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四十年 奋进新时代”
——纪念《清史论丛》创刊四十周年学术座谈会综述
周轩 赵法洋
《清史论丛》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是国内清史学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术刊物,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2020年9月28~29日,由清史研究室、《清史论丛》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砥砺四十年 奋进新时代——纪念《清史论丛》创刊四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以及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笑洁、所长卜宪群等出席开幕式。《清史论丛》主编李世愉和清史研究室主任林存阳主持座谈会。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故宫博物院、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五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一 院、所领导及有关部门对《清史论丛》创刊四十年的肯定与期望
在开幕式后的座谈会中,与会的专家学者就清史学科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清史学界的一些重大问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高翔院长在致辞中回忆了自己在早年学习期间与《清史论丛》结下的不解之缘,讲述了清史研究室以往一起组织集体项目、筹划研讨会与出版刊物的往事,并深切地表达了对清史研究室老一辈学者的怀念之情。他对《清史论丛》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三点期望:第一,坚持唯物史观的办刊方向。自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社会史大论战以来,中国史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征,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果,这些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的优良传统,也是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旗帜与灵魂,希望《清史论丛》和清史研究室能够继续在发挥唯物史观的导向方面作出新贡献。第二,要立足清史学科的前沿问题,打造清史研究的中国学派。唯物史观不是束缚学术创新的教条,而是开辟新领域的指南,新时代的清史研究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清史论丛》作为清史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之一,应当在未来朝着这一方向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要引领清史研究为社会、为党和国家现实服务的学术风尚。“以史经世”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有许多方面都与清代历史休戚相关,希望《清史论丛》能够立足新时代,在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现实中发现新课题、形成新理论,同时也要对以往清史学界提出的清代历史地位、清代民族政策、清史分期、中国近代化问题等重大理论课题进行再思考,促使清史研究迎来突破性发展。最后,他还特别指出,中国历史研究院要支持学术集刊的建设,一定要发挥好《清史论丛》作为集刊的优势,在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推动清史研究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从而使清史研究的百花园更加绚烂多彩。
卜宪群所长表示,《清史论丛》无疑是清史学界具有标杆性意义的刊物,在四十年来的办刊实践中累积了诸多经验,最为宝贵的有三点:一是对现实的强烈关怀;二是开放的学术心态;三是注重从世界史的视角来对清代历史进行观察和研究。他强调《清史论丛》即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今后一定要继续重视文章的稿件质量,不能闭门造车,要坚持开放办刊物的思想,立足学术前沿,要有学术担当精神,从而继续引导清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科研局刘普处长祝贺《清史论丛》走过四十年光辉岁月。《清史论丛》自创刊至今,克服种种困难,刊发大量高水平论文,为清史学科的建设、历史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科共同体的建设等作出很大贡献。他指出,学术集刊是我国出版制度下的一种特殊产物,对突破学术传播、学术评价等方面的局限而成为期刊的重要补充。中国社会科学院高质量的集刊大部分都集中在人文领域,古代史研究所则是集刊出版的领军单位,《清史论丛》更是高质量刊物的代表。科研局目前已利用创新工程资助科研局内部核心期刊来激励院内集刊的建设与发展,在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大支持的力度。希望《清史论丛》今后能继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围绕清史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突破性研究,并进一步完善审稿制度,继续保持投稿文章的高水平,团结清史学界,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学术阵地。
二 学界和出版界对《清史论丛》创刊四十年的祝贺与评价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清史论丛》迎来创刊四十周年,特地邀集国内学界的专家学者和出版社、期刊界同人,围绕着清史学科建设与发展及新时代学术刊物的使命与担当等重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包括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朱诚如,《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历史档案杂志社社长李国荣,《历史档案》主编王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清史研究所所长朱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社长梁艳玲,《文史哲》编辑部副研究员孙齐,东北师范大学《古代文明》执行主编赵轶峰,故宫博物院出版部主任陈连营等出席大会致辞祝贺。
朱诚如在致辞中对《清史论丛》度过四十年的岁月表示了真挚的祝贺。他指出,《清史论丛》四十年来面对清史学科的争议论题和敏感论题时不走偏锋,始终坚持自己办刊的宗旨,把握住正确的前进方向,以高水平的刊物质量引领了众多清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十分难能可贵。他还对清史学界老一代的学者表达了缅怀之情,认为老一代清史学者坚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研究历史问题,坚持刊物要为现实政治服务,并对稿源的筛选审核把控严格,这些优良作风都对《清史论丛》发展成为知名刊物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他期望《明清论丛》能与《清史论丛》加强学术合作,交流办刊经验,促使学者的眼界更加开阔,从而进一步提升刊物的发展前景。
