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反复腹痛,并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的功能性肠病,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持续存在。但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检查异常,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患病率为7%~12%,对年轻人影响较大,女性多见,有家族聚集倾向。
本病多属于中医学“泄泻”“便秘”“腹痛”等范畴。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IBS起病缓慢、隐匿,呈间歇性发作,有缓解期,病程甚至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但全身健康状况却不受影响。
1.腹痛
与排便相关,大多伴有排便异常并且于排便后缓解或改善,部分患者易在进食后出现;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性质、程度各异,但不会进行性加重,极少有睡眠中痛醒者。不少患者有排便习惯的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
2.腹泻
一般3~5次/日,少数患者可达十数次,粪量正常,通常仅在晨起时发生,或可因进食诱发,大便稀,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可带有黏液,但无脓血。
3.便秘
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或与短期腹泻交替,排便不尽感明显,粪便可带较多黏液。早期多为间断性,后期可为持续性,甚至长期依赖泻药。
4.其他
腹胀于白天加重,夜间睡眠后减轻。部分患者有胃灼热、早饱、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
(二)诊断标准
1.罗马Ⅳ诊断标准
在诊断前至少6个月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1天反复发作腹痛,且伴有以下两条或两条以上:①与排便相关;②发作时伴排便次数的改变;③发作时伴排便性状的改变。
2.IBS分型标准
(1)便秘型(IBS-C):
块状/硬便>25%,且稀/水样便<25%。
(2)腹泻型(IBS-D):
稀/水样便>25%,且块状/硬便<25%。
(3)混合型(IBS-M):
稀便和硬便均>25%。
(4)未定型(IBS-U):
排便性状改变未达到上述三型要求,根据症状分为IBS伴腹泻和IBS伴便秘。
(三)辅助检查
应常规检测全血细胞计数、大便潜血和镜检、肝功能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对有报警症状(包括发热、体重下降、便血或黑便、贫血、夜间或顽固性腹泻、严重便秘、腹部包块以及年龄因素)者,应做肠镜和其他进一步检查。
(四)鉴别诊断
腹痛为主者应与引起腹痛的疾病鉴别。腹泻为主者应与引起腹泻的疾病鉴别,其中要注意与常见的乳糖不耐受症鉴别。以便秘为主者应与引起便秘的疾病鉴别,其中功能性便秘及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便秘常见,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
二、西医治疗要点
(一)心理治疗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告知患者IBS是一种良性的功能性疾病,以纠正其恐惧心理。对于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因素的患者,应通过心理测评并予以评估,调整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建立合理规律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二)饮食治疗
健康平衡的饮食有助于减轻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一般应避免过度饮食、高脂饮食及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食物以及豆制品、大豆等产气食物的摄取,尽量避免既往生活经历中产生胃肠不适的食物。便秘为主要症状的IBS患者,应注意调整膳食纤维及纤维制剂。对某些食物不耐受明显者,必须禁食该食物。
(三)药物治疗
以腹泻症状为主要表现的IBS患者的药物治疗可选择解痉、止泻类药物;以便秘症状为主要表现的IBS患者的药物治疗可选择促动力、通便类药物;以腹痛、腹胀为主要表现的IBS患者的药物治疗可选择具有调节内脏感觉作用的药物,纠正内脏感觉异常,缓解症状;具有明显抑郁和/或焦虑等精神障碍表现者,应考虑给予心理行为干预的认知疗法及低剂量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
1.解痉药
(1)钙通道阻滞药:
适用于治疗腹泻型或痉挛性便秘的IBS患者。常用药物有匹维溴铵、奥替溴铵。
(2)多离子通道调节剂:
此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细胞膜多离子通道,对平滑肌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适用于各型IBS患者。常用有马来酸曲美布汀。
(3)抗胆碱能药:
选择性毒蕈碱受体拮抗剂,适用于腹痛和肠鸣的患者。常用有山莨菪碱、东莨菪碱、哌吡氮平。
2.促动力药
适用于腹胀、胀气和便秘型IBS。常用有西沙比利、莫沙必利。
3.通便剂
对IBS-C可试用容积性泻剂,如聚卡波非钙、甲基纤维素、欧车前制剂。或渗透性轻泻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但刺激性泻剂应慎用。
4.止泻剂
可用于IBS-D,如洛哌丁胺、复方苯乙哌啶、思密达。
5.抗抑郁药
对伴有抑郁等心理因素者,可试用抗抑郁药,现多用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6.内脏止痛剂
