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云南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一 依托大企业,壮大特色产业:“公司+家庭农场”扶贫模式
通过政府牵线引入大企业、大集团协同推进的产业扶贫模式简单易行、易于操作,是可复制、带动面广、可持续脱贫的一种有效模式。这种模式鼓励大集团或有实力的企业精准选择产业。政府整合资金配套建设产业基地或是产业基础设施,并由大企业、大集团对产业项目实施商业化运作,打造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增值链”,集贫困户种植、养殖、收购、加工、交易、配送为一体,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将市场风险、自然风险降到最低。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温氏股份)的扶贫模式就属于此种模式。云南温氏股份是以养鸡、养猪为主,养牛、养鸭为辅,以动物保健、食品加工、有机肥、粮食贸易、农牧设备为产业链配套的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现代农牧企业集团。它先后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目前已在全国24个省(市、区)建成230多家一体化养殖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农牧养殖企业,其中2017年肉猪出栏量为全球第一。温氏股份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拥有239家控股公司、5.86万户合作家庭农场、4.9万多名员工。2016年度实现总销售收入594亿元,其中5.86万个合作养户(及扶贫小区)总获利77亿元。
沾益温氏大德扶贫小区是温氏股份进入云南的第一个生猪养殖产业扶贫小区,该小区总投资约600万元,总规模为年出栏6000头生猪,年获利120万元以上,2017年实际带动116名贫困人口(大德村共计52户贫困户)、贫困人员。
示范小区(养殖农场)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党总支)+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模式。大德村委会为实体筹集、争取项目资金,并组建大德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大德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养殖小区。养殖小区主体建设及附属工程总投资共计560万元,由政府各部门整合资金入股210万元(沾益区畜牧局投入项目资金100万元,沾益区扶贫办投入项目资金50万元,沾益区移民局投入项目资金50万元,曲靖市调查总队投入项目资金10万元),村集体投入50万元(多数为征地补偿款),此部分形成资产为村集体所有;温氏垫资投入设备共价值120万元,盈利后分期偿还;挂钩单位区司法局协调帮助该村52户贫困户贷款共计26万元入股,并垫付三年的利息;承建方垫付154万元建设资金,盈利后分期偿还。
养殖小区采取合作经营与委托经营并行的运营模式。合作经营。大德村委会筹集、争取项目资金,合作社进行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温氏集团沾益温氏畜牧有限公司负责带动业务发展。温氏集团为养殖小区建设以提供设施设备的方式免息垫资,并拿出一定资金,对建设达标的养殖小区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沾益温氏畜牧有限公司负责统一提供猪苗、饲料、药物统防、技术服务、保底价回收出栏肥猪。委托经营。大德村委会委托合作社对养殖示范小区全面负责经营管理,即合作社与沾益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签订养殖合作协议,养殖扶贫示范小区经营管理采用“委托经理人+贫困户”的模式,聘请合作社理事长张学良作为经理人进行经营管理,履行职业经理人职责,在温氏养殖模式框架下负责养殖经营管理,其劳务报酬采用保底报酬加提成的方式支付。培训和聘用有意愿、有能力、有责任心的贫困户在张学良的管理下进行科学养殖和养殖场管理。
利益分配机制。每年度按照合作社与温氏集团沾益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签订的养殖合作协议,以实际销售生猪温氏结算的毛利,除掉税费、职业经理人劳务报酬(补贴)、雇用养殖工人费、水电费、运输费用、环保运作及其他费用等生产养殖管理成本后,扣除按照每亩不低于500元的土地使用费支付土地托管租金后的利润即为大德温氏生猪养殖扶贫示范小区(养殖农场)的盈余。经合作社社员大会通过,按照合作社成员出资额与财政扶持项目资金所占养殖场除温氏垫资部分外全部资产的比例,计算提取应付盈余返还分配给合作社社员。
分配比例。合作社与温氏盈余分配比例为6 ∶4,即按照可分配盈余的60%对合作社成员进行分配,其中张学良代表村集体占62.319%,周小华等52户贫困户各占近0.725%,共占37.681%。分配比例逐年增加,2017年合作社占60%,2018年占62%,2019年占63%,2020年占65%。以2017年上半年(170天/栏)为例,共出栏肥猪2820头,第一批出栏时市场价格为毛重17.5元/公斤,根据分配比例每头猪售出后合作社得309.96元(保底价为200元/头),第二批出栏时市场价格为毛重14.5元/公斤,每头猪售出后合作社约得276元。两批总计约84万元,另外因为当地采取相应的环保技术措施,把清洁生产、污染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建立了创新的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受区环保局奖励6万元,总收入约为90万元(预计年收入仅为120万元),除去电费、用工费等费用盈余60万元。经村委会商议,为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此次村集体收入(盈余的40%)全部分红,即每户贫困户分4615元,共计24万元。另外盈余的60%(36万元)分别用来支付温氏和承建方的垫资。2017年下半年第二批肥猪出栏后再将收入作为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的留存,用于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和公益事业。经村委会商议,大德村将发展如下公益事业:①“老年幸福餐桌”,8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免费享用两餐饭,60~80岁的老人每餐出3元;②奖学金,考取重点大学的学生,其家庭可获得一万元奖励,考取重点高中的学生,其家庭可获得四千元奖励。其他如奖励清洁卫生户,为社员购买养老、医疗保险。
