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肺脏的组织形态学
肺组织分为实质与间质两部分。实质部分即肺内各级支气管和肺泡,间质部分为肺内的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2.1 肺实质:导气部和呼吸部
2.1.1 导气部:
为气体出入的部分。主支气管由肺门进入肺后,反复多次分支。由叶、段支气管分支之后,统称小支气管。小支气管分支至管径1mm以下时,则称为细支气管。细支气管再分支,管径达0.5mm以下时,称终末细支气管。即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部分为肺的导气部。
肺内各级支气管随着管道分支,管径越来越细,管壁越来越薄,管壁的组织结构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1)肺内支气管和小支气管(图2)
1)黏膜层:
分为上皮与固有层。
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间夹杂杯状细胞。
固有层:位于上皮下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包括少量胶原和较多弹力纤维。其外为平滑肌构成的黏膜肌层。
2)黏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其内含有少量腺体,为分泌黏液和浆液的混合腺体。
3)外膜:
结缔组织、透明软骨片。还有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图2 肺内小支气管结构(煤工尘肺):黏液腺体增生(箭头所指)
(2)细支气管(图3)
1)黏膜层
上皮:假复层或单层纤毛柱状上皮,其间夹杂少量杯状细胞。
固有层:薄,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相对增多,但尚未环绕成层。
2)黏膜下层:
薄,有少量腺体或无腺体。
3)外膜:
透明软骨片变小、减少或消失。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3)终末细支气管(图3)
1)黏膜层:
上皮:单层纤毛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
固有层:薄,平滑肌相对增多,环绕成层。
2)黏膜下层:
薄,腺体消失。
3)外膜:
无透明软骨片。含少量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图3 细支气管与终末细支气管(煤工尘肺):煤尘沉积在细支气管与终末细支气管
1-细支气管:黏膜固有层平滑肌未形成层状环绕;2-终末细支气管:固有层平滑肌层状环绕。
2.2.2 呼吸部:
由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组成。
(1)呼吸性细支气管:
是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每个终末细支气管可分出两个或以上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图4)。
1)上皮:
与终末细支气管相连接处为单层柱状纤毛上皮,向后逐渐移行为单层柱状、单层立方状上皮。在接近肺泡部分则逐渐转变为单层扁平上皮。
2)固有膜:
很薄,含少量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因为管道与肺泡相连,具有呼吸功能,故称呼吸性细支气管。
(2)肺泡管:
为呼吸性细支气管连续3级分支后移行于肺泡管。其管壁有密集的肺泡开口。此处上皮为立方或扁平状,下方仅为薄层结缔组织和少量平滑肌,肌纤维环绕于肺泡的开口处,在纵断面的肺泡管,可见少量的平滑肌束(图5)。
图4 呼吸性细支气管结构(煤工尘肺):煤尘沉积在呼吸性细支气管
(3)肺泡囊:
是肺泡管的分支,为几个肺泡的共同的通道,结构与肺泡管相似,但在肺泡开口处无平滑肌(图5)。
(4)肺泡:
呈多面形囊泡状,成人肺泡囊直径200~250μm。肺脏有肺泡3亿~4亿个。总面积可达100m2。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图5)。
肺泡壁很薄,表面衬覆上皮,上皮下肺泡间隔内有结缔组织和血管。
1)肺泡上皮:
由两种细胞组成,即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
Ⅰ型肺泡细胞:肺泡表面大部分由Ⅰ型肺泡细胞覆盖,呈扁平状,表面光滑,核呈扁椭圆形,含核部分略厚,约0.2μm。构成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的广大面积。
图5 肺泡管(1)、肺泡囊(2)、肺泡(3)、肺泡隔(4)结构
Ⅱ型肺泡细胞:体积较大,呈立方形,镶嵌于Ⅰ型肺泡细胞之间。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故又称分泌细胞。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的功能。同时,具有增生分化功能。当Ⅰ型肺泡细胞受到损伤时,Ⅱ型肺泡细胞能增生与分泌,并形成Ⅰ型肺泡细胞。起到一定的组织修复作用(图5)。
2)肺泡间隔:
为相邻两个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含有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以及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肺泡间隔上有肺泡孔,使相邻肺泡相通。孔径10~15μm(图5)。
3)肺泡巨噬细胞:
位于肺泡间隔与肺泡腔内。体积较大,10~15μm,形态不一,能够伸出伪足。吞噬能力很强,胞浆内常见吞噬的物质(细菌、异物、细胞及碎片、粉尘等),具有重要的清除作用。吞噬微粒和异物的巨噬细胞,体积增大,活动性减弱,只能从气道排出(黏液-纤毛系统),不能再回到肺泡间隔。肺泡间隔内的这些巨噬细胞经淋巴管入淋巴结,或沉积于肺间质内(图5)。
2.2 肺间质: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组织
2.2.1 肺的血管:
肺是双重循环供血。肺动脉、肺静脉供血系统;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供血系统。
(1)肺动脉:
是肺的功能血管。肺循环特点:右心室血液博出到肺动脉,肺动脉血分布于肺内毛细血管网,气体在此交换。气体交换后的毛细血管网血液回流到肺静脉,肺静脉血回流至左心房。
(2)支气管动脉:
肺的营养血管。走行于各支气管的外膜中,沿途发出毛细血管,以营养各级支气管以及肺淋巴结、肺浆膜、肺血管壁和肺的结缔组织。支气管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一部分还与肺动脉形成的毛细血管汇合,共同供血至肺泡壁。肺小叶内血液来源丰富,微循环间可有不同类型的吻合支相连接。
2.2.2 肺的淋巴管:
分为两组
(1)浅组淋巴管:
分布于胸膜脏层的结缔组织内,形成丰富淋巴管网,汇合成几支较大的淋巴管入肺门淋巴结。
(2)深层淋巴管:
分布于支气管树的管壁内,以及肺血管周围和小叶间隔的结缔组织中。此外,在胸膜、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小叶间隔等处紧邻的肺泡壁上也有丰富的淋巴管,称为肺泡旁淋巴管。深部淋巴的回流,在肺门处汇合成几支淋巴管,也入肺门淋巴结。
汇入肺门淋巴结的淋巴液,经支气管-气管、气管旁淋巴结入右淋巴管;仅左肺上叶或其中的小部分淋巴液流入胸导管。右淋巴管与胸导管间有吻合支存在,在淋巴流压力增高时相通。
(3)淋巴管的结构
1)毛细淋巴管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管壁很薄,管腔内无细胞成分。在通常切片中如不扩张,不易辨认。毛细淋巴管的基底膜或间断或缺如,内皮细胞联合处保有间隙,大分子物质易于进入。
2)集合淋巴管管壁基底膜仍有间断,内皮细胞规则,之间无细胞间隙。管壁有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细胞。管壁内腔面有瓣膜,表面被覆连续的内皮细胞。瓣膜的作用使淋巴液只能单向流动。
2.2.3 肺的神经:
来自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分支组成的肺丛。肺丛发出分支随支气管的分支至肺组织。
(1)迷走神经:
属胆碱能纤维,神经纤维末梢分布至支气管树的平滑肌、腺体和血管。兴奋时,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而血管扩张,并刺激腺体分泌。
(2)交感神经:
属肾上腺能纤维,神经纤维末梢也分布至支气管树的平滑肌、腺体和血管。兴奋时,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而血管收缩,抑制腺体分泌。
(3)感觉神经纤维:
肺泡上皮附近、支气管黏膜、肺内结缔组织及脏层胸膜均有分布,走行于迷走神经内,以感受肺的牵张等刺激。
(孙影 魏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