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各种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脏长时间负荷过重、心肌损伤及收缩力减弱,都可以导致心功能不全,伴有临床症状的心功能不全称为心力衰竭。本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由于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诊疗措施在慢性心力衰竭防治中有较好的效果,目前已有《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但尚未有急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指南,因此本节主要讨论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病属于中医学“心水”“心悸”等范畴。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临床上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心力衰竭开始发生在左侧心脏和以肺充血为主的称为左心衰竭;开始发生在右侧心脏并以肝、肾等器官和周围静脉淤血为主的称为右心衰竭。两者同时存在的称全心衰竭。以左心衰竭开始的情况较多见,大多经过一定时期发展为肺动脉高压而引起右心衰竭。单独的右心衰竭较少见。
1.左心衰竭
症状:
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倦怠乏力,活动后加重,咳嗽咳痰,浮肿,小便量少,严重者呈端坐呼吸,咳嗽及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频率增快,鼻翼煽动,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或晦暗。
体征:
原有心脏病的体征,左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心率增快,心尖区有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其中舒张期奔马律最有诊断价值,在患者心率增快或左侧卧位并做深呼气时更容易听到。左室扩大还可形成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产生心尖区收缩期杂音。交替脉,两肺底部有中小水泡音,急性肺水肿时可有一粗大湿啰音,满布两肺,并可伴有哮鸣音。胸水可局限于肺叶间,也可呈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
2.右心衰竭
症状:
主要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饱胀,甚至剧烈腹痛,黄疸,尿量减少、夜尿增多等。
体征:
原有心脏病的体征,以右心室增大为主者可伴有心前区抬举性搏动。心率增快,部分患者可在胸骨左缘相当于右心室表面处听到舒张早期奔马律。右心室明显扩大可形成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产生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吸气时杂音增强。颈静脉充盈,肝肿大和压痛,肝颈静脉反流现象阳性。水肿最早出现在身体的下垂部位,起床活动者以脚、踝内侧和胫前较明显,仰卧者骶部水肿。右心衰竭时,可有双侧或单侧胸水,甚至腹水。心包积液,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发绀。晚期患者可有明显营养不良、消瘦甚至恶病质。
3.全心衰竭
左、右心衰竭同时存在,患者或以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为主,或以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为主。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可因右心衰竭的发生而减轻。
(二)辅助检查
1.心电图(ECG)
窦性心动过速;可见二尖瓣P波、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增大和左室肥大劳损等反映左心房、左心室肥大,以及与所患心脏病相应的变化;可有急性、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以及多种心律失常等表现。
2.胸部X线检查
心影增大,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心胸比例增大;可见上腔静脉增宽及搏动,肺门血管影增粗、模糊不清,肺血管分支增粗,或肺叶间淋巴管扩张;可见密度增高的云雾状阴影,有时还可见到局限性肺叶间、单侧或双侧胸水。
3.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可见左或右心房、右心室扩大或全心扩大,或有室壁瘤存在;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降低;并可见原发基础心脏病的表现。
4.6分钟步行试验
用于评定患者的运动耐力。6分钟步行距离<150m为重度心衰;150~450m为中度心衰;>450m为轻度心衰。
5.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血生化(包括钠、钾、钙、血尿素氮、肌酐、肝酶和胆红素、铁/总铁结合力)、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谱及甲状腺功能等应列为常规检查。血浆脑钠肽(BNP)和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诊断心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但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故可用于排除诊断,BNP<35pg/ml,NT-proBNP<125pg/ml时不支持慢性心衰诊断。
(三)心功能分级
1.NYHA(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
2.心衰阶段划分
3.Killip分级
4.Forrester分级
注:PCWP为肺毛细血管压,CI为心脏指数。
(四)诊断标准
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主要标准: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胸片显示心脏增大;急性肺水肿;第三心音奔马律;静脉压增高>16mmHg;循环时间延长≥25秒;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次要标准:
双侧踝部水肿;夜间咳嗽;日常劳动时发生呼吸困难;肝脏增大;胸腔积液;肺活量较既往最大测值降低1/3;心动过速(120次/min)。
主要或次要标准:
治疗5日以上时间,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以上2项主要指标或1项主要指标加2项次要指标;次要指标只有在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时才可作为心衰的诊断要点。
2.急性左心衰竭
症状:
突发重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吸气时肋间隙和锁骨上窝内陷,呼吸频率增快,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皮肤湿冷,面色灰白,发绀,阵发性咳嗽伴哮鸣音,常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
体征:
呼吸频率增快,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双肺满布湿啰音及哮鸣音,P2亢进,心率增快,心尖部可听到舒张期奔马律,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开始血压升高,随病情进展,血压常下降,严重者可有心源性休克及阿-斯综合征。
