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急性腹痛处理流程
急性腹痛往往是一个急症,一定要抓准时机,及早做出诊断,争取时间以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或抢救。
一、及早明确腹痛的病因
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了解腹痛起病情况,确定腹痛部位、腹痛的性质与程度,了解急性腹痛的伴随症状,按时用实验室与器械检查协助诊断(参考本书第5章)。当腹痛原因不明时,尽可能不用镇痛剂,因用镇痛剂后使腹痛减轻常影响病情观察和诊断,甚至导致误诊或漏诊。
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如为感染所致,应用抗生素;胃肠穿孔时,及早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时,用胰酶抑制剂,如奥曲肽(善得定)或生长抑素;胆道感染及胆绞痛时,应用抗感染、利胆、解痉联合用药;动脉瘤破裂或内脏破裂时,应急症手术;肠梗阻时,应禁食、胃肠减压并及时手术。总之,应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解除平滑肌痉挛可应用解痉剂治疗(参见本章第1节)。
三、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水、电解质的丢失是肠梗阻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之一。因此,应首先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使机体恢复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以争取时机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接受手术治疗。肠梗阻造成的失水多为混合性,以细胞外液为主,基本上属等渗性缺水。治疗上应迅速纠正细胞外液的不足,同时输入胶体液以扩容,可获得较稳定的血容量,维持血压。输入晶体液后,约1/4保留在血管内,其余3/4液体通过微循环渗到组织液中,使组织液迅速得到补充。由此,细胞代谢才可得以正常进行,组织中的酸性代谢产物才能顺利运送,体内的酸碱失衡方可得以纠正。输液原则应“先盐后糖”“先晶体后胶体”。首先用生理盐水纠正细胞外液的丢失,补充血容量,必要时给予适量的碱剂纠正酸中毒。当尿量> 40ml/h,应适量补钾。最常用的胶体为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 000ml/d,可达到迅速扩容、疏通微循环、恢复与补充动力学平衡的目的。
消化道炎症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出血性肠炎、感染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自身免疫性肠炎、胶原性结肠炎、假膜性肠炎、嗜酸性肠炎、阿米巴肠炎、肠结核、肠伤寒等均有共同的腹痛症状,也共同有程度不等的水、电解质丢失,引起脱水、低钠血症、低氯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也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发生。
治疗应及时补充液体,输液原则是先快后慢、先盐后糖、纠酸给碱和见尿补钾。根据脱水的轻、中、重,所用液体量为50~100ml/kg,计算出每日丢失的总量,在6~8小时内补完。见尿后可补充钾盐,补钾可用10%氯化钾,0.15~0.2g/(kg·d),总量可分2次滴注,并适当放慢输液速度。纠正脱水、酸中毒后,可适当补充钙与镁,用10%葡萄糖酸钙10ml,可重复使用。25%硫酸镁5~10ml,1次即可。
严重呕吐,如见于幽门梗阻、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穿孔、肠梗阻、炎症性肠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肝硬化、肝破裂、急性腹膜炎等。胃液为酸性,当丢失大量胃液时,引起低钾、低钠、低氯和代谢性碱中毒,故治疗原则是纠正缺盐性脱水、低血氯性碱中毒和低钾血症。
急性感染性分泌性腹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内瘘或外瘘时大量肠液丢失,引起钠降低、低氯、低钾和代谢性酸中毒。故治疗原则除抗菌和一般治疗外,关键在于早期充分补充液体与电解质。必要时用碱性药物治疗,纠正酸中毒。
急性胰腺炎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由于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细胞因子等的参与,可导致机体严重的生理紊乱,机体多有轻重不等的脱水,重症急性胰腺炎常有明显脱水。电解质失衡有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磷血症和低氯血症。应根据上述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急性胰腺炎多有代谢性碱中毒,出血坏死者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也可出现复合型代谢性酸碱失衡。代谢性碱中毒因其发生与电解质紊乱有关,且多为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只要纠正电解质紊乱,即可纠正碱中毒;需注意的是,在补充氯化钠的同时,要适当补充氯化钾和镁盐、磷酸盐;对于代谢性酸中毒,因其与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分解代谢旺盛有关,因此需要迅速增加补液量,以改善血液循环,并尽早纠正原发病和诱因,对酸中毒十分严重的患者,可适当给予碱性药物治疗。
四、急性腹痛处理流程(图10-1~图10-3)
图10-1 根据腹痛部位的处理流程
图10-2 根据腹痛性质与程度的处理流程
图10-3 根据伴随症状的处理流程
(池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