其中52户贫困户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动态调整的。达到脱贫标准的将不再享受分红,而因病、因灾等返贫的贫困户再被纳入享受分红的范围。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还要将其聘为养殖小区的工作人员,一般每人每月收入为两千多元,加上温氏根据上市率(上市率越高,奖励越高)对合作社奖励绩效,每月可得五千余元。因为养殖小区采用的是现代化的养殖技术,整个养殖区仅需6个工人,所以村委会一般根据工作积极性和贫困程度优先安排这6个名额。为了防止“养懒汉”,合作社还规定了每个贫困户到厂区或是村里进行诸如栽树、打扫卫生等义务劳动的时间。
运营模式根据家庭农场出资方的不同分为三种。第一种模式是“村集体(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企业”。该模式以村集体为合作社发起人,成立养殖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采取温氏集团无息垫资、整合产业发展扶持项目、村委会筹集、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出资方式入股投资建设。合作社公开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经营管理,具有劳动技能的贫困户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养殖。前五年的收益按4 ∶6比例分配,40%分配给村集体,60%分配给贫困户。五年后,村集体替贫困户还贷,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养殖收益由合作社提取公积金后,其余归村集体所有,主要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等相关建设。该模式实现党总支(强堡垒、壮集体)、龙头企业(有效益、得口碑)、贫困户(能增收、快致富)、政府(扶贫资金增值保值)四方共赢。大德温氏生猪养殖扶贫示范小区就属于该模式。第二种模式是“能人(大户)+合作社+贫困户+公司”。该模式以能人(大户)带头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社员,通过温氏集团无息垫资、能人(大户)个人出资、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出资方式入股投资建设。合作社委托能人(大户)负责养殖经营管理,具有劳动技能的部分贫困户在合作社内参与养殖。合作社按入股资金数额,以不低于8%的比例向贫困户付息分红,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如大水井王华峰温氏养殖农场,其中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贷款出资5万元,能人(大户)王华峰个人出资入股55万元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此举,每年可使贫困户户均收入4000元以上。第三种模式是“合伙人+合作社+贫困户+公司”。该模式为多名股东共同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推选一名股东为合作社理事长,以温氏集团无息垫资、股东入股投资方式建设,合作社公开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经营管理,合作社按入股资金比例分红,吸收部分具有劳动技能的贫困户到合作社打工获得收入,从而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如会泽阳光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该社总投资200万元,其中合伙人赵廷光等3人共同出资入股140万元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该模式可为贫困户人均获得打工收入4万元以上。
二 金融扶贫新手段:“政担银农保”一体化
扶贫小额信贷是为了支持有意愿贷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而定制的扶贫贷款产品,主要是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的信用贷款。其优点有两点:一是手续简便,贫困户不需要向银行提供抵押或担保;二是成本低,基准利率放贷,享受财政贴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的免担保的信用放贷技术,实际覆盖贫困农户范围非常有限。另外,贷款期限与需求周期不匹配。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扶贫搬迁、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小额信贷所需贷款周期均较长,而金融机构中除国开行、农发行和农行等提供的贷款期限较长外,其他金融机构较少提供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错位的情况较多。
针对以上问题,云南大理州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指导意见》[11],在小额信贷扶贫的金融扶贫措施上开拓思维,提出了“政担银农保”一体化模式,充分利用金融市场机制破解现实操作难题。该模式在南涧县试点成功后,在大理州内广受欢迎。所谓推行“政担银农保”一体化是指政府整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利用金融杠杆机制撬动金融机构资金,与金融机构共担风险创立的一种财政扶贫贷款风险担保基金。利用财政贴息政策,注入财政担保风险资金4000万元,以放大10倍达到4亿元的规模授信,贷款损失由承贷机构承担20%、财政扶贫贷款风险担保基金代偿80%,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提供担保。重点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生产经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产业发展方面以及在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实施中的资金需求,并重点扶持具有带动效应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该模式具体分为“产业贷”和“安居贷”。根据《南涧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专项贷款实施细则》,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不超过5万元的政府贴息1年贷款,变直接补助资金为间接贴息补助,既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放大了近10倍,又延长了贫困户贷款的年限(贷款授信3年)。根据带动入股分红或就业的贫困户数量,分别给予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万元以内的贷款,对农业扶贫龙头企业给予200万元以内的贷款。仅2016年,南涧县累计为44家企业担保产业扶贫贷款6190万元,累计为83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产业贷”和“安居贷”38722万元。
