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细胞的坏死。临床表现主要以胸痛为主,但持续时间常超过10~20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难以缓解,并且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甚至有濒死感。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世界范围的主要死亡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长。
本病多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范畴。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典型的疼痛症状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并且向左上臂、颈或颈部放射,持续时间常超过10~20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难以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甚至有濒死感。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典型,个别患者无胸痛症状,还有一些患者以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为原发临床表现。
2.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有无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早期血流动力学障碍表现。应该重视心肺听诊,肺部听诊注意有无湿啰音,心脏可有轻到中度增大;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
3.killip分级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用killip分级评估患者心脏功能。
(二)辅助检查
1.心电图
典型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超急期心电图可表现为异常高大且两支不对称的T波;早期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呈单向曲线)伴或不伴病理性Q波、R波减低(正后壁心肌梗死时,ST段变化可以不明显)。根据心电图上不同导联的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及T波高尖的情况,可对心肌梗死进行定位。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心电图无ST段抬高,而多见持续的ST段下移≥0.1mV和/或对称性T波倒置。
2.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
包括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等。其中肌钙蛋白(Tn)在心肌中可分为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及肌钙蛋白C(cTnC)3个亚型。cTnI是高度特异及敏感的心肌损伤标志物,通常在AMI后2~4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峰值。肌红蛋白(Mb)多在AMI发病后0.5~2小时内升高,12小时内达到峰值,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因其出现时间较其他心肌损伤标记物更早,故更有助于AMI早期识别。但其特异性较差,只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可用于AMI的诊断。乳酸脱氢酶(LDH)等因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差,现已不作为AMI诊断指标。
3.超声心动图
可以发现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对心肌缺血区域做出判断。其在评价有胸痛症状而无特征心电图改变时,对除外主动脉夹层有帮助。超声心动图还可评估心脏整体与局部功能、乳头肌功能、室壁瘤、附壁血栓、室间隔穿孔及心包积液等。
4.冠脉CT
可显示冠脉狭窄及钙化,明确冠脉病变情况,对诊断与除外冠心病有较高价值。其在AMI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5.冠状动脉造影术
可明确AMI的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PCI,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在此基础上,冠脉血管内超声检查,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冠脉病变情况,但在AMI时不建议使用。
(三)诊断标准
当临床存在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首选cTnI)升高,至少有1次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的99百分位值,并有以下至少一项心肌缺血的证据,可诊断为心肌梗死:①心肌缺血症状;②心电图新出现的ST-T改变或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③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④影像学显示有新的存活心肌丧失或新的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⑤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脉内有血栓。
(四)鉴别诊断
对于突然发生而原因未明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晕厥患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临床宜先按AMI处理,进行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等动态观察。临床还需与心绞痛、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心包炎、重症心肌炎、急腹症等鉴别。
