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筑堤开渠
在梨园乡组织书记,兼副乡长陈国栋的主持下,芦滩村支部书记朱秀清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全村群众一致投票选举田林山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田林山被请到会议主席台上,发表就职演说:“我离开学校以后,本想安心务农,另谋出路,却受到乡亲们如此抬举,使我深受感动,愿意到村委工作,给全村群众做出一些成绩。带领乡亲们兴修水利,科学种田,发展副业,经商办厂,让村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田林山的讲话,引得会场掌声雷动。芦滩村的富民计划就要实施了。朱秀清和田林山主持召开会体村组干部会议,村组干部陆续来到村委大院,张振安作为驻村工作干部,也来参加会议。自从他的事情被电台曝光后,退出村政舞台,但是他幕后有人,又在梨园乡人民政府挂职,在芦滩村驻队工作,每逢村里开会,总是不请自到,借机显示自己还在村委担任一官半职,满足那种虚荣心理。
主席台前,朱秀清宣布会议正式开始,他说:“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集资办厂,大搞经济开发。前天我在县里参加三级干部会,上面号召全县乡村发展工商副业,说是上大项创大业,谁英雄谁好汉,致富路上比比看。我们应该趁这股东风,因地制宜,投资创业,建立以加工农副产品为主的工厂,今天我们专门讨论一下,形成决议,准备立项上马大干一场。你们参谋一下搞什么企业好?”
张振安马上接腔:“我看哪,咱村办个啤酒厂最好不过了,现在老少都爱喝啤酒,我家门口有几个小青年,喝起酒来,嘴对着瓶口,一口气能喝一瓶,每逢家里待客,一桌要上几件啤酒,还不够喝。听说有一家卖啤酒瓶,成车往外拉,批发商每天都开车往商店里送。咱村可以种大麦,专门供应生产啤酒。”
朱秀清说:“现在办啤酒厂,只怕没有经济实力。”
田林山说:“根据本村的地理情况,我看咱们最适合办砖瓦厂,咱这里临着两条河,每年的河水给我们沉积了很多淤泥和沙土,特别是西水坡一带,取土用水都便利,这为我们建设砖瓦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前,各乡各村建房都需要砖瓦,投资少,销量大,收益快。另外,根据我们本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可以创办食品、棉花、木工等农副产品加工厂。这些加工业可以取用本乡一带的农业原料,又便于收购和销售,发展前景很大。”
村组干部纷纷赞成:“还是办这样的工厂比较合适。”
“既然大家都支持办砖瓦厂,我完全同意,明天我就给乡里打报告。”
梨园乡党高官,乡长批复了芦滩村创办企业的报告,拨放扶持农村企业专项贷款。田林山从外地请来技术员,调动民工建设砖瓦窑。
芦滩村因为一九七五年八月唐河发水受淹,土地高低不平,这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唐河支流落枪河也给芦滩村带来了自然灾害。
这条小河流经的地方都是一马平川的沃野,芦滩村地处下游洼区,一到伏秋汛期,河水上涨,淹没河岸,造成涝灾。由于张振安拒绝采纳村民治水保田的建议,涝灾逐年严重,沿河农田大量减产,导致许多村民经济紧张。
田林山决心兴修水利,平整土地。他来到朱秀清的家里,向他提出兴利除害的规划。朱秀清知道他性情耿直,心胸开阔,担任村委主任以来,经常为民着想,带领村民大搞科学种田和家庭副业,尽心尽职地办实事,因此他对田林山一直另眼相看,见他进门,立即热情地让进屋里。
田林山说:“咱这里地势较洼,每年低洼区的庄稼起初长势喜人,一到伏秋汛期,总是遭受洪水灾害,而在枯水旱期,地势较高的农田又会发生旱灾,庄稼减产严重,群众付出的汗水往往白流。我心里不安,觉得有责任为群众提出一条防汛抗旱的建议,便想起筑堤护田开渠抗旱的办法,保护低洼区的千亩庄稼。”
朱秀清听到这里,神情庄重起来,他说:“这样滩区的几千亩土地就能圆满收获了,这可是造福全村乡亲的重大措施,请你把具体办法讲解一下。”
“具体办法是在沿河一带修建两条护田堤,挡住洪水,打好护田堤以后,再建配套工程,开拓一条渠道,建一个提灌站,把水引进田间。当田里出现旱情时,可以引水浇灌,这样兴利除害,一举两得,还能使落枪河水顺利汇入唐河,永绝涝灾,确保庄稼丰收,稳定地发展农业经济。”
“你这个建议是一劳永逸的百年大计,对全村群众十分有利,我一定全力支持。”
“旱涝灾害每年都会发生,我们应当提前实施打堤开渠的计划,现在正值春暖农闲季节,发动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治理旱涝自然灾害,确保今年农田丰收。”
朱秀清说:“沿河筑堤比较容易,这条渠开到哪里,,应该进行实地观察,合理选择一条渠线,渠道所过之处,底面必须平行贯穿,以利流水畅通,渠道所经之处,取高垫低,配建支渠垄沟,这样渠水就能畅通无阻,浇灌全村的农田。”
