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 透汗除烦的“小豆子”,效力虽轻不可小瞧
一位中医教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年轻时跟着一位有名的老中医抄方,这位老中医话不多,开的方药味也很少,但疗效却很好。有一次,来了一位患哮喘的小伙子,他原本非常健康,但在一年夏天,他走了很远的路,又热、又累、又渴,就对着水龙头灌了一肚子凉水,由此便得了喘病。老中医考虑了很久,就开了两味药—焦山栀15克、淡豆豉15克,包起来就像一个轻便的小茶包。小伙子看着手里的药包说:“大夫,我找您看病不容易啊,您就给我开了这么一小包药,能行吗?”老先生说:“你试试吧!”小伙子无可奈何地走了,下次再来时,老先生还是开了这两味药,从此便再没见小伙子回来复诊。
一年以后,这位中医教授偶然遇到那位患有哮喘的小伙子,小伙子告诉医师,他的病已经好了,那个“茶包”似的药方一开始吃似乎没效,但坚持一段时间后,胸闷、烦躁的症状就都消失了,咳喘的症状也好了。小伙子还把这个方子当成治哮喘的秘方介绍给其他人,但他们吃了却无效。于是,教授便向老中医请教这个案例,老中医解释说这位患者诉说当时自己又热又渴,喝了大量的凉水,于是把热邪积郁在胸中,郁热扰心就会烦,郁热扰肺就会喘,所以表面上看似是在治哮喘,其实是在祛除他胸中的郁热,但由于患者得病的时间比较久了,因此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效。这个案例属于特殊情况,和其他人的哮喘不一样,所以其他哮喘患者吃了自然无效。
细解本草
简单来说,淡豆豉其实就是发酵后的黑豆,黑豆原本个头又大又重,“重者趋下”,治疗的方向以下行为主,在经过发酵后,豆子变得轻而疏松,而且气味也变得浓郁,便有了一定的上行发表之性。黑豆,色黑入肾,肾主水,因此它本身即有一定的利湿功效,而发酵后的豆豉依旧善于和“水”打交道,只是这种功能变成了“发汗”。尤其是对于汗出不畅而郁在胸中的情况,淡豆豉颇为合适。如开篇案例中的那位小伙子,他喝下的凉水如果都能化为汗,便不会郁于胸中而发病,因此医师才用上淡豆豉,帮他把原本就应该出透的汗再发一遍。平素烹调鱼类菜肴时,因生长在水中的鱼多偏湿、偏腥,厨师也喜欢在菜肴中加入淡豆豉,既能开胃,又能取淡豆豉透发水湿的特性。
本草功效
在这个案例中,老中医用的淡豆豉许多人都知道。淡豆豉,是用黑豆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加工、发酵制成的炮制品,《中药学》中记载其性辛、味苦,因炮制加工不同,可微寒或微温。一般来说,用青蒿和桑叶为辅料加工的淡豆豉,性偏凉,能够疏散表热,常用于治疗风热咽痛;用麻黄和苏叶为辅料加工的淡豆豉,性偏温,能够疏散表寒,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以前,人们如果有点小着凉,若厨房里刚好有葱白和淡豆豉,便会做上一碗汤,喝完后出点汗病便好了。这个方子被记载在《肘后备急方》中,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无汗且没有化热的情形,以发汗解表的作用为主,如果出现咽喉红肿热痛、痰黄黏、口干苦、烦躁及大便干等情形,就不能服用了。
活用本草
食用方面,淡豆豉也是很好的食材,淡豆豉以色泽黑褐、油润光亮、散籽成颗、香气浓郁、味鲜回甜且无霉烂者为佳。烹制时,应先用料酒将淡豆豉稀释后再与其他原料一同炒制,可起到增香、增鲜的作用。豆豉在保管时,应注意防霉、防污染,使用后应将淡豆豉置于冰箱中保鲜。
淡豆豉炒佛手瓜
材料
淡豆豉50克,佛手瓜400克,红辣椒1个,芝麻油、花生油、食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
将佛手瓜切成长4厘米、宽2厘米的块,用盐腌制约10分钟后,入沸水锅中略烫,捞出,控干水分;将淡豆豉洗净,沥干水分备用;红辣椒去蒂、去籽,切碎备用。锅中加入适量花生油,中火烧热后,放入红辣椒、淡豆豉,炒出香味,下入佛手瓜,略煸炒,依个人口味加入适量食盐、味精,并淋上少许芝麻油,炒匀即可装盘食用。
本品不拘于何种体质均可食用。对于易咽痛、口苦等人群,可减少辣椒的用量。
豆豉茄子
材料
茄子1~2个,淡豆豉30~50克,盐2克,白砂糖15克,酱油20克,红辣椒10克,大蒜20克,小葱1根,姜5克,淀粉200毫升,植物油适量。
做法
茄子洗净、削皮,切成小块,蘸取适量淀粉裹好备用;葱、姜、蒜切末,辣椒切小段;酱油中兑入少许清水,加入白砂糖和盐搅拌至融化。热锅加油,油热后加入茄子炸熟后捞出,将锅中的油倒出。锅中放入辣椒、豆豉和葱、姜、蒜末炒香,再加入之前炸好的茄子翻炒,再加入调好的酱油汁,翻炒均匀后便可装盘。
本品不拘于何种体质均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