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其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我国成年人的感染率比发达国家明显增高,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窦炎患者感染率一般为70%~90%。我国胃炎多以胃窦部损伤为主,炎症持续可引起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慢性胃炎的发病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体萎缩性胃炎常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
本病多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反酸”“嘈杂”等范畴。
一、诊断要点
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所见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凡有上消化道症状者都应进行胃镜检查,以除外早期胃癌、胃溃疡等疾病。中年女性患者应做胆囊超声检查,排除胆囊结石的可能。
(一)症状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
(二)体征
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三)分类
主要有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A型胃炎、胃萎缩)和多灶萎缩性胃炎(B型胃炎、胃窦萎缩)。临床常见者为浅表性胃炎和胃窦灶性萎缩性胃炎(即B型胃炎),均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关系密切。另有特殊型胃炎如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所致之胃炎。
(四)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
(1)浅表性胃炎:
可见红斑(点状、片状和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2)萎缩性胃炎:
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2.病理活检
(1)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临床医师可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并结合内镜所见,最后做出萎缩范围和程度的判断。
(2)组织学分级标准:有5种形态变量要分级(Hp、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或0、+、++、+++)。
1)Hp:观察胃黏膜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Hp。
2)活动性:慢性炎症背景上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3)慢性炎症:根据慢性炎症细胞的密集程度和浸润深度分级。
4)萎缩:指胃的固有腺体减少,幽门腺萎缩是指幽门腺减少或由肠化腺体替代,胃底(体)腺萎缩是指胃底(体)腺假幽门腺化生、肠化或腺体本身减少。
5)肠化。
(3)病理诊断报告:应包括部位特征和形态学变化程度,有病因可循的应报告病因,结合内镜所见、取材部位及每块标本组织学变化做出诊断。当胃窦和胃体均有炎症者称慢性胃炎。但当胃窦和胃体炎症程度相差两级或以上时,应加上“为主”,修饰词,例如“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窦为主”。
3.幽门螺杆菌检查
有多种方法,如组织学、尿素酶、细菌培养、尿13C和14C素呼气试验或粪便Hp抗原检测。内镜观察下取黏膜组织做快速尿素酶试验比较方便。
4.血清学检查
包括胃泌素水平、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胃泌素抗体、血清维生素B12浓度等。
(五)鉴别诊断
1.胃癌
慢性胃炎之症状如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贫血等,少数胃窦胃炎的X线征象与胃癌颇相似,需特别注意鉴别。绝大多数患者胃镜检查及活检有助于鉴别。
2.消化性溃疡
两者均有慢性上腹痛,但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而慢性胃炎疼痛很少有规律性并以消化不良为主。鉴别依靠胃镜检查。
3.慢性胆道疾病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有慢性右上腹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易误诊为慢性胃炎。但该病胃肠检查无异常发现,胆囊造影及B超异常可最后确诊。
二、西医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针对病因,应清除鼻口咽部感染灶,戒烟忌酒,避免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过于粗糙,忌食含浓烈辛辣调料的食品或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老年性胃黏膜不同程度的萎缩和肠化难以逆转,当有活动性炎症时要积极治疗。
(二)根除Hp治疗
根除Hp治疗能使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消失,同时减轻炎症程度、减少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或者进展。质子泵抑制剂(PPI)对Hp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提高胃内pH值能明显加强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推荐铋剂+PPI+两种抗菌药物组成的四联疗法为一线治疗方案。
1.标准剂量PPI
埃索美拉唑20mg、雷贝拉唑10mg、奥美拉唑20mg、兰索拉唑30mg,泮托拉唑40mg,2次/d。
2.标准剂量铋剂
枸橼酸铋钾220mg,2次/d。
3.有效抗生素
包括甲硝唑400mg或者替硝唑500mg,克拉霉素250~500mg,呋喃唑酮100mg;四环素750mg,阿莫西林1 000mg,左氧氟沙星200mg;2次/d。无过敏情况下优先选择阿莫西林,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时克拉霉素低剂量,儿童避免使用左氧氟沙星。
