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中成药用药速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U)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胃肠道黏膜发生的炎性反应与坏死性病变,病变深达黏膜肌层而形成的溃疡。主要发生于与胃酸分泌有关的消化道黏膜。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迁延,上腹痛具有周期性、节律性等特点,伴反酸、嗳气,上腹部有局限性压痛,可有神经功能综合征,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多发性疾病。

本病多属于中医学“胃痛”“嘈杂”“胃疡”等范畴。

一、诊断要点

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疼痛是疑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史,胃镜可以确诊。不能接受胃镜检查者,X线钡餐发现龛影,可以诊断溃疡。

(一)症状

1.疼痛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在上腹部或偏右,胃溃疡在上腹部偏左。胃或十二指肠后壁溃疡,特别是穿透性溃疡可放射至背部。

2.程度及性质

空腹痛、灼痛、胀痛、隐痛、钝痛或饥饿样疼痛。持续性钝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3.节律性

与饮食之间有明显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有空腹痛、半夜痛,进食可以缓解。胃溃疡饭后半小时后痛,至下餐前缓解。

4.周期性

上腹疼痛发作几天、几周后,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每年秋末至春初较冷季节时发病。

5.诱因

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二)体征

1.上腹部压痛

十二指肠溃疡压痛偏右上腹;胃溃疡偏左上腹。

2.其他体征

取决于溃疡并发症,幽门梗阻时可见胃型及胃蠕动波,溃疡穿孔时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的体征。

(三)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

胃镜可对消化性溃疡进行最直接的检查,而且还可以取活体组织做病理和幽门螺杆菌检查。内镜诊断应包括溃疡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溃疡的分期,对胃溃疡应常规取活体组织做病理检查。

2.X线钡餐检查

气钡双重对比可以显示X线的直接征象(具有诊断意义的龛影)和间接征象(对诊断有参考价值的局部痉挛、激惹及十二指肠球部变形)。

3.幽门螺杆菌检查

通过胃镜可以取胃窦黏膜做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或者做Hp培养。

(四)鉴别诊断

虽然通过胃镜可以检出消化性溃疡,但部分患者在消化性溃疡愈合后症状仍不缓解,应注意是否有慢性肝胆胰疾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与消化性溃疡曾经共存。另外当胃镜发现胃溃疡时,应注意与癌性溃疡鉴别。

(五)诊断思路

对怀疑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诊断:

1.确定是否存在

根据消化性溃疡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考虑其存在的可能,可进行胃镜、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等检查,其中胃镜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方法。

2.辨别良恶性

若内镜下见溃疡直径>2cm,外形不规则或火山喷口状,边缘不规整、隆起,底部凹凸不平、出血、坏死,周围黏膜皱襞中断或增粗呈结节状。应考虑恶性溃疡的可能,需于溃疡边缘取活检病理检查以区分其良恶性。

3.确定类型

根据溃疡发生的部位明确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或特殊类型的溃疡。

4.判断分期

根据溃疡的特点判断溃疡所处的分期:活动期(A1A2)、愈合期(H1H2)、瘢痕期(S1S2)。

5.明确病因

检查Hp,明确是否为Hp相关性溃疡;了解服药史,明确是否为NSAIDs相关性溃疡。

6.了解有无并发症

根据血常规、胃镜结果、影像学、腹部B超、病理学等检查结果,判断有无贫血、活动性出血、穿孔、梗阻,甚至癌变等并发症。

二、西医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避免过度紧张、劳累,溃疡活动期伴并发症时,需卧床休息。戒烟酒,避免食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对伴有焦虑、失眠等症状者,可短期予镇静药。避免使用可诱发溃疡病的药物。

(二)药物治疗

1.降低胃酸药物

(1)碱性制酸药:

中和胃酸,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2)抑酸药:

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与H2受体拮抗剂(H2RA)。可降低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但长期抑酸会引起上腹饱胀、腹痛、便秘、恶心等消化不良表现,或诱发胃肠道菌群紊乱。

2.胃黏膜保护剂

在酸性环境下与溃疡面的黏蛋白结合,覆盖于胃黏膜上发挥治疗作用,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黏液,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促进前列腺素的分泌,有利于黏膜细胞的再生。常见有铋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

3.促动力药

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腹胀等症状,提示有胃排空迟缓、胆汁反流者,可予胃动力药物。

(三)根除Hp治疗

根除Hp可以减少或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具体用法及方案详见“第三章第二节慢性胃炎”。

三、中成药应用

(一)基本病机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基本病机是胃之气机阻滞或脉络失养,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其病位在胃,与肝、脾二脏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其辨证分型不外虚实两端,其中虚证包括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实证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络瘀血。胃溃疡发病原因多为长期的饮食不节或精神刺激。情志不畅,伤及于肝,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肝气乘脾,脾失运化,湿浊内生或湿浊化热,湿热上泛,胃气上逆,并可进一步气郁化火而伤阴,气滞寒凝而伤阳,或由气滞血脉瘀阻而形成血瘀疼痛。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消化性溃疡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1.肝胃不和证

〔证候〕

主症: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部胀满不适或疼痛;次症: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心烦,善叹息;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中成药〕