另外,大理州还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全覆盖贫困户的试点工作,以集体经济为纽带,引导推广“户贷社管合营发展”的新模式,使合作社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能享受到“金融杠杆”扶持的福利,也能解决农户贷款后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在该模式中,扶贫专业合作社只需向银行注入10%的风险担保抵押资金,就可以审批得到为担保资金10倍的贷款。这种“金融杠杆”,不仅使资金变成资本,而且让资本“放大”了效应,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恒忠专业合作社向银行注入了12万元风险担保抵押资金,审批得到120万元的贷款,用于新建厂房,扩大养殖规模;群民专业合作社向银行注入了20万元风险担保抵押资金,审批得到200万元的贷款,用于合作社厂房建设、施工设备添置等。此模式大大解决了合作社筹资难或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合作社得到发展了,入股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步伐也就加快了。
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也有不少有益实践。一是利用政府扶贫资金入股企业,获得股份收益。如兔街、美星两个村委会,利用上海对口帮扶资金200万元,每个村民委员会分得100万元,以股本金方式投入云南一行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保底分红,由公司负责生产经营,期限为6年,前3年每年按股本金总额的10%进行分红,后3年每年按项目净收益的30%进行分红,期满后云南一行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退还兔街、美星两个村委会股本金的70%,合计140万元作为村集体资金。二是创新小额贷款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如巍山县建宏经贸有限责任公司于2016年挂钩帮扶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052户,以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的产业信贷扶贫资金投资给企业,共获得贷款5260万元,每年贫困户以投资资金5万元的10%分取红利5000元。2016年12月底,公司实现了1052户贫困户分红574万元(含村集体经济收入48万元)。
据统计,大理州自“十三五”以来,累计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款13.6万笔共61亿元,建档立卡户获贷8万户(次)、获贷率达到90%。2018年新增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款22.53亿元,484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12]
云南于2016年初就在全国率先制定印发《云南省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建立金融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企业等基础信息与金融服务信息的有效对接共享。为了优化扶贫贴息贷款流程,支持农村信用社向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放小额贷款,云南又制定了《云南省扶贫贴息到户小额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实施方案》。为了支持贫困地区改善住房条件、配合全省安居工程和农危房改造顺利推进,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云南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贷款实施细则》《云南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贷款风险补偿金实施细则》。截至2016年11月末,国开行和农发行累计发放国家低成本长期贷款105亿元,农发行累计发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345.10亿元,农发行在全国做“保山昌宁扶贫模式”经验交流。此外,还发放扶贫再贷款39.03亿元,引导贫困地区法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提升精准扶贫服务水平。全省93个县已实现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全覆盖,全省扶贫小额信贷已发放92亿元,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22万户,2017年,全省贫困地区新增贷款565.56亿元。[13]
三 立足“绿色资本”,生态扶贫变“绿色银行”
云南省根据中央“建设生态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和国务院六部委《生态扶贫工作方案》的建设目标“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发展生态产业,收入水平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提出了“念好‘山字经’,唱活‘林草戏’,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部署”。据此,云南省近年来采取超常规举措,全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打造现代生态产业集群、创新生态扶贫方式。至2018年,全省88个贫困县提前实现森林覆盖率60%的目标,林业生态产业不断发展,全省贫困户户均4.3亩经果林,人均林业收入突破2000元,使可持续脱贫有了新保障。