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见心率快或慢,或伴有心律失常,如有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同时可见相应改变。X线片可见上肺静脉充盈、肺门增宽呈蝶翼状或大片云雾样阴影,肺纹理增粗和肺小叶间隔增厚。心脏超声可见心脏增大,收缩或舒张功能不全,同时伴见心脏原发病的表现。肺毛细血管楔压>36mmHg提示即将出现急性肺水肿。
结合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二、西医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1.消除心衰的诱因,如感染、心律失常,尤其快速型心房颤动、电解质紊乱、肺梗死,以及用药不当。
2.积极治疗和控制基础心血管病变。
3.调整生活方式,如限盐、限水、低脂饮食、戒烟,失代偿期须卧床休息。
4.加强心理疏导,减少各种精神刺激。
(二)分阶段治疗
阶段A:应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有多重危险因素者可应用ACEI或ARB。阶段B:除阶段A的措施外,对于心肌梗死后或LVEF低下者可用ACEI或β受体阻滞剂。阶段C:适用阶段A和B的措施,常规应用利尿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还可酌情应用螺内酯等。阶段D:除上述措施,须应用特殊干预方法。
(三)药物治疗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
是治疗心衰的首选药物,所有LVEF值下降的心衰患者,都必须且终身使用ACEI,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另外阶段A也应考虑应用ACEI预防心衰。禁忌证:曾发生致命性不良反应,如喉头水肿、无尿性肾衰竭,妊娠,应禁忌使用。有以下情况者当慎用:双侧肾动脉狭窄,血肌酐>265.2μmol/L,血钾>5.5mmol/L,伴症状性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左室流出道梗阻(如主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等。应用时须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直至达到目标剂量。
2.β受体阻滞剂
长期应用可改善心功能,提高LVEF,还能延缓或逆转心室重构。结构性心脏病,伴LVEF值下降的无症状心衰患者,无论有无心肌梗死,均应用β受体阻滞剂,有助于预防发生心衰。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活动性哮喘和反应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禁用。应用时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可耐受的最大剂量。
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RA)
ARA适用于LVEF≤35%,NYHA Ⅱ~Ⅳ级的患者,或已使用ACEI(或ARB)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仍持续有症状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LVEF≤40%,有心衰症状或既往有糖尿病史者,也推荐使用。禁忌证:血钾>5.0mmol/L、肾功能受损者[(肌酐>221μmol/L或EGFR<30ml/(min·1.73m2)]。应用时从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4.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RB)
适应证基本与ACEI相同,推荐用于不能使用ACEI的患者。应用时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推荐剂量或可耐受的最大剂量。
5.利尿剂
有液体潴留或曾有过液体潴留的心衰患者均应给予利尿剂。应用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尿量增加,体重每日减轻0.5~1.0kg为宜。一旦症状缓解、病情控制,即以最小有效剂量长期维持,并根据液体潴留的情况随时调整剂量。
6.地高辛
洋地黄类药物可通过抑制衰竭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提高细胞内Ca2+水平,从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对于已应用利尿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仍持续有症状的患者,或伴有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尤为适合。心功能NYHA Ⅰ级患者不宜应用地高辛。应用时采用维持量疗法0.125~0.250mg/d,老年或肾功能受损者剂量减半。
三、中成药应用
(一)基本病机
中医认为心衰的基本中医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为主,常兼有阴虚、阳虚;标实以血瘀为主,常兼痰、饮等,每因外感、劳累等加重。本虚是心衰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心衰的发展趋势;标实是心衰的变动因素,影响着心衰的病情变化,本虚和标实的消长决定了心衰发展演变。根据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A、B、C、D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不同,在西医分阶段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其中阶段A、B主要以原发证候为主,阶段B可有心气虚证,阶段C以气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为主要证型,可兼见水饮证和痰浊证,阶段D病情较重,但常见证候与阶段C相似。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慢性心力衰竭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1.气虚血瘀证
〔证候〕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次症:倦怠懒言,活动易劳累、自汗、语声低微、面色/口唇紫黯;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不胖不瘦,苔白,脉沉、细或虚无力。
〔治法〕
益气活血。
〔方药〕
桂枝甘草汤(《伤寒论》)、保元汤(《博爱心鉴》)加减。
〔中成药〕
芪参益气滴丸(医保目录)(由黄芪、丹参、三七、降香油组成)。功能主治:益气通脉,活血止痛。用于气虚血瘀型胸痹。症见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心悸、面色少华、自汗,舌体胖有齿痕、舌质黯或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或沉弦。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症状者。用法用量:餐后半小时服用,一次1袋,一日3次。4周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附〕
急性加重可用:黄芪注射液。
黄芪注射液(医保目录)(由黄芪、辅料为依地酸二钠、碳酸氢钠、甘油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用于心气虚损、血脉瘀阻之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及脾虚湿困之肝炎。用法用量: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静脉滴注,一次10~20ml,一日1次,或遵医嘱。