(1)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
(2)5-HT4受体阻滞剂,如替加色罗具有促动力和降低内脏感觉敏感性的双重作用,但应注意可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
(3)5-HT3受体阻滞剂,如阿洛司琼,应注意本品有引起缺血性结肠炎的不良反应。
7.胃肠微生态制剂
适用于伴有肠道菌群失调的IBS患者。常用药物有思连康、培菲康、金双歧、丽珠肠乐、整肠生等。
三、中成药应用
(一)基本病机
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主要病机是肝郁脾虚,其病位在肠,主要涉及肝、脾胃、肾等脏腑,与肺、心亦有一定的关系。诸多原因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司,形成水湿、湿热、痰瘀、食积等病理产物,阻滞气机,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不升则泄泻;若腑气通降不利则腹痛、腹胀;肠腑传导失司则便秘;病久则脾肾阳虚,虚实夹杂。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腹泻型IBS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便秘型IBS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腹泻型IBS证治
1.肝郁脾虚证
〔证候〕
主症: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次症:两胁胀,纳呆,身倦乏力;舌脉:舌淡胖,也可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抑肝扶脾。
〔方药〕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中成药〕
(1)痛泻宁颗粒(医保目录)(由白芍、青皮、薤白、白术组成)。功能主治:柔肝缓急,疏肝行气,理脾运湿。用于肝气犯脾所致的腹痛、腹泻、腹胀、腹部不适等症,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2袋,一日3次。
(2)固肠止泻丸(医保目录)(由乌梅、黄连、干姜、罂粟壳、延胡索组成)。功能主治:调和肝脾,涩肠止痛。用于肝脾不和,泻痢腹痛,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g(36粒),一日3次。
2.脾虚湿盛证
〔证候〕
主症:大便溏泻,腹痛隐隐;次症: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倦怠,纳呆;舌脉:舌淡,边可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治法〕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成药〕
(1)参苓白术颗粒(医保目录)(由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组成)。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2)补脾益肠丸(医保目录[) 由外层:黄芪、党参(米炒)、砂仁、白芍、当归(土炒)、白术(土炒)、肉桂;内层:延胡索(制)、荔枝核、干姜(炮)、甘草(炙)、防风、木香、补骨脂(盐制)、赤石脂(煅)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养血,温阳行气,涩肠止泻。用于脾虚气滞所致的泄泻,症见腹胀疼痛、肠鸣泄泻、黏液血便;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儿童酌减;重症加量或遵医嘱。30日为一疗程,一般连服2~3个疗程。
(3)人参健脾丸(医保目录)(详见第一章第四节支气管扩张)。
3.脾肾阳虚证
〔证候〕
主症:腹痛即泻,多晨起时发作,腹部冷痛,得温痛减;次症:腰膝酸软,不思饮食,形寒肢冷;舌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
温补脾肾。
〔方药〕
附子理中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中成药〕
(1)四神丸(医保目录)[由肉豆蔻(煨)、补骨脂(盐炒)、五味子(醋制)、吴茱萸(制)、大枣(去核)组成]。功能主治:温肾散寒,涩肠止泻。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1~2次。
(2)参倍固肠胶囊(医保目录)[由五倍子、肉豆蔻(煨)、诃子肉(煨)、乌梅、木香、苍术、茯苓、鹿角霜、红参组成]。功能主治:固肠止泻,散寒清热,调和气血。用于肝脾不和,泻痢腹痛,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日3次,一次4~6粒,饭后服或遵医嘱。
(3)固本益肠片(医保目录)(由党参、炒白术、补骨脂、麸炒山药、黄芪、炮姜、酒当归、炒白芍、醋延胡索、煨木香、地榆炭、煅赤石脂、儿茶、炙甘草组成)。功能主治:健脾温肾,涩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腹痛绵绵、大便清稀或有黏液及黏液血便、食少腹胀、腰酸乏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慢性肠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小片8片,大片4片,一日3次。
4.脾胃湿热证
〔证候〕
主症:腹中隐痛,泻下急迫或不爽,大便臭秽;次症:胸闷不舒,口干不欲饮,或口苦,或口臭,肛门灼热;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中成药〕
枫蓼肠胃康颗粒(医保目录)(详见第三章第四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5.寒热错杂证