地处乌蒙片区的昭通镇雄县,自2002年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带动不少群众脱贫。仅杉树乡全乡群众累计享受国家退耕还林直接补助3.69亿元。全乡发展起了竹产业,带动60%的贫困户彻底摆脱了贫困。同样依靠退耕还林政策的临沧市永德县大雪山乡大宗箐蚂蝗箐村34户农民种起了澳洲坚果,他们不仅告别了贫困,还实现了小康。澳洲坚果又名澳洲胡桃、夏威夷果,原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南纬23°至29°地区,被称为“坚果之王”。在云南,澳洲坚果又被称为“懒人的摇钱树”,这并不是说种植澳洲坚果是懒惰之人的产业,而是它丰产后可以给种植户带来固定的收益。待澳洲坚果丰产后,它的丰产期可长至70年左右,只要管理好,每年都会随行就市有固定收益。南伞镇田坝村是边境民族聚居地,是典型的山区民族村。长期以来,田坝村群众依靠刀耕火种解决基本吃粮问题,外出靠的是人背马驮,住的是茅草屋。从2009年开始,在原党支部书记王习宁的带动下,该村大力发展澳洲坚果种植,家家种澳洲坚果,全村建成坚果产业基地5.5万亩,预计到2020年,全村年产坚果将达到2250吨,产值4500万元;仅坚果一项,全村人均增收可在2000元以上。澳洲坚果在临沧的发展壮大,不但成为临沧山区农民脱贫奔小康可持续的“绿色银行”,还确立了临沧在云南林业中的地位。据云南省林业厅发布的森林资源主要数据,临沧经济林木资源面积位居全省第一。2017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200.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4524元;2018年有望实现林业总产值23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到5200元。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一粒种子,已经成长为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养老树”。坚果产业不但成为具有世界市场话语权的云南高原特色产业,更成为“既能金山银山,更能绿水青山”的典型代表。
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曾是“木头财政”时代金沙江上游最热闹的乡镇。天然林禁伐后,鲁甸农民在林业部门的引导下,放下斧头,拿起锄头,发展起林下特色产业。如今,鲁甸已是著名的“中国林药之乡”,成为全国最大的滇重楼、云木香、秦艽种植基地,全乡各类药材年产值突破3亿元。当地龙头企业云鑫公司扶持300户贫困群众,辐射带动1200户农户,种植起2000多亩重楼,亩产值最高可达35万元。重楼种植期长,成本高,在地方政府帮扶下,贫困户只要种上重楼,就有了脱贫的希望。
四 优化资源禀赋:“123518”旅游扶贫工程
(一)云南省旅游扶贫的主要措施
2011年,旅游扶贫首次作为扶贫的方式之一,被写进我国的政府扶贫纲领性文件中;201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旅游精准扶贫”;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将旅游扶贫列为我国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未来五年要加大推进乡村旅游扶贫的力度。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国家旅游局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安排部署。省旅发委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列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重点,成立了云南省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科学规划谋划旅游扶贫工作。2017年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在“产业扶贫”一章中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重点扶贫手段提出,该文件要求“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以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为重点,结合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云南省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实施”。云南省随后出台了《云南省旅游扶贫工作方案》,提出将实施“123518”旅游扶贫工程,即建设1个全域旅游扶贫示范州、20个旅游扶贫示范县、30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500个特色旅游扶贫村,扶持1万户旅游扶贫示范户,带动8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重点建设20个旅游扶贫示范县。云南省政府结合创建旅游强县,按照“旅游范围全域化、旅游配套全景化、旅游监管全覆盖、社区居民同参与、旅游成果共分享”的要求,加快重点旅游景区(点)、旅游城镇、旅游特色村等开发建设。着力建设成为旅游功能完备、文化特色明显、通达条件便捷、公共服务完善、卫生环境整洁、市场吸引力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旅游扶贫示范县。