2.阳气亏虚血瘀证
〔证候〕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次症:口渴,咽干,自汗,盗汗,手足心热,面色、口唇紫黯;舌脉:舌质黯红或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治法〕
益气温阳活血。
〔方药〕
参附汤(《正体类要》)、四逆汤(《伤寒论》)加减。
〔中成药〕
(1)芪苈强心胶囊(医保目录)(由黄芪、人参、黑顺片、丹参、葶苈子、泽泻、玉竹、桂枝、红花、香加皮、陈皮组成)。功能主治: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用于冠心病、高血压所致轻、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证属阳气虚乏,络瘀水停证,症见心慌气短,动则加剧,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倦怠乏力,小便短少,口唇青紫,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2)参附强心丸(药典)[由人参、附子(制)、桑白皮、猪苓、葶苈子、大黄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助阳,强心利水。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而引起的心悸、气短、胸闷喘促、面肢浮肿等症,属于心肾阳衰者。用法用量:口服。大蜜丸一次2丸,水蜜丸一次5.4g,一日2~3次。
(3)心宝丸(医保目录)(由洋金花、人参、鹿茸、肉桂、附子、三七、冰片、麝香、蟾酥组成)。功能主治:温补心肾,益气助阳,活血通脉。用于治疗心肾阳虚,心脉瘀阻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窦房结功能不全引起的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以及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绞痛及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用法用量:口服,慢性心功能不全按心功能1、2、3级一次分别服用2、4、6粒,一日3次,2个月为一疗程;在心功能正常后改为日维持量1~2粒。病窦综合征病情严重者一次5~10粒,一日3次,3~6个月为一疗程。其他心律失常(期外收缩)及房颤,心肌缺血或心绞痛一次2~4粒,一日3次,1~2个月为一疗程。
〔附〕
急性加重可用:参附注射液。
参附注射液(医保目录)(详见第一章第一节附 流行性感冒)。
3.气阴两虚血瘀证
〔证候〕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次症:怕冷和/或喜温,胃脘、腹、腰、肢体冷感,冷汗,面色、口唇紫黯;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细、沉、迟、无力。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
〔方药〕
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减。
〔中成药〕
(1)生脉胶囊(医保目录)(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2)生脉饮口服液(医保目录)(详见第一章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3)补益强心片(药监局)(由人参、黄芪、香加皮、丹参、麦冬、葶苈子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活血利水。用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Ⅱ~Ⅲ级),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兼血瘀水停证者。症见心悸、气短、乏力、胸闷、胸痛、面色苍白、汗出、口干、浮肿、口唇青紫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片,一日3次,2周为一个疗程。
〔附〕
急性加重可用:生脉注射液、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
生脉注射液(医保目录)(详见第一章第一节附 流行性感冒)。
4.兼证——水饮证
〔证候〕
主症:面浮肢肿,小便不利;舌脉:舌苔润滑,或有滑脉。
〔治法〕
通阳利水。
〔方药〕
五苓散(《伤寒论》)或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或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中成药〕
五苓胶囊(医保目录)(由苍术、姜厚朴、茯苓、生半夏、广藿香油、陈皮、白芷、大腹皮、甘草浸膏、紫苏叶油组成)。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袋,一日2次。
〔附〕
急性加重:暂无推荐。
5.兼证——痰浊证
〔证候〕
主症:咳嗽,咯痰,胸满,腹胀;舌脉:舌苔腻,或有滑脉。
〔治法〕
化痰利湿。
〔方药〕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或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或小陷胸汤(《伤寒论》)或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中成药〕
(1)橘红丸(医保目录)[由化橘红、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炒紫苏子、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膏组成]。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黏稠,胸闷口干。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7.2g,小蜜丸一次12g,大蜜丸一次2丸(每丸重6g)或4丸(每丸重3g),一日2次。
(2)复方鲜竹沥液(医保目录)(详见第一章第四节支气管扩张)。
(3)祛痰灵口服液(医保目录)(由鲜竹沥、鱼腥草组成)。功能主治: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喘促;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0ml,一日3次;2岁以下一次15ml,一日2次;2~6岁一次30ml,一日2次;6岁以上一次30ml,一日2~3次;或遵医嘱。
〔附〕
急性加重可用:痰热清注射液。
痰热清注射液(医保目录)(详见本节“阳气亏虚血瘀证”)。
四、单验方
1.葶苈子,1日用量6~10g,入煎剂;若用粉剂,1次1~2g,水冲服,1日3次。(《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福寿草,粉碎过筛,1次用量25mg,水冲服,1日1~3次。(《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3.朱锡祺验方——通脉饮 桂枝6~12g,赤芍9g,桃仁12g,川芎6g,益母草3g,红花6~9g,丹参15g,麦冬15g,黄芪15~3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主治虚实夹杂,气血瘀滞之慢性心衰,症见胸闷气急,心悸咳嗽,颧红唇绀,舌质黯或有瘀斑,脉细弦涩。
4.高濯风验方——强心汤 红参9g,黄芪50g,山萸肉15g,葶苈子9g,丹参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服。功效益气扶阳,化瘀通饮。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