朱浒也首先在致辞中对老一辈清史学人作出的贡献表示诚挚的敬意,感谢他们对后辈的关怀和强有力的支持。他以个人工作经验为基础,辅以统计数据,认为自2000年起,清史研究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然而展现清史研究成果的平台在建设环节上却相对薄弱。诸多清史学界的第一流学者对《清史论丛》的关注和支持,使得《清史论丛》在四十年间发展成为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和学术阵地,同时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肩负起了清史研究成果发表阵地的重要任务,贡献良多。他认为《清史论丛》不限制文章字数,这一点不仅对刊物本身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也促进了清史研究成果的繁荣。在致辞的最后部分,他根据当前学术刊物办刊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清史论丛》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期望《清史论丛》作为品牌刊物,能在已有的基础上尽快适应期刊发展的动态,更好地实现转型,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仲伟民对《清史论丛》取得的杰出成就表示由衷的敬意,希望《清史论丛》在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支持下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他还在会上分析了学术期刊发展的三大趋势:第一,学术期刊的专业化、专题化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第二,专业化、专题化的学术刊物与专家办刊密不可分,并特别指出《清史论丛》目前的发展态势较为合理,也符合学术刊物的发展趋势,一定要坚持下去;第三,办好学术刊物的关键环节还要做好传播,建议《清史论丛》加强与相关数据库的合作,并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扩大影响力与号召力。
李国荣在会上主要表达了三点感想:第一,对《清史论丛》四十年来的学术传承表示敬佩和祝贺;第二,指出《清史论丛》是学界公认的不可或缺的学术阵地,期望它未来能够成为更好的历史学术交流平台;第三,希望包括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内的全国各个单位的学术研究机构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交流与合作,充分挖掘明清档案的独特价值,共同推进明清史研究。王澈也在祝贺《清史论丛》创刊四十年的同时,对《清史论丛》在其个人学术成长道路上的诸多帮助表达感激之情,并期待清史研究室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能在未来进一步强化合作。
梁艳玲表示,自1979年创刊到现在,《清史论丛》的主编团队始终坚持潜心研究、严谨学风、把握学术前沿的办刊特色,汇聚了海内外优秀的研究力量,发表了一大批清史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清史论丛》是目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旗下创办时间最早的集刊,成就来之不易。自2015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开始与《清史论丛》合作,将一年一辑改为一年两辑,并在保持原有学术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提升,以打造更好的发表平台。她还特别指出,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每年举办的集刊评奖中,《清史论丛》都能进入年度优秀集刊名录,多次荣获优秀集刊奖。虽然现在学术传播方式的变化,给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了更大压力,但在出版方、合作方、评价方的精诚合作下,《清史论丛》蒸蒸日上可期。
孙齐也向《清史论丛》创刊四十周年表示祝贺。他特别指出《文史哲》和《清史论丛》都是杨向奎先生倡导创办的学术刊物,从这两份刊物,可以看出杨先生等老一代学者的高瞻远瞩,以及他们对学术刊物质量的严格要求。正是在杨先生等前辈学者的关怀、指导与清史研究室诸位老师的不懈努力下,《清史论丛》才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希望《清史论丛》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成为清史学乃至古代史学一个更重要的平台。
赵轶峰回忆了《清史论丛》在其早年学习历程中给予的重要帮助,认为四十年来《清史论丛》刊登的很多文章至今仍有价值,是“不废江河”。他在最后向杨向奎先生、王戎笙先生等老一辈学者致以崇高敬意,认为他们的学术精神支撑起《清史论丛》的发展,以后仍要代代传承。
陈连营对《清史论丛》创刊四十周年表示了祝贺,并在发言中主要谈了三点:首先回忆以前师从陈祖武先生在清史研究室做博士后研究的时光,并感谢张捷夫、李世愉等先生在那时对自己的指导与鼓励;其次,非常感谢2001年《清史论丛》刊登了他的文章,给予他莫大的鼓励,让他感到十分荣幸;最后,期待各位学者今后与故宫博物院出版社加强合作与交流。
三 前辈学者和作者对《清史论丛》的厚爱与追忆
一个刊物的发展,离不开作者群的支持和厚爱。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玉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原主编李尚英、云南师范大学教授邹建达等都纷纷发言,畅谈感想。
张玉兴认为《清史论丛》办刊至今,具五大优点:一是具有大手笔、大胸怀、大胸襟的办刊气魄;二是巨细兼容,注重资料;三是研究深入,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理论深入挖掘、考证精深上;四是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各种学术观点,给予其展示的平台;五是慧眼识珠,扶植新人,为培养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非常感谢《清史论丛》为自己的文章提供了难得的展示平台,并祝愿《清史论丛》未来越办越好。
李尚英除表示祝贺外,还谦称自己是在《清史论丛》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四十年来,《清史论丛》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锁定清史学科的重大问题;组织文章,重视史料,精心编纂,始终将稿件质量放在第一位,从而享誉海外。他还深情缅怀了杨向奎、王戎笙、何龄修、郭松义等老先生对《清史论丛》办刊的巨大贡献,号召年青一代学者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并代代传承下去。
作为《清史论丛》的忠实读者与作者,邹建达对《清史论丛》办刊四十周年献上真挚的祝贺,并在会上分享了他的治学经历以及与《清史论丛》结下的深厚情缘。他认为《清史论丛》的办刊思想、办刊精神、培养年轻人等传统应该继续保持下去。
《清史论丛》办刊至今,历经四十年的风雨,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院所领导、出版社、期刊社以及作者们的支持与厚爱外,还要归功于清史研究室的诸多老一代学人的辛勤耕耘。清史研究室的三位前辈学者赫治清、冯佑哲、林永匡也应邀出席会议,并在会议上回忆了清史研究室办刊的往事,包括曾经遭遇的种种问题与当年高翔、李世愉等对《清史论丛》恢复办刊的贡献。如今在清史研究室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坚持四十年,实属不易。希望年青一代继往开来,在做好研究、努力写出第一流文章的同时,将《清史论丛》越办越好。
《清史论丛》自创刊以来,努力展示历代学人潜心治学的成果,致力于促进清史研究的发展与繁荣。凡对清史某一问题确有认真研究,即使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助于促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都尽量予以发表。与会的专家学者在忆往昔岁月的同时放眼未来,既强化了对当今现状的认识,又讨论了《清史论丛》今后的发展道路,还在拓展新思路的同时给出了诸多具体的建议,期待着《清史论丛》在新时代能肩负起新使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