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
【定义】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CCPRCC)是一种由形态温和的透亮细胞组成的惰性肾上皮性肿瘤,瘤细胞主要排列呈管状、乳头状结构,往往可见肿瘤细胞核远离细胞基底部而朝向腔面分布。
【临床特征】
1.流行病学
(1)发病率:
占肾肿瘤的1%~4%。肿瘤可散发,或发生于终末期肾病(ESRD)及VHL(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
(2)发病年龄:
18~88岁。
(3)性别:
无明显性别的倾向。
2.症状
一般无症状,多是体检或偶然发现,少数患者出现腰部不适。
3.治疗
完整切除肿瘤。
4.预后
目前尚未见复发和转移的报道。
【病理变化】
1.大体特征
肿块局限于肾皮质内,界限清楚,具有厚的包膜,囊性变常见。肿块体积小,95%以上为pT1期。切面灰红或灰黄至黄褐色,质地中等,无明显出血及坏死(图3-1-12)。大多数肿瘤发生于单侧肾脏,少数病例可多发或双侧发生,特别是有ESRD者。
图3-1-12 CCPRCC肿瘤大体
肿瘤局限于肾内,囊实性,囊腔内含胶样分泌物
2.镜下特征
(1)组织学特征:
肿瘤细胞可排列成多种结构,包括管状、乳头状、腺泡状或巢状、微囊状、缎带状以及实性(图3-1-13A、B)。在一个肿瘤中可以某一种结构为主,或多种结构相混合,但以广泛的真性乳头伴囊性结构为典型特点。乳头结构不同于乳头状肾细胞癌,多为1级或2级(图3-1-13C),乳头轴心及肿瘤间质丰富甚至硬化(图3-1-13D),有的乳头甚至呈肾小球样结构(图3-1-13E)。瘤细胞立方状或低柱状,胞质丰富、透明或淡粉染,核级别低,大多为WHO/ISUP 1级或2级。部分区域可见肿瘤细胞核远离细胞基底部而朝向腔面分布现象,形成特征性的类似于分泌早期子宫内膜核下空泡(图3-1-13F)。腔内或囊内常见粉红色液体。部分病例包膜内和/或间质内可出现局灶或广泛性的血管平滑肌瘤样/平滑肌瘤样成分。间质内及乳头轴心内无泡沫状组织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积,无沙砾体形成。肿瘤缺乏侵袭性的组织学特征,如肾窦浸润、血管累犯等,未见肿瘤性坏死及核多形性。
图3-1-13 CCPRCC形态学特征
A.HE×200示腺管状结构;B.HE×100示缎带状结构;C.HE×200示乳头状结构,胞质透明;D.HE×100乳头轴心硬化;E.HE×200示肾小球样结构;F.HE×400肿瘤细胞核远离细胞基底部而朝向腔面分布,类似于分泌早期子宫内膜
(2)免疫组化:
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K7(图3-1-14A)和CA Ⅸ(图3-1-14B),但不表达CD10、CD117和P504S,CA Ⅸ常定位于肿瘤细胞膜的基底部侧面,而腔面不表达,产生特征性的“杯状”着色模式。此外,肿瘤细胞还表达PAX2、PAX8、波形蛋白(vimentin)、34βE12等,不表达TFE3及TFEB。
图3-1-14 CCPRCC免疫组化特征
A.IHC×100肿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CK7;B.IHC×400肿瘤细胞表达CA Ⅸ,呈“杯状”着色模式
3.基因遗传学特征
目前还没有特征性遗传学改变,但所有的研究都显示该肿瘤无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3p缺失、VHL基因突变以及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第7和17号染色体获得和Y染色体缺失。
【鉴别诊断】
1.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
该肿瘤大体上因癌细胞含丰富的脂质通常呈金黄色,出血和坏死也较常见。形态上虽可有二级乳头形成,但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明显透亮,可有高级别的核、肿瘤性坏死、血管侵犯等,并具有特征性纤维血管网间质。两者免疫表型亦不同,CCPRCC弥漫表达CK7,不表达CD10,CCRCC则相反;CCPRCC中CAⅨ的着色不同于CCRCC,即呈现一种“杯状”着色模式。遗传学,CCPRCC无3p缺失、VHL基因突变。
2.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
该肿瘤内的乳头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其中可有泡沫样组织细胞和胆固醇结晶,间质内常见沙砾体。细胞核级较高,胞质多为嗜酸性。二者均可表达CK7,但CCPRCC表达CAⅨ,不表达P504S。遗传学,PRCC有特征性的第7和17号染色体获得和Y染色体缺失。
3.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
该肿瘤年轻人多见,肿瘤细胞较大,胞质丰富嗜酸性或透明,核级别较高,可见坏死,常见沙砾体形成。个别Xp11.2易位性肾癌亚型会出现类似CCPRCC特征性的核下空泡结构,但癌细胞核特征性表达TFE3可予以鉴别。另可通过FISH检测TFE3基因易位。
(杨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