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长江经济带工业集聚水平研究
(一)测度方法和数据来源
1.测度方法
学术界关于工业集聚水平测度的指标分为三类:一是基于总量指标的测度,包括区位熵、EG指数、赫芬达尔指数、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指数、θ指数、Hoover指数等;二是基于地理距离的测度,包括K函数、M函数和SP指数等,与基于行政单元的总量指标相比,基于地理距离的总量指标更为详尽地反映出产业的空间布局状态;三是基于空间计量的测度,包括标准差椭圆(SDE)、G系数和Moran指数等。综合比较各种测度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本节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域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分别从空间集聚水平、区域产业分工状况、专业化程度和比较优势等角度研判长江经济带工业集聚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选取工业销售产值作为工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标的。
2.数据来源
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26个工业细分行业销售产值数据采自2001~2003年、2005~2011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4年数据采自各省市的统计年鉴。2012年和2013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37个工业细分行业销售产值数据采自2013年和2014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2年工业销售产值的截面数据选取26个工业细分行业作为分析对象。其中,2011年及以前的工业行业数据均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行业分类代码,相比2002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部分行业的名称和代码有所变动(见表2-1)。
表2-1 2011年版与2002年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变动一览
(二)测度结果分析
1.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空间集聚水平
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空间集聚总体水平较高,空间基尼系数超过0.4。其中,以2006年为拐点,长江经济带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呈现先平缓上升后逐步下降的变化特征,2006年以后长江经济带工业空间布局呈现逐步扩散趋势。在2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除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个行业的集聚水平逐步上升外,其他工业行业均逐步扩散(见表2-2)。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为:一是行业自身发展特征,大型工业企业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二是由于中上游地区工业体系的不断健全。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化工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提高了工业空间集聚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表2-2 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行业空间基尼系数
表2-2 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行业空间基尼系数-续表
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工业集聚的平均水平排名前10位的工业行业依次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见表2-2)。能源导向型的重化工业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行业比重不大,且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现代工业行业优势逐步凸显,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结构逐渐优化。
2.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专业化指数
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专业化指数呈现稳中有降的变化特征。以2007年为拐点,2006年以前沿线11省市专业化指数整体变化较为平稳,2006年以后下降趋势明显。其中,上海、湖北和贵州略有上升,江苏、浙江和湖南发展平缓,其余5省市基本呈现下降趋势,总体工业专业化程度逐渐趋同(见表2-3)。一方面,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集聚程度不断降低,产业部门逐步健全并日趋多样化,经济结构日趋均衡;另一方面,相对较低的工业专业化程度不利于长江经济带资源整合和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表2-3 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专业化指数
表2-3 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专业化指数-续表
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专业化指数与工业销售产值呈现反向变化关系。从工业专业化指数聚类结果可知,贵州、云南、重庆工业专业化指数较高,位居第一梯队,这些省市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工业基础薄弱,行业发展不均衡;江苏、浙江、安徽工业专业化指数相对较低,这些省工业结构相对均衡,工业体系健全;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工业专业化指数介于二者之间,工业发展较快,内部竞争激烈。2009年以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专业化指数的空间格局逐渐趋于稳定,形成了下中上游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工格局(见表2-4)。
表2-4 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专业化指数聚类分析结果
表2-4 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专业化指数聚类分析结果-续表
3.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1)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总体比较优势。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优势工业行业数量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08~2011年长江经济带26个工业行业中,有16个在全国层面具有规模集聚优势,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均衡,综合优势突出。此外,长江经济带优势工业行业数量高于沿线省市优势工业数量的总和,表明沿线11省市工业行业呈现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形成健全的产业体系和分工协作网络,夯实了长江经济带产业链纵向延伸的空间基础。
如表2-5所示,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区位熵大于1的工业行业包括非金属矿采选业等16个行业,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具有稳定的比较优势。优势行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现代制造业占比较高,说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结构较为合理,工业发展质量较高。长江经济带工业优势行业呈现不断优化趋势。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12个行业的优势相对稳定;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行业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总体上,长江经济带工业呈稳定、均衡的集聚态势,内部结构合理,但缺乏集聚优势较为突出的工业行业。
表2-5 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工业分行业区位熵
(2)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优势工业行业分布。长江经济带优势工业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如表2-6所示,上游省市优势工业行业资源导向性显著,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占比较大。中游省份优势工业行业原料导向性特征显著,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占较大比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仍占较大比重。下游省市优势工业行业则主要基于其区位优势和历史基础,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比重较大,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工业行业也具有显著的优势。
表2-6 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优势行业
长江经济带省际优势工业行业分布同构性严重。其中,7个省市在非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中具有集聚优势,6个省市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具有集聚优势。
中上游地区的优势工业行业数量较少,但工业集聚水平高于下游地区。集聚水平较高的工业行业多为资源开采、原料加工或具有垄断性质的工业行业,主要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中上游地区工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均衡,尚未形成完整、均衡的产业体系。中上游省市缺乏资本、技术等因素的支持,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主要动力来自自然资源、原料等地缘因素,造成中上游省市在原料加工、自然资源开采等技术含量低、自然条件要求高的工业行业上占据较大优势(见表2-7)。
表2-7 2001~2011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集聚水平较高的工业行业分布