〔证候〕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便前腹痛,得便减轻,腹胀或肠鸣;次症:口苦或口臭,畏寒,受凉则发;舌脉: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
平调寒热,益气温中。
〔方药〕
乌梅丸(《伤寒论》)。
〔中成药〕
乌梅丸(医保目录)[由乌梅肉、花椒、细辛、黄连、黄柏、干姜、附子(制)、桂枝、人参、当归组成]。功能主治:缓肝调中,清上温下。用于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症见腹痛下痢、巅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用法用量:口服,水丸一次3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3次。
便秘型IBS证治
1.肝郁气滞证
〔证候〕
主症:排便不畅,腹痛或腹胀;次症:胸闷不舒,嗳气频作,两胁胀痛;舌脉:舌黯红,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行气导滞。
〔方药〕
四磨汤(《症因脉治》)。
〔中成药〕
六味能消胶囊(医保目录)(由大黄、诃子、干姜、藏木香、碱花、寒水石组成)。功能主治:宽中理气,润肠通便,调节血脂。适用于胃脘胀痛、厌食、纳差及大便秘结,还适用于高脂血症及肥胖症。用法用量:口服。便秘、胃脘胀痛一次2粒,一日3次;高脂血症一次1粒,一日3次。老人及儿童遵医嘱。
2.胃肠积热证
〔证候〕
主症:大排便艰难,数日一行,便如羊粪,外裹黏液,少腹或胀或痛;次症:口干或口臭,头晕或头胀,形体消瘦;舌脉:舌质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
泄热清肠,润肠通便。
〔方药〕
麻子仁丸(《伤寒论》)。
〔中成药〕
清肠通便胶囊(药监局)[由洗碗叶、地蜈蚣(多羽节肢蕨)、钩藤、马蹄香、草果组成]。功能主治:清热通便,行气止痛。用于热结气滞所致的大便秘结。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4粒,一日2~3次。
3.阴虚肠燥证
〔证候〕
主症:大便硬结难下,便如羊粪,少腹疼痛或按之胀痛;次症:口干,少津;舌脉:舌红苔少根黄,脉弱。
〔治法〕
滋阴泄热,润肠通便。
〔方药〕
增液汤(《温病条辨》)。
〔中成药〕
(1)麻仁软胶囊(医保目录)[由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枳实(炒)、厚朴(姜制)、白芍(炒)组成]。功能主治: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用法用量:口服。平时一次1~2粒,一日1次;急用时一次2粒,一日3次。
(2)麻仁润肠丸(医保目录)[由火麻仁、苦杏仁(炒)、大黄、木香、陈皮、白芍组成]。功能主治:润肠通便。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3)滋阴润肠口服液(药监局)(由地黄组成)。功能主治:养阴清热,通便。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大便干结,排便不畅,口干咽燥的辅助治疗。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2次。
4.脾肾阳虚证
〔证候〕
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得热则减;次症:小便清长,四肢不温,面色㿠白;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
温润通便。
〔方药〕
济川煎(《景岳全书》)。
〔中成药〕
便秘通(药监局)[由白术、肉苁蓉(淡)、枳壳,辅料为乙醇、滑石粉组成]。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润肠通便,适用于虚性便秘,尤其是脾虚及脾肾两虚型便秘患者,症见:大便秘结,面色无华,腹胀,神疲气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ml,每日早、晚各1次。
5.肺脾气虚证
〔证候〕
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便前腹痛;次症:神疲气怯,懒言,便后乏力;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
益气润肠。
〔方药〕
黄芪汤(《金匮翼》)。
〔中成药〕
芪蓉润肠口服液(医保目录)(由黄芪、肉苁蓉、白术、太子参、地黄、玄参、麦冬、当归、黄精、桑椹、黑芝麻、火麻仁、郁李仁、枳壳、蜂蜜等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养阴,健脾滋肾,润肠通便。用于气阴两虚,脾肾不足,大肠失于濡润而致的虚症便秘。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ml(1支),一日3次,或遵医嘱。
四、单验方
1.王德明经验方——肠康方
防风15g,炒白术15g,生白芍30g,陈皮10g,熟地15g,菟丝子15g,炮姜3g,神曲10g,生山楂10g,秦皮15g,白头翁15g,木香10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主治肠易激综合征。
2.痢疾验方
当归12g,白芍15g,薤白9g,滑石20g,枳壳、广木香各3g,槟榔、莱菔子各5g,甘草8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空腹服。主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马骏.痢疾验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6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4):19-20.]
3.施汉章验方——施氏通便方
白术30~50g,火麻仁10g,杏仁10g,决明子10g,番泻叶3g。每日1剂,水煎分服。功效健脾润肠通便,主治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