(1)气滞胃痛颗粒(医保目录)(详见第三章第二节慢性胃炎)。

(2)东方胃药胶囊(药监局)(详见第一章第二节慢性胃炎)。

(3)健胃愈疡片(医保目录)(由柴胡、党参、白芍、延胡索、白及、珍珠层粉、青黛、甘草组成)。功能主治:疏肝健脾,生肌止痛。用于肝郁脾虚、肝胃不和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胀痛、嗳气吞酸、烦躁不适、腹胀便溏;消化性溃疡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5片,一日4次。

2.脾胃虚弱(寒)证

〔证候〕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得食痛减;次症:四肢倦怠,畏寒肢冷,口淡流涎,便溏,纳少;舌脉:舌淡或舌边齿痕;舌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中成药〕

(1)胃乃安胶囊(药典)(由黄芪、三七、红参、珍珠层粉、人工牛黄组成)。功能主治:补气健脾,活血止痛。用于脾胃气虚、瘀血阻滞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隐痛或刺痛、纳呆食少;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2)香砂六君丸(医保目录)[由木香、砂仁、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制)、生姜、大枣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和胃。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3)安胃疡胶囊(医保目录)(由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组成)。功能主治:补中益气,解毒生肌。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对虚寒型和气滞型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并可用于溃疡愈合后的维持治疗。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4次(三餐后和睡前)。

3.脾胃湿热证

〔证候〕

主症: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次症: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治法〕

清利湿热,和胃止痛。

〔方药〕

连朴饮(《霍乱论》)。

〔中成药〕

三九胃泰颗粒(医保目录)(详见第三章第二节慢性胃炎)。

4.肝胃郁热证

〔证候〕

主症:胃脘灼痛,口干口苦;次症:胸胁胀满,泛酸,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

清肝和胃,疏肝理气。

〔方药〕

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中成药〕

胃热清胶囊(药监局)[由救必应、大黄、延胡索(醋制)、甘松、青黛、珍珠层粉、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郁,理气止痛,活血祛瘀。用于郁热或兼有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胀痛,有灼热感,痛势急迫,食入痛重,口干而苦,便秘易怒,舌红苔黄等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6粒,一日3次。

5.胃阴不足证

〔证候〕

主症:胃脘痛隐隐,饥而不欲食;次症:口干渴,消瘦,五心烦热;舌脉: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治法〕

养阴益胃。

〔方药〕

益胃汤(《温病条辨》)。

〔中成药〕

养胃舒胶囊(医保目录)(详见第三章第二节慢性胃炎)。

6.胃络瘀阻证

〔证候〕

主症: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痛处不移;次症:夜间痛甚,口干不欲饮,可见呕血或黑便;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丹参饮(《时方歌括》)。

〔中成药〕

(1)复方田七胃痛胶囊(医保目录)(由三七、延胡索、香附、吴茱萸、瓦楞子、枯矾、甘草、白芍、白及、川楝子组成)。功能主治:制酸止痛,理气化瘀,温中健脾。用于胃脘痛,胃酸过多;慢性浅表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粒,一日3次。

(2)胃康胶囊(医保目录)(详见第三章第一节胃食管反流)。

(3)元胡止痛片(医保目录 由延胡索(醋制)、白芷组成]。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

四、单验方

1.郭谦亨经验方——健胃散

鸡子壳80g,甘草20g,贝母20g,佛手20g,枳实20g。鸡子壳拣去杂质,洗净烘干,枳实放麸上炒至微黄色。同其他药共研成细粉,放入玻璃瓶内贮存备用。每日饭后1小时,调服4g。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之胃痛泛酸。

2.谢昌仁经验方——溃疡止血粉

乌贼骨3份,白及2份,参三七粉1份,三者按比例配制,共研极细末,每次5~10g,每天2~3次,温水服下。收敛止血,活血化瘀,制酸止痛,生肌护膜,用于溃疡出血。

3.何任验方——脘腹蠲痛汤

元胡9g,生甘草9g,白芍9g,海螵蛸9g,川楝子9g,制香附9g,蒲公英15g,沉香曲12g,乌药15g,白及15g。每日1剂,水煎分服,连服8~12周。疏肝和胃,行气止痛。主治上消化道溃疡。

4.祝柏权验方——溃疡速愈方

酒大黄10g,焦三仙各10g,鸡内金10g,枳壳10g,厚朴10g,青皮10g,木香3g,没药3g。每日1剂,水煎分服。理气消积,活血愈疡。主治消化道溃疡初期,属实证者,症见胃脘定时作痛,恶食拒按,嗳腐吞酸,腹满便秘,或因胃热盛,胃气上逆而胸满,恶心,嗳气,呃逆,或胃有积滞而食入即吐或反酸,便血等,舌苔白,脉弦滑。

5.李振华验方——理脾愈疡汤

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桂枝6g,白芍12g,砂仁8g,厚朴10g,甘松10g,刘寄奴15g,乌贼骨10g,生姜10g,元胡10g,炙甘草6g,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分服,早、晚饭后2小时左右温服。温中健脾,理气活血。用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等病证属脾胃虚寒、气滞血瘀者。

6.李寿山验方——健中调胃汤

党参15g,白术10g,姜半夏6g,陈皮6g,降香10g,公丁香6g,海螵蛸15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服,早、晚饭前或饭后2小时温服。益气建中,调胃止痛,愈疡制酸。用于消化性溃疡证属脾气虚偏寒夹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