A:哇,宝贝,你太厉害了,像个小音乐家!

B:你比那些高年级组的学生演奏的分数都高,不愧是我闺女!

C:宝贝你进步真大,妈妈听到你把这首曲子的难点都练熟了,而且拉得特别有感情,我很高兴你这么喜欢小提琴!

这位妈妈犹豫了,她认为选项C的说法最好,但也承认自己实际上使用的多数是选项A和选项B。

实际上,选项A和选项B的夸赞方式,可能会带给孩子一种理念,就是比赛的唯一目的就是赢;而且,除非自己一直比别人强,否则就不能获得大人的喜欢。因此,即使孩子这次赢了,下次也一样会恐惧失败。要让孩子勇于面对失败,就需要在他成功的时候,把他的目光导向成功过程中的收获,而不单单只是结果。选项C的祝贺方式,就既告诉孩子你进步了,又具体地让她知道自己的进步是因为把原来不熟的难点都练熟了;而且,她之所以演得好,是因为她在演奏中投入了感情,妈妈为她真正喜欢小提琴这件事本身感到高兴,而不仅仅是赢这个结果。

这样,孩子就能获得比成功的结果更重要的礼物——成功的经验:我做得好是因为我下功夫去练习那些难点,遇到困难时我坚持下来了;而更重要的是,我喜欢演奏出美妙乐曲的那种感觉!

3.赋能式坚持:让孩子从成功经验中获得力量。

我们在前一节提到过“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就是孩子之前在学习上经历过太多的失败,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他就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一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如“我永远也学不好”“我数学能力太差”,那么当他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就会轻易放弃。要解除孩子在困难面前的这种无助的状态,就需要帮助孩子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获取成功的经验。

有的父母一听就急了:“如果我的孩子很少有成功的经验怎么办?他遇到困难总是放弃怎么办?我要到哪里去给他找成功的经验呢?”

说到这儿,让我再来和你分享一个故事。

在第一章我提到过自己中学时的一段经历,在经历过焦虑、抑郁和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性障碍,我终于战胜所有的恐惧,鼓足勇气再次迈入学校的大门。除了我和班主任老师,没人知道我是一个已经休学1年之久的往届学生,更不会有人知道,我的成绩比这个班级最后1名还差了38分!我就是以这样一个垫底中的垫底作为起点,开始了我崭新的学习生活。

尽管有老师随时的帮助和指导,尽管在这之后的3个月中,我付出了以往10年学业生涯中从未有过的努力。然而,那时我既不知道成功的形态,也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到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关键任务上,才能够拥抱一次在梦中都未曾获得过的胜利。

正是在这种既充满期待又忐忑不安的心境中,我入学后的第一场重要考试——期中考试静悄悄地降临了。或许太久未经历大考的考验,紧张、不安和自我怀疑,各种感受交集成沉甸甸的压力一股脑扑面而来,我一时招架不住,终于在考试前一天病倒了,体温超过了39℃。鉴于我从小就有为了避免上学和考试而装病的“光荣传统”,这次生病对于精于逃避的我,来得如“救命稻草”般恰逢其时。我暗自盘算:“这下好了,病得这么厉害,没精力复习,刚好可以躲过这次考试。”于是,我加强了呻吟力度,不住地向一直照顾我的老师表示:我头好痛、浑身酸痛、恶心乏力、阵阵发冷……为的就是要证明,我已“病入膏肓”,无法参加第2天的考试了。

老师不动声色,只是不断督促我喝水、按时吃药,为我测量体温并进行物理降温,期间一句也没有提考试的事。我开始相信,这次可以成功躲过考试,于是便渐渐安心地睡去。

第二天早上,体温已降到了37℃,身体也已无大碍。老师让我穿上衣服去学校参加考试,我惊得身子直往墙角里缩:“我病还没好,也没有来得及复习,肯定会考砸,这次能不能就不去了?”

老师注视着我的眼睛,平静又坚定地说了一段令我一生都刻骨铭心的话:“孩子,你必须去参加考试。如果你这次退缩不前,就永远都迈不过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儿,也无法知道自己已经进步到什么程度,更不会相信自己其实真的可以做到。我让你去考试,就是相信你一定不会考得太差,你只有迈出这一步,才对得起自己这3个月来的辛苦和付出。不论最后成绩如何,你今天能够战胜自己去考试这件事本身,就会让你今后更加充满力量。”

于是,我惴惴不安地踏进了考场。两天后分数下来了,结果出乎意料,我的成绩从开学时的倒数第1名,一跃到了班里的正数第14名。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我前进了28名,实现了生命中的第一次大逆转。这次普通的期中考试也由此成为了我人生中意义最重大的考试之一,我获得的不仅是一次成绩的巨大进步,更收获了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增强了我做事的效能感和对问题处理的掌控感。在这之后的学业生涯中,包括高考、出国考试、异国求学……我仍会与各种困境时时相遇,但因着那次经验,使我之后在挫折面前开始不再瑟瑟退缩,而是屡屡设法应对,直到取得理想中的目标,我的自信心也逐渐建立起来。

当年,老师帮助我面对考试的过程中,她做了些什么呢?

(1)传达给孩子一种信任,用行动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可以做到,因为我看到你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你已经拥有了怎样的条件。

(2)我坚持让你去做这件事,就是为了让你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的能力和进步,为了让你对自己更有信心。

这其实就是通过坚持,给孩子赋能的过程。

当然,我们要引导孩子看到的,不是说他付出这个努力、迈过这道坎,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很多时候,孩子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他努力的行为可能并不会在成绩中马上体现出来,这时要怎么给孩子赋能呢?

比如一个孩子的学习状况确实比较落后,甚至每天把作业顺利完成都成问题。当做题遇到困难时,自己做不出来,父母给他讲解后,他便一边哭一边做,可直到该睡觉了,还是没有完成。这时家长该怎么办呢?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失败的经验,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个孩子即使一边哭一边做题,他也一直都在坚持。这是不是说明他的自制力在提高呢?他是不是在克服困难呢?那他做这种题的经验是不是也在积累和提升呢?答案都是肯定的。

父母这时可以告诉孩子:“宝贝,你看你之前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但今天你坚持了这么长时间,这说明你比以前更有毅力了,而且,妈妈也看到你用了这么多方法去解这道题,已经把第一步解出来了。这样你下次再遇到这种题,就一定会做得更好啦。”虽然没有看到所谓圆满的结果,但是对于孩子,这依然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当他以后再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会更有力量去坚持,并且会一次比一次做得好。

亲爱的父母朋友们,我不知道你们中间有多少人正为孩子的学习问题而焦虑、苦恼。虽然孩子上学的这段时间只占他人生的1/5,却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学习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是学习知识和技能吗?还是为进入更好的学校以保证他将来在竞争中取胜?可能这些都不全面。孩子在上学的这段时间,最重要的是积累人生的宝贵经验,掌握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畏惧,能想出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信,发展出面对人生困难和挑战的心理弹性。

作为父母,其实更多的是坚持、是陪伴,是和孩子一起面对各种挑战。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很艰难、很痛苦,却也将是我们送给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