(三)对症治疗
以反酸、腹痛为主要表现,尤其内镜下表现糜烂者,可予抑酸治疗。消化不良以腹胀、早饱为主,应用促动力药物。存在胆汁反流可给予中和胆汁的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瑞巴派特等。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可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存在心理因素考虑心理干预。
(四)癌前病变干预
包括内镜下治疗以及长期口服叶酸(5mg/次,每日3次)。
三、中成药应用
(一)基本病机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其病机可分为本虚和标实两个方面。本虚主要表现为脾气(阳)虚和胃阴虚,标实主要表现为气滞、湿热和血瘀,脾虚、气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血瘀是久病的重要病机,在胃黏膜萎缩发生发展乃至恶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病早期以实证为主,病久则变为虚证或虚实夹杂;早期多在气分,病久则兼涉血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多见;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证多见;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以肝胃不和证多见;伴幽门螺杆菌感染以脾胃湿热证多见;伴癌前病变者以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湿热内阻证多见。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慢性胃炎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1.肝胃不和证
〔证候〕
主症: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部胀满不适或疼痛;次症: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
〔方药〕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中成药〕
(1)气滞胃痛颗粒(医保目录)[由柴胡、延胡索(炙)、枳壳、香附(炙)、白芍、炙甘草组成]。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2)胃苏颗粒(医保目录)[由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制)组成]。功能主治: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主治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15日为一个疗程,可服1~3个疗程或遵医嘱。
(3)金胃泰胶囊(医保目录)[由大红袍、鸡矢藤、管仲、金荞麦、黄连、砂仁、延胡索、木香组成]。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湿热瘀阻所致的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2.肝胃郁热证
〔证候〕
主症:胃脘灼痛,两胁胀闷或疼痛;次症:心烦易怒,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
清肝和胃。
〔方药〕
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中成药〕
(1)达立通颗粒(医保目录)(详见第三章第一节胃食管反流)。
(2)东方胃药胶囊(药监局)(由柴胡、黄连、香附、白芍、法落海、枳实、大黄、延胡索、川芎、地黄、牡丹皮、吴茱萸、薤白、木香组成)。功能主治:疏肝和胃,理气活血,清热止痛,用于肝胃不和、瘀热阻络所致的胃脘疼痛、嗳气、吞酸、嘈杂、饮食不振,躁烦易怒、口干口苦等,以及胃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日3次,一次4粒或遵医嘱。
3.脾胃湿热证
〔证候〕
主症:脘腹痞满或疼痛,身体困重,大便黏滞或溏滞;次症:食少纳呆,口苦,口臭,精神困倦;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
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中成药〕
(1)三九胃泰颗粒(医保目录)(由三叉苦、黄芩、九里香、两面针、木香、茯苓、白芍、地黄组成)。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用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嘈杂纳减;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
(2)胆胃康胶囊(医保目录)(详见第三章第一节胃食管反流)。
4.脾胃气虚证
〔证候〕
主症: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加重,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次症: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脉: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
益气健脾。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中成药〕
(1)健胃消食口服液(医保目录)[由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组成]。功能主治: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症见不思饮食、嗳腐酸臭、脘腹胀满;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2次,在餐间或饭后服用,2周为一疗程。
(2)摩罗丹(医保目录)(由百合、茯苓、玄参、乌药、泽泻、麦冬、当归、茵陈、延胡索、白芍、石斛、九节菖蒲、川芎、鸡内金、三七、白术、地榆、蒲黄组成)。功能主治:和胃降逆,健脾消胀,通络定痛。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胃疼,胀满,痞闷,纳呆,嗳气等。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建议重症患者口服一次16丸,一日3次。)饭前用米汤或温开水送下。
