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精神病理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记忆和记忆障碍

以往信息和经验的重现称为记忆(memory),包括识记、储存、回忆或再认3个阶段:①识记(registration),又称编码(encoding),指信息的接收和把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组合、编码;②储存(storage),为编码好的信息建立永久记录;③回忆(recall)或再认(recognition),按照需要对储存的信息进行检索、提取或复原。不加提示而重现以往信息和经验称为回忆,需要经过提示才能识别出储存的信息称为再认。回忆和再认都是通过表象形式而实现的。记忆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切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的发展,都必须以记忆作基础,学习到的知识只有通过记忆才能保留下来,并可加以无限的发展。记忆力(capacity ofmemory)则是指储存、保留和回忆既往信息和经验的能力。

记忆有很多种分类,一般分为3类:①即时记忆(immediate memory),也叫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是指接触事物最初0.2~0.5秒时的记忆。由于接触事物的时间很短,通常不过1秒钟,因此,受试者往往只说“看见了”什么,而不说记住什么。实际上,这种记忆持续不到1秒钟也就衰减了。②短程记忆(short-term memory,STM),是指经历几秒钟到1分钟,不经过重复显示,而能够重现的记忆。③长程记忆(long-term memory,LTM),是指长时间、大容量的记忆,可以终生难忘。一般认为,短程记忆的信息是听觉编码,而长程记忆的信息则是语义编码;短程记忆是通过额叶,特别是前额背外侧皮质和顶叶神经元的暂时连接实现的,而长程记忆的维持,则有赖于广泛散布于全脑的神经联结形成较稳定和较永久的改变。海马在学习新知识时很重要,它把短程记忆的信息巩固下来形成长程记忆,但它本身并不储存信息。在精神科临床上,一般把记忆大致区分为:近事记忆(recentmemory)和远事记忆(remote memory)。近事记忆指对当天、1~2天前发生的事件的回忆,而远事记忆则是指对发生于1个月前、1年前或幼年时期事件的回忆。两者只是相对而言,其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临床上需要了解患者有无明显记忆障碍,一般在精神检查时评估其有无近事遗忘或远事遗忘。如果需要明确患者记忆损害的程度,则需要借助心理测量工具,如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WMS)以测定其记忆商(memory quotient,MQ)。

1.记忆增强(hypermnesia)

对很久以前发生的、似乎已经遗忘的事件和体验,甚至是某些细节,又重新回忆起来。多见于躁狂症和偏执障碍。

2.记忆减退(hypomnesia)

可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从个别无关紧要事件的不能回忆,到一切新近印象的转瞬即逝。近事记忆和远事记忆可以分别或同时减退,通常以近事记忆减退较为多见。常见于抑郁症、脑器质性损害的患者和老年人。

3.遗忘(amnesia)

记忆的破坏或缺失称为遗忘,包括原来储存记忆的缺失和记忆形成过程的破坏。既可由脑器质性损害引起,也可能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障碍。临床上可见到以下类型:

(1)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

患者对意识恢复清晰后一段时间发生的事件不能回忆。主要是疾病恢复期记忆新事物的能力受到损害或丧失,对发生在几秒钟到几分钟以前的事件很快遗忘。原因是短程记忆的信息未能向长程记忆转化。见于颅脑创伤、颅内感染等器质性脑病。颅脑创伤后遗忘(posttraumatic amnesia,PTA)时间的长短是临床上判断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2)逆行性遗忘(retrograde amnesia):

紧接创伤发生前一段时间的经历不能回忆。主要见于颅脑损伤的患者。遗忘时间的长短与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遗忘时间越长,脑损伤越重。

(3)进行性遗忘(progressive amnesia):

由轻到重、由近到远逐渐发展的遗忘。主要见于老年期痴呆。既有识记、储存新信息的障碍,更有长程记忆的渐次缺失。

(4)发作后遗忘(post-episodic amnesia):

主要是指抽搐发作后对抽搐前后的经历不能回忆。电抽搐治疗后对治疗前后事件也常遗忘;癔症的情感爆发和病理性激情发作时出现意识障碍,事后也可有部分或完全遗忘。

(5)短暂性全面遗忘(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

为突然发生,持续数小时的记忆障碍。发作无先兆,发作期不能进行新的记忆,并可有不同程度的远期记忆缺损,遗忘期没有其他症状,常自行恢复,原因不明,运用磁共振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有时可发现海马异常。多见于老年人。

(6)药物所致遗忘(drug-induced amnesia):

在外科手术或内科有创技术操作前给予患者某些影响记忆的药物,使患者对操作过程的短程记忆丧失或显著减弱,以消除患者的不快体验,一旦这类药物的作用消退,记忆也就不再受影响。这类药物常用的有咪达唑仑(midazolam)、氟硝西泮(flunitrazepam),其他较强作用的失忆药(amnestic drug)有异丙酚(propofol)、东莨菪碱(scopolamine)。

(7)心因性遗忘(psychogenic amnesia):

又称解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这是一类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遗忘的总称。对以往某一时期的经历或事件不能回忆,称为节段性遗忘(segmental amnesia);对以往某一特殊事件失去记忆则称为腔隙性遗忘(lacunar amnesia)。这两类遗忘一般认为是以往遭受过强烈的应激性或创伤性事件,如暴力攻击或强奸,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保护作用,将这些痛苦记忆阻抑在长程记忆之中,不易提取。经历一段时间后或者通过催眠暗示,可以部分或全部回忆起来。处于催眠状态的人有意识状态的改变,催眠结束后,对催眠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常不能记忆,称为催眠后遗忘(posthypnotic amnesia)。