“我明天就去实地勘察,绘成一张图表,以便我们开会研讨。”
晌午,田野四处静悄悄的,田林山独自一人,穿行在碧绿的麦田里,寻找着筑堤开渠的合适位置,他翻过高坡,穿越洼地,遇到一片积水,挽起裤管跳进水里,一步一滑地观察着渠线铺展的方向,直到村边地头,一幅清晰的渠线图呈现眼前。
田林山把自己在滩区考察出来的情况,向朱秀清讲了一遍,并拿出渠线图让他看。朱秀清仔细地看了这张筑堤开渠规划图,上面标注了堤段的分布位置,并有说明文字,一道堤防渠道如在眼前。他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激情,对田林山充满敬意,看来这个刚刚上任的村要主任真值得钦佩啊!他的建议实施以后,每年可为全村群众挽回四十万的农田经济损失。
“村里的几位干部反映说,修堤取土占地,部分村民感到心疼。村组干部,也有畏难情绪,我一时犹豫不决,现在你拿出了切实可行的堤渠图,我认为了可以采纳。”
“虽然占用了百十亩地,可庄稼丰收有了保障,利益百分之九十,远远超过了渠线占地的损失,这是一眼明朗的数据,群众也会大力支持的。”
“但是这道渠要经过第六村民组的自留地,那是张振安控制的地面,更难办的是,有段渠道还要经过张姓大族的坟地。张振安很难对付,他平常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无风就起三尺浪,搅得满村动荡民心不安,现在他会认为打堤开渠对他有害无利,必然兴风作浪倒行逆施。”
田林山说:“作为党员、村委领导在群众面前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他有什么理由反对?”
“他要是一般村民,就能轻而易举的劝导过来,可他是乡里干部,族员众多,上下都有人附和,在村里大有号召力,能够一呼百应称雄一方,主导村委的局势。”
“难道他还能一手遮天阻挡筑堤开渠的大事?在农村推行一件新生事物,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出现一波三折在所难免,干部就是要为群众谋福利,在这个关键时候,希望你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争取一举成功。”
朱秀清思前想后,感到蕀手难办。他说:“我们要考虑周全,不能让张振安借机闹事。”
“我们有上级领导的支持,有群众的拥护,岂让张振安一个人阻挡全村群众的百年大计。”
朱秀清听到这里,语气坚定地说:“这件事,毕竟是为民造福的好事,一旦成功,就能惠及子孙后代,我决心大干一场,为全村群众干出一些成绩。如果张振安从中阻拦,我请乡里领导出面协助,一定要坚持到底,干到成功。”
田林山动情地说:“我们一定能够成功!”
“打堤开渠要占用个别户一些庄稼地,怎么弥补他们的损失呢?”
“根据占用庄稼的面积,估定产量,按市场价进行补偿,秋后再进行一次土地调整,平均分配土地。”
朱秀清说:“今晚上我们先开一次村组干部会议,专门研讨这件事,你给他们详细讲解一下筑堤开渠的好处。”
晚上,村委大院会议室里,十几名村组干部参加会议。朱秀清首先说明了打堤开渠的方案,让各位心里做好思想准备。接着由田林山讲起堤渠分布位置,还着重讲解干旱和洪涝的自然灾害,以及引水灌溉的好处。村干部听后进行讨论,认为这是一个兴利除害的好办法。
张振安听到打堤开渠要经过自家的土地时,立即沉下脸来,但他一言不发,坚持听下去,心里却激起了狂澜:他认为,田林山和朱秀清的同学关系十分密切,同时都有上进心,热爱家乡公益事业,如果两人打堤开渠成功,必然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威望随着高涨,俩人还能得到乡党委,乡政府的高度重视,获得表彰和奖励。而他自己便处于下风劣势,恐怕地位因此动摇,一旦有些马高蹬低,就会落马下台,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当朱秀清让每个干部发表个人意见时,张振安傲然看了田林山一眼,说:“小田提出这个办法,果然是为民着想,为村谋利,没有出自私心杂念,颇有独到之处。但是这个建议还不够全面,有几条缺点,主要一点是,他只为自己的村庄打算,没有从全乡群众大局出发,眼光未免有些狭小了。如果在咱乡沿河筑起一道十里长堤,就能保住一个乡的河滩庄稼地,这样挽回的经济损失更多了。到那时,小田就是全乡值得学习的治水标兵。”
村组干部听到张振安的发言,明白他话中有话,蓄意阻碍筑堤开渠,于是都心照不宣地缄口不语。
田林山说:“全乡只有我们这里地势洼,涝灾多,上游村庄根本用不上护田堤。”
张振安强词夺理地说:“我听说这里每隔十年要发一次特大洪水,一九七五年伏秋大汛期间,连唐河都决堤漫滩,何况,这条支流落枪河,到时候,唐河的水还流不完,哪能容纳支流的河水。落枪河上游必定受洪遭灾,给他们打一道堤,显出党员干部对群众的关怀,也会显得你有先见之明。”
