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胃肠临床生理学

第1节 胃与小肠运动

胃肠道是一条由口腔到肛门的中空肌性管道,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直肠及肛门组成。通过食管及胃肠平滑肌的蠕动,把食物自上向下输送,并在胃肠腔中将食物混合、碾磨,最终与消化液一起将食物转化为可被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吸收后剩余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于体外,因此它是一个吐故纳新的中空管道,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场所。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提供体内组织、器官代谢的能量需要,借以维持各器官的正常活动和生命活动。

食物在胃肠道内分解为小分子并为人体所吸收的过程称为消化,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消化后的各种营养物质、水、盐和维生素通过黏膜细胞进入血流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消化系统能分泌各种消化液,如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等进入管腔,以进行化学消化;同时,又通过管壁的肌肉组织收缩或舒张以推动和研磨腔内的食物,进行机械消化。

口腔内对食物进行粗加工,包括化学的和机械的加工过程,还能反射地引起胃、胰、肝、胆囊等器官的始动活动以及物质代谢活动的增加。胃内消化是对食物的第二道加工,也包括机械运动和化学作用两种。小肠内消化是对食物的第三道加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粪便,食物残渣在大肠停留的时间可达48小时。近年认为大肠也是内分泌器官,可分泌激素,参与胃肠功能的调节。

一、胃的运动类型

(一)消化间期胃的运动类型

在进餐后1.5~2小时,被消化食物已通过远端小肠,胃即停止运动,随之出现静息和运动循环往复的空腹运动类型,称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

1.MMC的运动特征

(1)时相性:

分为Ⅰ相、Ⅱ相、Ⅲ相、Ⅳ相4个时相。Ⅰ相为静止期,胃没有收缩,持续45分钟;Ⅱ相为不规则收缩期,由少数间断的蠕动收缩波组成,持续时间40分钟;Ⅲ相为强力收缩期,时程为10分钟;Ⅳ相为过渡期,约5分钟。

(2)移动性:

胃MMC的第三相蠕动收缩波发生后,可以从胃扩至胃窦、十二指肠及空肠,MMCⅢ相以5~10cm/min的速度向远端扩布,约1.5小时后可达远端回肠。

2.MMC的生理作用

(1)起胃肠道“清道夫”作用:在下次进餐前清扫胃肠黏膜、脱落上皮细胞,并把未被消化的固体食物迅速排空。

(2)促进胃、肠、胆囊及Oddi括约肌运动的协调性。

(3)MMCⅢ相蠕动波出现与胰、胆汁分泌高峰同步,为迎接新的进餐做准备。

(4)保持胃和小肠不淤滞,因而可防止胃肠道细菌过度生长。

(5)发出“饥饿”信号:胃动素是启动MMC的重要激素,同时有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参与。

3.MMC与胆囊、Oddi括约肌的协调运动

当胃MMCⅠ相时,胆囊也呈Ⅰ相状态,胆囊松弛,而Oddi括约肌则出现强烈收缩,此时无胆汁流入十二指肠。胃MMCⅢ相时则引起胆囊Ⅲ相收缩,Oddi括约肌呈Ⅰ相松弛,此时大量胆汁流入十二指肠,每分钟达3ml之多。

4.MMC与胃肠动力疾病的关系

胃轻瘫、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不明原因恶心、腹胀、腹痛、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均可引起MMC周期延长、MMC时相紊乱及MMCⅢ相的缺失,应及时用促动力药治疗,以缓解或消除胃肠动力紊乱的症状。

(二)餐后期胃的运动类型

此时MMC消失,代之以近端胃和胃远端独立的协调运动。

1.餐后近端的运动模式

近端胃舒张以容纳来自食管的食物,称为容受性舒张。由于食物吞入胃近端,胃产生进一步较长时间的舒张,这一过程称为顺应性舒张。上述两种舒张一方面是发挥储存食物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利用其张力性收缩把食物从胃体输送至胃窦部。

2.餐后远端胃的运动模式

进餐开始,胃窦部即开始持续和有规律的蠕动性收缩,小肠产生不规则运动,与MMCⅡ相的运动形式类似,称为餐后运动或消化,它与MMC不同之处是没有位相活动和向远端传播的特点。

人进餐后,食物从胃进入十二指肠,开始了小肠内消化。从外界摄入的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主要靠小肠运动来完成,把复杂的食物成分变为简单的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经过上皮细胞吸收入血液和淋巴,为人体所利用。小肠非常有规律地昼夜运动,一旦小肠运动减弱或停止,就会出现小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如慢性假性肠梗阻等。肠道运动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①将食物与消化酶混合;②促使小肠内容物运转,以最大限度与黏膜吸收细胞接触,扩大吸收面积;③把肠内经过消化的食物(食糜)向远端推进。

二、小肠的运动类型

(一)消化期小肠的运动类型

在食物的消化期,肠腔内的营养物质通过小肠的分节的稳定收缩与小肠分泌液混合。分节运动是小肠的主要运动类型,分节运动由环形肌收缩产生,其结果把腔内容物分成许多节。在下一瞬间这些节被其他环形肌分开,又产生新的节,这样周而复始的运动混合了肠的内容物。消化期营养物质的推进是由小肠单个移行性收缩群完成的。在人的空肠,这种单个移行性收缩群约每隔2分钟重复出现,其传播速度2cm/s,扩布距离为40~60cm,起着从小肠近端至远端推进营养物质的作用。

(二)消化间期小肠的运动类型

是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在整个小肠都可以发生,并由4个时相组成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地进行,直至进餐后,MMC才被破坏而停止。小肠MMC发源于胃和十二指肠,并沿着空肠慢慢往下移行到回肠,接着下一个MMC周期又从胃开始。在MMC频率为每分钟10~12次有规律的收缩,可持续数分钟,其离口移动速度为每分钟7~10cm。人小肠MMC周期过程变化很大,平均为55~180分钟。MMC的生理功能为起到“清道夫作用”,清扫肠黏液及脱落上皮细胞,排空未被消化的食物,防止肠淤滞和细菌过度生长,促进胆汁和胰液的分泌,为下一次进餐作准备。

现已证明,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为一种带核的星状细胞,存在于胃肠纵肌与环肌之间,是小肠慢波电位的启动者。这些细胞具有周围环绕原生质的单核,含有大量具有高代谢能力的线粒体。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小窝及内质网,可能与膜离子运输作用有关。ICC与纵、环二层平滑肌细胞形成紧密的接点,有着广泛的神经支配。ICC可能由肠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介导其效应。

三、MMC的调节

MMC周期的启动包括神经和激素机制。目前认为,MMC受控于肠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如同电脑系统的终端,整合环路如同微处理机,位于接近效应器——平滑肌处,并对胃平滑肌收缩活动进行调控。这种局部的控制系统可以启动MMC周期,自动处理来自肠腔黏膜感受系统来的信息,使其活动程序化。胃动素是启动MMCⅣ相的重要激素。实验显示,血浆胃动素波动与胃MMC同时发生,胃动素释放的峰值与MMCⅢ相出现相一致。最近研究表明,在胃动素启动MMCⅢ相的调节机制中有5-HT、ACh参与。胃轻瘫,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不明原因恶心、腹胀、腹痛,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动力疾病均可引起MMC周期延长、MMC时相的紊乱以及MMCⅢ相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