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移植肾病理诊断分类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几乎均会触发受体针对供体的免疫学反应,通常我们称为排斥反应,这是肾移植病理与自体病理的主要区别。除此以外移植肾还会存在供者植入因素、缺血再灌注损伤、原发疾病复发、新生疾病、感染以及药物中毒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移植肾脏病理表现多种多样,较自体肾脏病理更为复杂。目前国内外多采用Banff标准对移植肾脏病理损伤进行评估与分型。
肾移植病理Banff分类方案自1991年以来,每两年进行一次修订,至今已先后进行了十余次修订。首先,Banff标准于1993 年提出并建立间质炎(i)、小管炎(t)、动脉内膜炎(v)、小球炎(g)、慢性肾小球病变(cg)、小动脉透明变性(ah)、间质纤维化(ci)、肾小管萎缩(ct)和血管内膜纤维样增厚(cv)的定义与积分(根据病变累及范围)体系。随后逐渐增加系膜基质增宽(mm)、管周毛细血管炎(ptc)、总体炎症(ti)、C4d 染色(C4d)、替代的小动脉透明变性(aah)与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区域的炎症(iIFTA)参数(表5-5)。最新更改版本的Banff损伤分级系统如表5-6所示。接下来,Banff工作组全面整合各种病理参数并结合临床信息,对形态学改变的病因提供初步的病因分析。为此,在损伤分级系统的基础上,Banff制定了移植肾的病理损伤分类,并不断更新,以更准确地揭示与明确病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最终以提高患者与移植肾长期存活率为目的。回顾1991年至2017年的分类方案可发现内容在不断修订:1997年的分类方案,引入管周毛细血管炎的定义并提出了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2005年废弃慢性移植肾肾病这一诊断术语,而且根据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进行分类;2007年加入C4d免疫染色、零点与程序性移植肾活检Banff标准;2013年建立C4d阴性ABMR的概念,并且重新规范了Banff移植肾病理类型的分型;2015年引入iIFTA评分与分子病理检测,同时强调电镜检查在移植肾活检中的作用;2017年确立慢性活动性TCMR与DSA阴性ABMR病理诊断的标准。表5-7与表5-8分别是2015年和2017年Banff分类方案的主要内容。
表5-5 Banff评分年代表
表5-6 Banff移植肾病变量化评分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5-7 Banff 2015移植肾病理分类更新
续表
续表
续表
ABMR: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cg:Banff移植肾肾小球病评分;DSA:供者特异性抗体;g:Banff肾小球炎评分;HLA:人类白细胞抗原;i:Banff间质炎症评分;ptc:Banff管周毛细血管炎评分;t:Banff肾小管炎评分;TCMR: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v:Banff动脉内膜炎评分。
注:
1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动脉病变提示ABMR、TCMR或ABMR/TCMR混合性排斥反应;“v”病变评分仅适用于具有2层及以上平滑肌层、中膜连续的动脉分支。
2除活动性微血管炎外,慢性活动性ABMR的病变涵盖了从仅电镜能观察到的早期TG(cg1a)到进展期TG的活动性病变及其他慢性病变。缺乏目前/近期抗体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证据时(标准2),应使用“慢性ABMR”病变这一称法;在此类病例中,DSA阳性可见于活检时或活检前。
3肾皮质内单独的1支管周毛细血管基底膜≥7层或2支单独的管周毛细血管基底膜≥5层,诊断时应避开毛细血管的斜切面处。
4对于ABO血型不合的移植肾,该病变的临床意义差异显著,有时并不显示移植肾的损伤,可能提示移植肾的免疫适应;但对于具有抗HLA抗体者,该病变可能最终进展为慢性ABMR,但仍需要更多的数据。
表5-8 Banff 2017肾移植ABMR及TCMR的分类更新
续表
续表
更新修订内容以粗体标示。
注解:
1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动脉病变提示ABMR、TCMR或ABMR/TCMR混合性排斥反应。“v”病变及慢性移植物血管病仅适用于2层及以上平滑肌层、中膜连续的动脉分支计分。
2除活动性微血管炎外,慢性活动性ABMR的病变涵盖了从仅电镜能观察到的早期TG(cg1a)到进展期TG的活动性病变及其他慢性病变。对活检组织提示TG和/或管周毛细血管基膜多层化,缺乏目前/近期抗体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证据(标准2),但之前有活动性或慢性活动性ABMR或DSA的证据,应使用“慢性ABMR”这一称法。
3肾皮质内单独的1支管周毛细血管基膜≥7层或2支单独的管周毛细血管基膜≥5层,诊断时应避开毛细血管的斜切面处;
4对于ABO血型不合的移植肾,该病变的临床意义差异显著,有时并不显示移植肾的损伤,可能提示移植肾的免疫适应;但对于具有抗HLA抗体者,该病变可能最终进展为慢性ABMR,但仍需要更多的数据。
5严重萎缩的肾小管定义为满足以下3项特征中的任意1项:管径小于未受损伤或损伤轻微的肾小管管径的25%;未分化样、立方或扁平的上皮细胞;肾小管基膜明显皱缩和/或增厚。
需要强调的是,移植肾病理改变的病因常常不是单一的,同一病理改变其潜在的病因与病理机制不尽相同。如移植肾血管内皮的损伤可继发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或CNI中毒或原发病复发或者病毒感染,这时需要更多的相关信息来协助病因的明确,这其中不仅包括免疫染色技术、临床信息,最近一系列研究亦提示生物标记物的重要性。最新的Banff 2017报告中亦列表阐述分子诊断的适用场景(表5-9)。
表5-9 移植肾活检诊断中使用分子诊断的推荐说明
续表
ABMR: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ABO:血型抗原;cg:Banff移植肾肾小球病评分;DSA:供者特异性抗体;DSAST:供者特异性抗体特异性转录产物;g:Banff肾小球炎评分;HLA:人类白细胞抗原;ptc:Banff管周毛细血管炎评分;TCMR: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