二、西医治疗要点
无论是STEMI还是NSTEMI一旦确诊,就应立即给予急救治疗。治疗原则包括:①紧急处理,包括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建立静脉通道、镇痛、吸氧、持续心电、血压监测等;②及时发现和处理致命性心律失常;③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④抗血小板、抗凝;⑤立即准备并尽早开始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⑥抗心肌缺血治疗;⑦防止严重并发症;⑧稳定“易损斑块”。
(一)急救处理
1.立即给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卧床休息,持续心电、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吸氧和建立静脉通道。并尽快完成急诊PCI或溶栓治疗的准备。
2.镇痛 可用阿片类及硝酸酯类药物,过度疼痛可刺激交感神经,增加心肌耗氧及缺血,因此对没有禁忌证的AMI患者,出现明显胸痛时可首选静脉注射吗啡。硝酸酯是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具有扩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的效果,舌下含服或静脉使用可有助于改善胸痛症状。
3.β受体阻滞剂 可竞争性抑制循环中的儿茶酚胺对心肌的作用,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及改善缺血区的氧供需失衡,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对减低AMI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及改善远期预后有良好疗效;故在无该药禁忌证时,应在24小时内尽早使用,并从小剂量开始应用并逐渐增加至患者最大耐受剂量。
(二)再灌注治疗
早期快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可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显著改善预后,应尽早给予再灌注治疗,再灌注治疗包括药物溶栓以及急诊PCI。STEMI应在120分钟内使冠状动脉成功开通。对于溶栓治疗的要求是从进门开始30分钟内进针溶栓;对于急诊PCI的要求是从进门开始90分钟内完成球囊开通血管。
1.溶栓治疗
对于在AMI发病早(<3小时),又无条件行急诊PCI时首选。STEMI、发病<12小时、年龄≤70岁又无溶栓禁忌证者均为其适应证。其禁忌证包括:①出血素质及凝血功能障者;②胃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系统有活动性出血者;③不能控制的高血压(>160/110mmHg);④半年内有脑血管病或TIA发作史;⑤2周内做过大手术或长时间的心肺复苏者;⑥严重疾病如肿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2.急诊PCI
对STEMI患者,特别是有溶栓禁忌证或出血并发症患者,均考虑首选急诊PCI;对溶栓治疗未成功再通者,也应行补救性PCI;对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则应首选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急诊PCI一旦完成,应将患者转运到CCU进行监护治疗以度过危险期。
(三)CCU监护治疗
AMI急性期患者,无论有无实施再灌注治疗,都应立即收住CCU监护治疗。
1.抗血小板
一旦明确诊断为AMI,而无禁忌证者应尽快给予阿司匹林+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2.抗凝治疗
应用肝素类可抑制凝血酶,防止血栓形成。所有AMI患若只要无禁忌,均应给予肝素等抗凝治疗。
3.抗缺血治疗
抗心肌缺血是AMI患者的基础治疗,可降低心肌耗氧量,缩小MI面积,预防心肌重构和保护左心功能。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以及ACEI/ARB。ACEI通过抑制心肌重构、减轻心室过度扩张,从而降低AMI患者病死率;对于所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AMI患者,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稳定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如无禁忌证,应尽早使用并长期持续ACEI治疗,如不能耐受可使用ARB替代。其他药物包括他汀类调脂、抗炎以稳定斑块,AMI伴心功能低下者应常规予螺内酯。
(四)恢复期检查与治疗
经CCU监护治疗病情稳定后,转至普通病房进一步恢复,彻底检查,调整治疗并给予健康宣教后方可出院。
三、中成药应用
(一)基本病机
中医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年老体衰、过食肥甘、烟毒过量、寒邪侵袭、七情内伤等原因导致血瘀痰浊,闭塞心脉,心脉不通。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包括气、血、阴、阳不足,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包括寒凝、气滞、血瘀痰浊,以血瘀、痰浊为主。临床常见有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及正虚阳脱证。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急性心肌梗死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1.气虚血瘀证
〔证候〕
主症:胸部刺痛、闷滞,活动后加重;次症:可伴身体乏力,短气,汗出,心悸,可有四肢肌肤瘀斑或甲错;舌脉: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虚无力或弦细无力。
〔治法〕
益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