(8)记忆怀疑综合征(memory distrust syndrome):

患者总是不相信自己的记忆。这一术语由心理学家Gisli Gudjonsson所创用。

(9)面容遗忘症(prosopamnesia):

不能记起见过的面容,但对面容的感知和识别能力没有受到损害。有先天性(发育性)和后天性两种亚型。先天性患者的缺陷在于不能识记面容足够长时间从而把信息编码到长程记忆中去;而后天性患者,例如遇车祸头部受到伤害,失去了逆行性和顺行性面容记忆能力。面容遗忘症需要与面容失认症(prosopagnosia)鉴别。后者的特征是不能认知熟悉的面容。由于不能认清面容,自然也就无法形成有关面容的记忆痕迹,可同时合并面容遗忘症。

4.错构(paramnesia)

是一种错误的记忆。对以往的经历不自觉地进行重组、歪曲,或将现实与回想混淆起来,并信以为真。多见于精神发育迟滞、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似曾相识(déjàvu):

是指在感受全新的事物或情境时,有一种早有体验的熟悉感。

(2)旧事如新(jamais vu):

是指在遇到早已熟知的事物或情境时,有一种从未见过的陌生感。

这两种症状被认为是错构的亚型而归于记忆障碍,多见于癫痫。

5.虚构(confabulation)

又称虚谈症,是一种虚假的记忆。患者意识清晰,智力一般没有严重损害,但存在器质性遗忘,且对此缺乏自知力,常把想象、梦境或幻觉的内容当作真实事件。患者对以往从未发生过的事件或经历,自称记得很真实,能够娓娓动听加以叙述。有严重记忆缺陷的患者,常随口编造一些具有幻想性质的经历以填补空虚的记忆,称为幻想性虚构(fantastic confabulation)。见于Korsakoff综合征、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颅脑创伤后遗痴呆和其他器质性脑病。

幻想性虚构需要与妄想性虚构(delusional confabulation)鉴别:后者没有记忆缺陷,其虚构的内容主要是与其固有妄想密切相关,用以充实其妄想,并无事实作依据。多见于慢性偏执状态。

幻想性虚构还需要与幻想性谎语症(pseudologia fantastica)鉴别:后者又称病理性说谎(pathological lying),这类症状主要见于人格有缺陷和好表现自己的人,他们的记忆完好无损,其幻想的内容往往是暂时性的,一旦面对相反的证据,便会放弃、改变或粉饰他们的谎言。

此外,还有一种虚构发生在症状性精神病急性脑病综合征的恢复期,称为恢复期虚构(confabulosis),患者意识清晰,记忆障碍很轻,定向完好,仅遗留有系统化的记忆虚构。

6.潜隐记忆(cryptomnesia)

是指以往的记忆回到意识中来,被体验为新发生的思想或创见。如回忆起他人的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首歌曲或一个笑话,便误以为是自己的创意,但并非蓄意剽窃或抄袭,而是其本人体验为记忆。这种记忆障碍常表现为以下2种不同类型。一类表现为以往的某些思想或观念重现,但不记得从何处或如何获得这些思想或观念,并认为这些思想或观念都是原创的新内容,可能是来自别人,也可能是来自他本人。这种情况称为记忆来源遗忘症(source amnesia)。另一种类型则表现为将他人以往的创作或思想,回忆成自己的创见而加以发挥。与蓄意剽窃或抄袭的区别在于本人并无主观故意,且与原创存在一定差别。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把自己的一些思想或想象归咎于他人,而加以批判,如果不是故意诽谤,而是有记忆障碍,也可归入这一大类。

7.妄想记忆(delusionalmemory)

对记忆的妄想性歪曲,属于原发性妄想的表现之一。对以往发生的事件赋予妄想的意义,如坚信半年前同事发生的一次车祸是他造成的,实际上他并不在场。妄想记忆与妄想性虚构的鉴别要点在于前者有以往事实作基础,而妄想性虚构则没有事实作依据。

8.复制性记忆错乱(reduplicative paramnesia)

是一种妄想信念,认为他所熟悉的人物、地点、物品或身体一部分已经被复制成两个或多个,同时存在,或者被“安置”到其他地方去了。例如,1903年Pick描述的1例疑似患有Alzheimer病的妇女,患者坚信她已经从城市医院被转移到环境相似的一个熟悉的郊区,并认为Pick和他的同事同时在这两处行医。这一症状主要见于颅脑损害,特别是右侧大脑半球和双侧额叶同时受损的患者。

9.虚假记忆综合征(falsememory syndrome,FMS)

是指一个人的身份和人际关系全都围绕着一件创伤性经历的虚假记忆,而这些记忆客观上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但是该人却坚信不疑。不仅如此,这种虚假记忆还会深刻影响该人的一生,使他一直不敢面对可能否定这种记忆的事实,而把自己包裹起来拒绝改正,以致不能使他有效地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于这类记忆常涉及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历,客观上是否真实,往往很难找到证据加以肯定或否定,因而常引起争论。

这一综合征需要与植入记忆鉴别。植入记忆是指在催眠治疗中通过暗示诱导出来的记忆。受术者分辨不出哪些记忆是真,哪些记忆是假。这样的诱导方法是有害的,虽可通过植入记忆暂时缓解受术者的内心冲突,但可遗留永久性损害,出现人格障碍。这一综合征还需要与灌输记忆(indoctrinated memory)鉴别。灌输记忆是指通过长时间的强力逼问、追问和反复诱导而形成的记忆。虽然这也是虚假记忆,但被灌输者此时竟分辨不出其记忆的真与假,而予以肯定。可见于刑事案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