(3)延参健胃胶囊(医保目录)[由人参(去芦)、半夏(制)、黄连、干姜、黄芩(炒)、延胡索、甘草(炙)组成]。功能主治:健脾和胃,平调寒热,除痞止痛。用于治疗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疼痛,纳差,嗳气,嘈杂,体倦乏力等。用法用量:常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或遵医嘱。
5.脾胃虚寒证
〔证候〕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次症:泛吐清水,精神疲倦,四肢倦怠,腹泻或伴不消化食物;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
温中健脾。
〔方药〕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合理中汤(《伤寒论》)。
〔中成药〕
(1)温胃舒胶囊(医保目录)[由党参、附子(制)、黄芪(炙)、肉桂、山药、肉苁蓉(制)、白术(炒)、山楂(炒)、乌梅、砂仁、陈皮、补骨脂组成]。功能主治:温中养胃,行气止痛。用于中焦虚寒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冷痛、腹胀嗳气、纳差食少、畏寒无力;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2)虚寒胃痛颗粒(医保目录)[由黄芪(炙)、党参、桂枝、白芍、高良姜、干姜、甘草(炙),大枣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温胃止痛。用于脾虚胃弱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或空腹加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6.胃阴不足证
〔证候〕
主症: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次症: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脉: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治法〕
养阴益胃
〔方药〕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中成药〕
养胃舒胶囊(医保目录[由党参、陈皮、黄精(蒸)、山药、玄参、乌梅、山楂、北沙参、干姜、菟丝子、白术(炒)组成]。功能主治:滋阴养胃。用于慢性胃炎,胃脘灼热,隐隐作痛。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7.胃络瘀阻证
〔证候〕
主症: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次症:胃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丹参饮(《时方歌括》)。
〔中成药〕
(1)荜铃胃痛颗粒(医保目录)(由荜澄茄、川楝子、醋延胡索、酒大黄、黄连、吴茱萸、醋香附、香橼、佛手、海螵蛸、煅瓦楞子组成)。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慢性胃炎见有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3次。
(2)胃康胶囊(医保目录)(详见第三章第一节胃食管反流)。
(3)荆花胃康胶丸(医保目录)(由土荆芥、水团花组成)。功能主治:理气散寒,清热化瘀。用于寒热错杂症,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胀闷、疼痛、嗳气、反酸、嘈杂、口苦;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饭前服,一次2粒,一日3次;4周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四、单验方
1.董建华验方——金延香附汤
金铃子10g,延胡索10g,香附10g,陈皮6g,枳壳10g,大腹皮15g。每日1剂,水煎分服。行气解郁,活血止痛。用于慢性胃炎或胃溃疡症见胃脘痞塞满闷,胀满与疼痛并重者。
2.姚子扬验方——竹茹清胃饮
竹茹12g,芦根30g,蒲公英15g,枳壳10g,石斛10g,麦冬15g,薄荷6g,白芍12g,甘草6g。每周5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早、晚饭前温服。轻清凉润,理气止痛。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偏热者。症见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苔黄。
3.宋孝志验方——砂半理中汤
清半夏9g,制香附9g,高良姜9g,炒枳壳9g,砂仁9g(打碎后下)。每日1剂,水煎分服。理气散寒,和胃止痛。用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
4.程绍恩验方——百合荔楝乌药汤
生百合40g,川楝子20g,荔枝核15g,乌药15g。每日1剂,上药浸泡30分钟,煎煮30分钟,共煎3次,将三煎药汁混合,早饭前半小时、晚间及睡前各服一次。用于慢性胃炎辨证属阴虚气滞者。症见胃脘痛,腹胀,恶心,吞酸,食少纳呆等。
5.董建华验方——滋阴通降方
沙参10g,麦冬10g,丹参12g,白芍15g,石斛10g,香橼皮10g,枳壳10g,金铃子10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服。用于胃阴不足之慢性萎缩性胃炎。
6.魏长春验方——五花芍草汤
佛手花6g,扁豆花6g,绿梅花6g,代代花6g,厚朴花6g,芍药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服,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1个月为一疗程,连服10日,休2日。用于阴虚型胃炎。
7.赵棻验方——胃慢萎复元汤
潞党参15g,生黄芪15g,麦芽30g,稻芽30g,怀山药15g,鸡内金12g,青皮6g,陈皮6g,菟丝子(包煎)15g,枸杞子12g,粉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服。扶脾益肾,生化气血。用于无明显症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8.四白化瘀解毒汤
白花蛇舌草30g,炒白术12g,白及15g,白芷15g,黄连6g,乌梅15g,丹参12g,三七粉3g。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中国民间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