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战胜强迫症:体悟疗法自助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一

给本书作序这件事,让我知道了写序言也是有缘分的。据振明说,他颇想找我写序,但又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怕我太忙,不忍打扰。就这样子犹犹豫豫之时,突然收到我给他发的微信。我想还是引用第一手资料更能精准再现当时的状况,振明马上回复道:“哎呀,钟老师您怎么会在这个时候给我发信息呢。我这十分钟一直在想要不要找您,要不要找您,要不要找您,最后都放弃了,决定不找您了,结果您这个时候来信息了,难道是天意吗,那就和您说一下吧。”须知我们平日的联系并不频繁,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确实相当之低。

既然与本书有缘,就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振明写的这本书是一本问答体的书,他设计了一些关心强迫症的人们可能问到的问题,并将其分门别类,然后一一做了解答。我想这些问题大约就是他在临床中经常遇见的,无论是患者、患者家属还是治疗者,都不得不关心的问题。问答体的书有如下好处:你可以一口气读完,因为我们相信作者本人有一套逻辑或者一套道理,来如此编排问题;当然你也可以随意浏览,尤其是按着自己的兴趣挑选问题,去首先阅读那些更想了解的内容。

这也是一本助人的书。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作者没有摆出一副权威的模样,手持高头讲章,满嘴专业名词,而是如邻家大哥,将与强迫症有关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其实人们很怕名词概念,我总是记得大学考试的时候,那些名词概念多、需要大量记诵的课程,常常让同学们寝食难安、如临大敌。在本书中,作者没有像一般教科书那样用严整的语词给出强迫症的定义,而是用生动风趣的口吻告诉大家——“强迫症是什么呢?它就是我们大脑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恐怖电影,我们自己又作为观众反复观看,深陷其中,感到胆战心惊。”这样的解说,想不留下印象都难。不要以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林语堂就鄙视学术上的术语,认为那种术语只是缺乏妙悟真知的掩饰。更令人欣赏的是,振明在这里用电影打比方还不仅仅是为了通俗易懂,而是与寻求强迫症救治之方一脉相连的。他在后文写道:“强迫症惯用的伎俩就是利用各种想法在我们的大脑中编成一部恐怖电影,反复播放,让人不知不觉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所以培养区分‘心理电影’和现实的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样的说明,显然能让大众更容易抓住战胜强迫症的关键。

这本问答体的书,其实也是一本行动手册。当然,一本书可以从多方面来评定。在某种意义上,本书是思想宣言,也是情感指南,但我更觉得它是一本行动手册。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很多操作性很强的针对强迫症干预的方式方法,例如他谈到强迫症好转需要的九种能力,并提醒大家针对每一种能力做评估。作者告诉人们:“强迫症的干预没有捷径可以走,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地按照自己的练习计划,每天留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有时忍不住再三强调:“任何方法发挥作用的途径都只有一条,那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这样的话在书中随处可见,几乎已经是苦口婆心了。

总的看来,本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理论与实践并重。作者认为理论是重要的,当然,他认为理论并不等同于繁复的论证与说辞,简洁明了的描述后就迅速进入干脆利落的行动阶段,这是作者更加提倡的。在书的开头部分,作者介绍了他倡导的体悟疗法,并从此角度分析了强迫症发生的原理。书中也有少量的名词概念,作者提到了想法认同、对象层级的想法、元想法、核心自我等,但引入这些术语,是为了更好地解释问题。例如作者讲解了“核心自我”,便由此来厘清强迫症:“简单来说,所有的强迫症,所有的强迫症状,它们在干什么呢?它们都是在‘自我保护’,即保护自己的核心自我免受攻击。当然这种保护是明显过度的,它让人们将脑中的危险当成了事实去应对。”本书最看重的,还是实践与理论的配合,恰如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的那句名言:“最好的理论就是最好的应用。”

第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有效结合。对于中国人而言,心理学是舶来品,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也是如此。强迫症的概念,也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从西方而来的。我们需要谦虚地承认,在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是走在我们前面的。但是心理问题又有其特殊性,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在中国的心理学实践,应该认真考虑与中国的社会文化相结合。振明在这方面是有自觉意识的。他所运用的心理学知识,当然主要是从西方过来的,但当他把这些知识运用到中国人身上的时候,又很注意将中国文化作为强援。本书介绍的体悟疗法,从“体悟”二字的字面上就能感受到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在核心练习中首先提及的正念、八段锦等,更是直接来自东方文化的瑰宝。为了能更好地准确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他不仅坚持日积月累地学习传统经典,还四处寻访国内文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向他们求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达到中西文化的会通,以更利于当下国人的心理健康。

第三,个体与家庭偕行。心理学作为诞生在西方的一门学问,正统和主流的立场一直是以个体为关注焦点的。如果在西方出版一本关于强迫症的书,更常见的就是针对患者的自助书。作者在本书中当然也再三强调了心理学的立场,也就是自我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力量,心理学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提醒大家看清自己的力量,并能善于运用这种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本书的一个亮点,是专门谈到了家庭的作用。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不厌其烦地向患者的家属和亲人提出各种建议。例如打开心结:“作为强迫症的家属,一方面我们需要撇开一部分责任,另一方面也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我们不必为他得强迫症而负责,但是需要为他的好转承担起一部分责任。”又如端正态度:“家属以什么样的态度与有强迫症的个体相处才是有用的呢?是包容、理解、支持、鼓励等,这些态度才能让他慢慢地好转。”其实,何止是强迫症,对于任何躯体或心理疾患来说,家庭的温暖都是康复的妙方。

作者在前言里说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如果将强迫症比喻成一场心灵的感冒,那么我们可以借着这次生病的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审视自己的生命,认真思考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精力到底应该投注在什么地方,投注在哪些领域,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真真正正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不枉费自己所受的苦痛折磨。经历桎梏又涅槃重生的自己,一定可以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坚定!”我想这段话放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阅读应该更有感觉。现在人类生病了,或者说地球也生病了,这当然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也是一次机会,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

振明是一个律己极严的人,有时候也真够狠。书中他有一段现身说法,颇让我触动。他说为了锻炼自己的胆量,逼着自己在后半夜置身坟地,强迫自己待下来,时间久了之后,便使这世上没有鬼的信念坚定起来,自己的胆量也随之变大。我忽然就联想到振明在书中提到的各种强迫倾向的特点,有怕脏的、有怕丢东西的,“还有人可能没有这些问题,但就是整天脑子里反复地思考一些问题,非要找到确定的答案不可”。记得看到最后一条的时候,我当时便忍不住对号入座,然后马上想到如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里的许多学者,怕也是如此吧。至于振明本人,他在干预强迫症方面颇有建树,特别能坚持,我想他在与强迫症的对阵中,怕也是不赢不休的,大致符合“整天脑子里反复地思考一些问题,非要找到确定的答案不可”这样的描述。如此看来,振明或许也是有点强迫倾向的。不过话说回来,回顾一下人类的科学技术史,又有哪些科学家的最后成功,不是因为自己有点强迫倾向呢?

钟年

2021年8月26日于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