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会工作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现代医疗服务模式逐步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对于疾病的治疗除了生理治愈和医疗技术支持外,更需要在心理、社会方面得到人性化的关怀。医务社工服务是国际通行的医疗服务辅助支持方式,对于医疗服务的精细化和人文化,尤其是在老龄社会针对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照顾及终末期生命关怀的全面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工作事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首次在国家层面确立了医务社工发展方向。2016年医务社会工作正式纳入公立医院职业目录。2018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的通知》,医务社工制度首次被单独列为一级指标,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使命担当。在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大背景下,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身份和专业的服务,在医疗机构中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知识、方法技巧,逐步深入到医疗、健康相关的每一个领域,成为连接医院、患者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成为医学人文建设的重要角色,为营造和谐医患关系和改善医疗服务提供了关怀服务。

上海是我国较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城市,在时代背景下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坚守并弘扬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整合专业资源和力量,积极倡导推动医务社会工作与医院志愿服务联动的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发展。2000年,上海市东方医院成立医务社会工作部,率先“试水”医务社会工作。2012年,出台《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并在全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试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大胆实践,在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学科研究等方面结合自身条件和需求特点,坚持自主发展,深化内涵建设,为患者提供相关政策、社会服务、社区帮扶、公益慈善、心理辅导等多方面服务,不断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医疗团队中发挥着整合社会资源、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社会心理的重要功能,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需求、具有上海本土特色和国际视野的道路,使患者在得到高质量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也得到人文关怀,让医务社会工作真正成为延伸医疗服务内涵的重要补充。2014年,上海“加强医务社工和医院志愿者队伍建设,精心构建医改社会支持系统”荣获全国十大医改新举措。

上海市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迅速,尤其在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下,“上海模式”在机制上的创新,兼具医学和社会工作学背景的医务社工介入医疗过程,有效满足了全程服务、差异化服务和服务补救等需求,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服务项目,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医务社工成为“医护服务的好帮手、患者就医的引导员、患者心灵的抚慰者、就医矛盾的疏导人、医患关系的润滑剂”。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上海市的医务社工队伍从寥寥数人到初具规模,从鲜为人知到走向国际舞台,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符合需求的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至此,170余家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为患者提供临床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管理、心理咨询、健康促进等服务,凸显城市人文关怀。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说医生是“白衣天使”,那么医务社工就是“隐形天使”,医务社工与志愿服务工作要形成品牌效应、建立长效机制,就一定要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之路,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道路上,我们的任务依然艰巨。本书凝聚了广大医务社工的实践智慧,它的出版与上海市将要实施的《医务社会工作基本服务规范》相呼应,希望我们携起手来,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医务社工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与方法,不断完善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制度建设、人才培育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加强协同与合作,打响上海医疗服务品牌,为推动医务社工与志愿服务工作与时代同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党组书记 黄 红

2020年1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