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引言
亲子和同伴依恋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心理素质是其内在心理品质,能综合反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水平,因此,研究亲子和同伴依恋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对探索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十分重要。心理素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国内张大均教授团队在系统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概念和理论(张大均等,2000)。我国学者提出的心理素质思想与塞利格曼(Seligman)于1997年就任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后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不谋而合(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2000),两者不仅提出时间相近,而且研究取向相似,都提倡研究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目前,张大均团队的心理素质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比如,美国出版的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chools(2nd)(《学校积极心理学手册》第二版)将心理素质研究看作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学探索,并对其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Furlong,Gilman,& Huebner,2014)。实证研究已证明心理素质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业发展、行为习惯等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张大均、苏志强、王鑫强,2017)。然而,我国心理素质研究还处于初创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从深化素质教育、心理学服务中国社会现实需求和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等方面来看,深化心理素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心理素质是在中国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提出的本土概念。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中心理素质在个体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可见,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教育处于同等地位。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该研究成果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林崇德,2016)。同样,心理素质分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包括八种心理品质和七种适应能力。心理素质成分是对心理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使心理素质教育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心理素质成分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成分有相似之处。因此,探讨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机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该文件从影响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服务是心理学为中国社会现实服务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不仅是维持人民的心理健康状态,更重要的是提高国民的心理素质。因此,深化心理素质研究对于促进心理学为中国社会现实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心理学中国化、本土化研究既是我国心理学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广大心理学者的共识。心理素质研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国内对其的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并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成功尝试,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和学术界的认可。但我国的心理素质研究仍处在初创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亟待深化和加强,因此,进一步深化心理素质研究也是心理学中国化的现实要求。
深化心理素质研究主要包括理论构建、功能揭示、机制探讨和教育促进等重要方面,其中机制探讨尤显重要且是现有研究相对薄弱的方面。生物生态学理论是解释人类个体发展的重要理论。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于1998年修订的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四个因素是近端过程、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其中近端过程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而且其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都需要通过近端过程起作用(Bronfenbrenner & Morris,1998)。近端过程是指个体与近端环境中的人、客体以及符号的持久互动和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可知,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近端环境(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等)不能直接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影响,而是需要通过近端过程才能起作用。学生与近端环境中的家长、老师、同伴的长期交往活动就是近端过程。因此,可以推测,学生与家长、老师、同伴长期交往形成的稳定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这种稳定关系是家庭、学校、社区等近端环境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中间过程。依恋关系是表征个体与重要他人建立情感联结的状况,中学生与父母或者同伴长期交往形成的亲子依恋或者同伴依恋关系正好可以表征近端过程。此外,心理素质是青少年的内在心理品质,能综合反映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根据生物生态学理论可以推测,亲子和同伴依恋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有重要影响,而且它是家庭、学校、社区等近端环境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中间变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与重要他人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其心理就会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Bowlby,1982;Shaver & Mikulincer,2005)。实证研究表明,亲子和同伴依恋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个性心理特征(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能力等)有显著的预测作用(Gorrese,2016;Gorrese & Ruggieri,2013;Li et al.,2015;Song,Thompson,& Ferrer,2009;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2011;芦炎、张月娟,2008)。社会适应和个性心理特征正好是心理素质的主要成分。因此,从依恋功能角度也可以推测,亲子和同伴依恋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有重要影响。
总之,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依恋的功能两个视角来看,亲子和同伴依恋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有重要影响。但迄今鲜见关于两者关系的直接实证研究。因此,有必要采用实证研究探讨亲子和同伴依恋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关系。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拟通过横向-纵向调查和干预研究探讨亲子和同伴依恋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同时考察亲子和同伴依恋在近端环境与中学生心理素质关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