保元汤(《博爱心鉴》)合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中成药〕
(1)通心络胶囊(医保目录)(详见第二章第四节动脉粥样硬化)。
(2)麝香通心滴丸(医保目录)(由人工麝香、人参茎叶总皂苷、蟾酥、丹参、人工牛黄、熊胆粉、冰片组成)。功能主治:芳香益气通脉,活血化瘀止痛。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症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倦乏力。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3次。
(3)丹红注射液(医保目录)(详见第一章第七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痰瘀互结证
〔证候〕
主症:剧烈胸痛,胸闷如窒;次症:可伴头昏目眩,脑涨,身体坠胀感,气短,咳嗽痰多,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胀,查体可见面色晦暗、唇舌发绀、四肢浮肿;舌脉:舌质紫黯或黯红,可有瘀斑,舌下瘀筋,舌苔厚腻,脉滑或涩。
〔治法〕
活血化痰,理气止痛。
〔方药〕
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中成药〕
丹蒌片(医保目录)(详见第二章第四节动脉粥样硬化)。
3.气滞血瘀证
〔证候〕
主症:心胸满闷,刺痛阵发,痛有定处;次症:常欲叹息,情志不遂时易诱发或加重,查体可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肤出现瘀斑;舌脉:舌质紫黯,可见紫点或紫斑,舌底静脉曲张,舌苔薄,脉弦涩。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药〕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成药〕
(1)复方丹参滴丸(医保目录)(详见第二章第五节稳定型心绞痛)。
(2)麝香保心丸(医保目录)(详见第二章第四节动脉粥样硬化)。
(3)丹七软胶囊(医保目录)(由丹参、三七组成)。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部刺痛、痛处固定、眩晕头痛、经期腹痛。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6粒,一日3次。
4.寒凝心脉证
〔证候〕
主症:胸痛彻背,得温热则痛减;次症:胸闷气短,心悸不安,气候骤冷易诱发或加重,查体可见疼痛面容,恶寒,手足肢体冰冷;舌脉: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
〔治法〕
散寒宣痹,芳香温通。
〔方药〕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中成药〕
指南暂无推荐。可参考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证使用冠心苏合丸。
5.气阴两虚证
〔证候〕
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次症:心烦心悸,精神疲倦,四肢乏力,盗汗,气短,头晕,查体可见面色潮红,声音低微,手足心热;舌脉:舌质嫩红或有齿痕,舌苔少,或薄白,脉沉细无力,结代或细数。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生脉散(《医学启源》)合人参养荣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中成药〕
指南暂无推荐。可参考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证的中成药方案。
6.正虚阳脱证
〔证候〕
主症:心胸隐痛,胸中憋闷或有窒息感;次症:喘促不宁,心慌,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查体可见精神烦躁或淡漠,重则昏迷,四肢逆冷,口开目闭,遗尿;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脉数无根,或脉微欲绝。
〔治法〕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药〕
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
〔中成药〕
指南暂无推荐。可使用参附注射液。
(三)胸痛发作期常用中成药
中医药治疗AMI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中医药对于胸痛症状的缓解具有良好疗效,对无法使用吗啡镇痛,或使用吗啡后镇痛效果仍不理想,可加用中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及宽胸气雾剂等。
〔中成药〕
(1)速效救心丸(医保目录)(详见第二章第四节动脉粥样硬化)。
(2)复方丹参滴丸(医保目录)(详见第二章第五节稳定型心绞痛)。
(3)麝香保心丸(医保目录)(详见第二章第四节动脉粥样硬化)。
(4)宽胸气雾剂(医保目录)(详见第二章第五节稳定型心绞痛)。
(四)伴随病及并发症的中成药防治
〔中成药〕
(1)松龄血脉康胶囊(医保目录)(由鲜松叶、葛根、珍珠层粉组成)。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镇心安神。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心悸、失眠;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
(2)血脂康胶囊(医保目录)(详见第二章第四节动脉粥样硬化)。
(3)芪参益气滴丸(医保目录)(详见第二章第一节心力衰竭)。
(4)芪苈强心胶囊(医保目录)(详见第二章第一节心力衰竭)。
(5)参附注射液(医保目录)(详见第一章第一节附 流行性感冒)。
(6)稳心颗粒(医保目录)(详见第二章第二节室性期前收缩)。
(7)参松养心胶囊(医保目录)(详见第二章第二节室性期前收缩)。
(8)通心络胶囊(医保目录)(详见第二章第四节动脉粥样硬化)。
四、单验方
盛国荣验方——宁元散
西洋参10g,川三七10g,鸡内金10g,琥珀10g,珍珠粉10g,麝香0.3g。上药共研细末,调服。对于元气虚衰,心悸气短,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者均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