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医案》整理与学术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据考古资料显示,长江三峡地区既是亚洲人类诞生的发祥地,又是东西与南北交融的“文化走廊”。这里中医药资源丰富,中医药名家辈出。相传,神农氏曾在今神农架一带的山林中采集草药为民治病,后经巫峡直下长江。《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描写了远古时代巫医在灵山(今巫山)采药的情景,这是三峡中医药的较早记载。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长期致力于长江三峡中医药文化的发掘、保护、研究和推广。经过20多年的努力,学校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发掘了长江三峡本土中医药古籍70余种,搜集到中医药文物1000余件,相继梳理出明清以来中医人物200余人,新建了三峡中医药文化馆,开展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课题研究20余项,出版著作5部,获得重庆市中医药科技奖、万州区科技进步奖5项。

本书是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立项课题“清代万县名医陈光熙传世《云峰医案》的学术经验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峡地区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研究”的研究成果。《云峰医案》是一部清代同治年间的中医著作,于1873年在万县万川书院刊印,记载了50个门类196人次诊疗病例。时过140余年,该书存世甚少,目前仅发现了2部且破损严重。课题组对《云峰医案》进行了数字化整理,研究其文化特征和学术特点,并将原著及相关研究成果集结成册,遂成此书。

本书分为上篇、下篇和附录三个部分。

上篇为“原著导读”,是对《云峰医案》的原著整理,繁简转换,添加标点,合理断句。为呈现原著样貌,遂不改动文字,因此音同形近字混用处也较多,如“辟如”“譬如”;“文蛒”“蚊蛒”;“搔痒”“瘙痒”“骚痒”;“荜拔”“毕拔”;“使君”“史君”;“穿山甲”“川山甲”;“松萝”“松罗”;“斗胆”“陡胆”;“慈姑”“慈菇”“慈谷”;“躁”“燥”;“贴”“帖”等前后不一,请读者谅解。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在医案各门类的末尾添加了注释和讨论,对医案中的字词、人物、地方药名、术语、方剂出处及用药、剂量等进行注释,对医案中部分内容进行学术讨论或延伸拓展。

下篇为“原著研究”,一是对《云峰医案》作者进行了考证,原著由陈光熙牵头,邀约五位好友出资刊印;陈明赞为著书人,原著中提及的颠连道长确有其人,系陈明赞师傅;医案中记载了196人次诊疗医案,就医者比较集中,多为近邻,诊疗过程较长,有一定的延续性。二是对医案结构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医案记录较真实,但记录信息欠完整,医案载有医理医论,不拘泥于当时补阴之说,“以暖水温土舒肝、升阳降阴立论”,主张扶阳,与黄元御学术思想同流;注重多种疗法的综合应用,以自拟方加减化裁为主,但也灵活应用了前代医家药方70余首。三是对原著呈现的三峡文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人员称谓、医药用语、生活用语、书面用语、民风民俗等特征。

附录部分对全书中药、方剂进行整理,提供索引,便于读者查阅;同时附上部分图片,便于读者一睹原著风采,了解三峡中医药文化。

本书是长江三峡中医药古籍抢救性保护与研究的学术成果之一,力图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一个区域性医籍文献研究实例,丰富中医药院校师生学习和研究区域性名医名家的信息资料,为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提供借鉴。由于研究者水平有限,在整理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恳请读者指正,以利日后再版完善。

《云峰医案》研究组

2019年5月于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