朱秀清说:“我们这里距唐河较近,地势最洼,做群众思想工作比较容易,可以先在这里作示范点,让上游的群众看到治水成效,就会逐步推广经验。”
张振安说:“你们筑堤开渠我也没有意见,但是这项工程要占用村民大量良田,首先要赔偿他们本年的庄稼损失,以后还要补偿给他们一些土地,这就牵涉到把农田重新测量一遍,再次统一进行划分,有些村民原来耕种的是块良田,规划重分以后,分到一块次等地,他们就会有意见,甚至群起闹事,局势收拾不住。前年,规划分地时,分划出现不公平,引起争吵和械斗,闹得我日夜进行劝解,至今还有一点余波,如果再扯起老秧,那就会大动干戈了,恐怕筑堤开渠不成,先把村干部卷进一场特大风波里。还有一条,即使强迫群众同意支持筑堤开渠,修成之后,效果能达到预期目的吗?万一哪个地方决口出水?冲毁部分群众的庄稼,恐怕就是劳民伤财,引得群众围到村委大院里。即使把效果往好处方面说,大旱季节,庄稼都旱,村民浇地争先恐后,张家去浇玉米,王家也要浇棉花,渠水是有限的,一时满足不了千家万户,结果又会闹出又争又抢的大事。”
田林山说:“可以派一名管理员,制定管理办法,根据以往浇田惯例,让村民按事先排名顺序轮流浇田。再说地里还有几眼机井,同时能轮流抽水,比如今天张家使用渠水,明天就使用机井,王家今天使用河水,明天就可以接下机井浇田,合理安排,日夜不停,不会发生意外冲突。”
张振安说:“我的意见暂时保留,明天可以召开群众大会,听一听群众的意见。”
朱秀清回到家里,脑海里思考着筑堤开渠的事情,他知道,这件事牵涉着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群众的素质和眼光都存在差别,虽然理解这是一件好事,但在没有收益之前,那些预计出来的效果,群众因一时看不真切而迟疑迷惑,所以这并非一说就成的简单事。张振安另怀心事别有用意,可能会在背后鼓动亲信,搬弄是非。要想统一思路,一起向前发展,需要耐心的劝导和正义的感召。
正当朱秀清忧思的时候,田林山又登门献策。他说:“这件事只要对群众有利,我们绝对不能放弃,目前,要想解决难题,先让各位组长分别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只要多数村民同意了,再争取上级的支持,张振安就会孤立无援,阻挡不住筑堤开渠的形势。”
朱秀清听了这些话,脸上的忧虑一扫而光,绽露一丝如云开日出般的笑容。以前他只把田林山当做书生看待,没有想到,在事情复杂的关键时刻,这位出身寒微的同学,竟满怀正义,一身才干,帮助解决困难,这使他的格外欣慰。
“你说的对,就用这个办法。”
经过一番动员,几个村民组长先后报来消息,他们已向那些地处渠线的村民通知到户,他们表示完全拥护村里的规划。
朱秀清深受鼓舞,赶到中共古城县梨园乡委员会,梨园乡人民政府,请示党高官和乡长。两位领导对这件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当即表示支持。
朱秀清亲自主持召开全村群众大会,村民们听到广播通知,便三五成群陆续赶到村委大院。朱秀清和田林山依次坐在会议台前,他看到村民坐满大院各处场地,估计村民已经基本到齐了,让大家静下来,宣布大会开始。朱秀清说:“乡亲们,今天召开这次大会,主要讲咱村筑堤开渠的工程规划,我们村东临唐河湾,南临落枪河,三面靠水,一面靠坡的低洼地带,汛期一到,洪水漫地,庄稼年年受灾减产。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年的生活开支主要靠秋季作物,不能眼看着即将收获的庄稼被洪水淹没,所以我们广大群众要团结起来,一起动手,筑堤防洪开渠抗旱确保庄稼全面丰收。”
群众被朱秀清这番话感染了,兴利除害的积极性顿时高涨起来。朱秀清扫了一下会场说:“我们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共同研究了一下,同时根据村委主任田林山提出的筑堤开渠方案,现在已经规划定型了,渠堤的具体路线,是从唐河湾到杨树林一带地方,工程从明天开始实施。”
芦滩村的青壮村民都出动了,落枪河边人声嘈杂,车马奔驰,一幅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劳动场面。朱秀清和田林山并肩走在工地上,处理各种事务。
十天以后,一道长堤从东到西,形成稳固的河防长城,落枪河从堤下流过。
芦滩村本是全乡著名的低洼区,在洪水爆发之际,居然在围堤的保护下,就像一方天然绿洲,一时引起乡党委,乡政府的高度重视。
古城县委闻报,特意通知广播电视台派出记者前往采访。朱秀清陪同记者来到堤上,记者先后采访了田林山以及几名护堤的村民,并用摄像机拍摄了专题片,县高官看了电视报道说:要把芦滩村的先进事迹在全县农村广泛宣传报道,树立成样板村,把芦滩村的干部树立成先进典型。
在这热闹而又荣耀的场面里,张振安默然站在一边,脸色十分难看。只听一个村民激动地说:“谁心里想着大家,人们就不会把他忘记”
张振安听了这句话,心里更不是滋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