4.2012~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行业空间集聚水平
(1)工业行业空间集聚水平分析。2012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行业大类的空间基尼系数最高的10个行业依次是:开采辅助活动,其他采矿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见表2-8)。其中8个行业涉及矿产资源开采,且烟草制品业以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也是原料导向型工业行业。长江经济带工业行业空间集聚呈现以矿产资源和工业原料为导向的初等工业集聚模式,这与行业的规模报酬递增特点相关。
表2-8 2012~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行业空间基尼系数及排名
表2-8 2012~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行业空间基尼系数及排名-续表
排名11~20的行业依次是:仪器仪表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汽车制造业(见表2-8)。其中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有较大比重,其次是对技术要素需求较大的仪器仪表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上工业行业以生活必需品加工制造的轻工业部门为主,其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低。居民需求的普遍性、成品相对较低的价格以及部分工业行业生产原料的不可转移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与2012年相比,2013年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略有优化,但矿产资源和原料导向型工业部门仍占据绝对比重。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行业空间基尼系数最高的10大行业依次是开采辅助活动,其他采矿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烟草制品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见表2-8)。其中,呈现加速集聚的工业行业部门按照增速高低排名依次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15个行业。其他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9个行业空间集聚程度不断下降,过度分散导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下降,无法使集群优势最大化。长江经济带工业行业的空间布局仍有待进一步优化,集群优势并不明显。
(2)工业行业专业化分析。2012~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专业化程度最高的10个工业大类依次是:开采辅助活动,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他采矿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见表2-9)。一方面,矿产资源采掘及其相关行业仍然占有绝对优势,这与原料布局的生产特点和资源集约利用度提高密不可分,说明长江经济带工业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部门横跨采矿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轻工业部门,优势分布相对均衡,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内部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
表2-9 2012~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行业专业化指数及排名
表2-9 2012~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行业专业化指数及排名-续表
此外,长江经济带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工业行业以家具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等生活必需品工业行业为主,这与行业生产、消费的普遍性,产品同质性较强的特点有着必然联系。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开采辅助活动和其他采矿业等原料导向型工业行业专业化程度也相对较低,这与行业原料运输成本和生产特点密切相关。综上,长江经济带工业专业化程度的行业布局相对合理。
与2012年相比,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专业化程度变化平稳。增长较快的行业依次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汽车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12个行业,行业门类相对分散。其中上升最为显著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汽车制造业,有利于进一步去库存和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专业化程度下降的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家具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其他制造业等9个行业。这些行业以矿产开采、加工和原料加工制造行业为主。究其原因:一方面,其他行业专业化程度上升挤占了这些行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行业本身规模的减小和竞争优势的丧失导致其专业化程度的下降。综上,长江经济带工业专业化程度呈现不断优化趋势,现代工业行业专业化程度不断上升。
(3)工业行业比较优势综合分析。2012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区位熵大于1的工业行业个数从高到低依次是四川、安徽、湖南、湖北、浙江、上海、江西、江苏、贵州、云南、重庆(见表2-10)。长江经济带区位熵大于1的工业大类达到20个,工业集中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行业呈现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工业产业链横向延伸和全面均衡发展。
表2-10 2012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行业区位熵
表2-10 2012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行业区位熵-续表1
表2-10 2012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行业区位熵-续表2
2012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37个工业行业区位熵均值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云南、湖南、四川、浙江、湖北、贵州、重庆、安徽、江西、江苏、上海(见表2-11),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上游省市排名普遍靠前,江苏、上海等省市排名较为靠后。各省市区位熵与标准差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中上游地区工业发展不均衡,少数工业行业区位熵较高,将严重制约区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表2-11 2012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区位熵大于1的频数、均值、标准差
2013年长江经济带区位熵大于1的工业行业数量的省市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重庆、上海、贵州、江西、湖南、安徽、湖北、浙江、江苏、四川和云南。长江经济带工业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数量共19个(见表2-12),较2012年略有下降,高于长江经济带沿线多数省市,表明长江经济带在全国范围内工业竞争优势明显,工业行业门类齐全,拥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表2-12 2013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行业区位熵
表2-12 2013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行业区位熵-续表
2013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37个工业行业区位熵均值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四川、湖南、云南、湖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重庆、江苏、上海(见表2-13)。位于中上游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和湖南等省占有较大优势,相比2012年有了较大的提升。长江中上游省市工业发展较快,竞争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下游省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另一方面,中上游省市仍处于工业比重不断提升的集聚发展阶段。
表2-13 2013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区位熵大于1的频数、均值、标准差
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37个工业行业区位熵标准差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江西、重庆、浙江、湖北、上海、安徽、江苏(见表2-13)。中上游省市显著高于下游省市,表明中上游省市工业比较优势行业分布存在两极分化特征,行业内部发展差别较大,而下游省市工业行业发展则相对均衡。
从区位熵的行业分布来看(如表2-10和表2-12所示),区位熵较高(大于2)的行业分布主要呈现三大特点:第一,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矿产资源开采行业比重较大,显著高于其他行业;第二,区位熵较高的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矿产资源开采行业集中于中上游省市;第三,区位熵较高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集中于下游省市。中上游省市矿产开采、原料加工等行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据较大份额,导致工业区位熵较高。
与2012年相比,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比较优势分布格局逐步优化,区位熵较高省市和行业数量不断下降,区位熵趋向均匀,方差有所下降。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日趋均衡,工业生产对资源和矿产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