建设30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以历史文化古镇、民族文化特色乡、特色农业乡、边境口岸乡镇等比较优势突出的乡镇为重点,结合全省特色小镇建设和旅游名镇创建工作,推动旅游扶贫与乡镇建设融合,着力将旅游扶贫示范乡镇建设成为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广受旅游者喜爱的云南旅游名镇。实现乡镇年游客接待量在3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占乡镇总收入比重在10%以上;建成特色旅游扶贫村5个以上,培育旅游扶贫示范户50户以上;乡镇及其周边至少有1个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特色客栈、民居旅馆等旅游住宿设施独具特色;旅游功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备,具有较为便捷的通达条件;游客、社区居民和投资业主的关系融洽和谐。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并结合国务院五部委印发的《“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云南省政府将“三区三州”之一的怒江州作为重点建设怒江全域旅游扶贫示范州。云南省人民政府还出台了《怒江州脱贫攻坚旅游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5年)》。此规划设计了“一城一极两园五区两带”产业布局(泸水旅游特色城市,兰坪县旅游增长极,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和独龙江国家公园,丙中洛、老姆登—知子罗、罗古箐—大羊场、石月亮—亚坪、片马等五个复合型旅游区,怒江大峡谷旅游带和澜沧江旅游带),推进实施“1113221工程”(重点建设1个旅游城市、12个旅游景区项目、10个旅游小镇、30个旅游特色村、200个民俗客栈、250个乡村旅游示范户、150个特色旅游商品生产户),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旅游+”融合,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加强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到2020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旅游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4.5万,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超过10万人。
2018年2月,为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云南省旅发委宣布启动云南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本次公益行动选定怒江州30个重点村、迪庆州20个重点村作为旅游规划扶贫对象,为其提供公益性旅游开发咨询服务,围绕村庄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旅游产品的策划打造、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商品研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市场宣传与推广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旅游扶贫规划,为实现旅游扶贫村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二)云南旅游扶贫的特色实践
1.以线连点,交通和景区联动型
该种类型采用“公司+民族特色村景区化打造+民俗体验+餐饮住宿+整村脱贫”的模式,以楚雄咪依噜彝族风情谷为代表。该景区位于楚雄州南华县岔河村,是目前西南地区唯一的以彝族“咪依噜”(插节)为主题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称为“彝族民俗文化活化石”。该案例利用南永公路贯穿整个村落的特点,以咪依噜旅游开发公司作为开发和扶贫主体,组织村民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居民根据参与意愿和自家房屋所处位置分层参与,开展彝族文化生态村民俗文化体验、彝家特色餐饮和住宿接待、彝绣传习等扶贫项目。
2.以面带点,景区增长极拉动型
该种类型采用“自然(遗产)景观+旅游合作社+乡村社区+贫困人群”的模式,以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对红河县宝华镇龙玛村及周边村寨的脱贫实践为代表。红河哈尼梯田是世界知名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遗产所在地之一的红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借助梯田遗产和云南省旅游特色村的名声,红河县龙玛村由政府主导,成立“悠然乡村旅游合作社”,采用“农房入会、农田入股、农俗入景、农产入市”的乡村旅游扶贫策略,开展自住房民宿改造、农家乐餐饮接待、生态农产“个性化”种养,组建乡村梯田实景民俗文艺演出,开展电商扶贫等项目。
3.精英带动,整村推进型
该种类型采取“党支部+经济精英+旅游公司+生态农业+贫困户+资产收益”的模式,以大理州宾川县新庄村民小组红色乡村旅游脱贫实践为代表。宾川新庄村位于风景秀丽的海稍水库东岸,过去靠农林畜产业增收困难。后由党支部牵头,在村中经济精英和能人的带动下,结合红军长征过新庄的革命历史,以海稍水库乡村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为平台,由个人出资和集体集资成立红色旅游公司,通过引导全体党员带头和贫困户入股,提供生态农产品种养、餐饮服务、讲解等工作岗位,工资日结,劳动力就地消化,带动社区成员全面参与脱贫工作。同时开展养老扶贫,反哺社区。
4.项目基地带农户,现代农旅生态产业融合型
该种类型采取“公司+花卉产业+生态旅游+贫困户脱贫”的模式,以大理环境友好型休闲庄园乡村旅游扶贫实践为代表。大理云海芳草花卉园位于大理市银桥镇,该公司以苍洱景区为背景,以创意花卉农业为主题,结合休闲农业、花卉产业开展观光等活动,带动环境友好型花卉生态农业综合体发展。该模式农旅融合,生态环保,既丰富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又有效解决了社区农民和贫困人群就业及技能培训问题。
5.文旅结合,民族特色村寨社区文化脱贫型
该种类型采取“民族特色村寨+非遗民俗+农户与社区高度参与+脱贫”的模式,以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践为代表。老达保寨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拉祜贫困村寨。该寨借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和“芦笙舞”,在政府帮扶下成立了由村民自发、自组、自创、自演的快乐拉祜演艺公司,打造以拉祜族原生态歌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实景剧。老达保模式是民族地区深挖民族文化遗产,借力乡村旅游平台,社区高度参与,从而实现脱贫的旅游精准脱贫模式的典型,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都有借鉴意义。
6.少数民族节庆带动型
该种类型采取“民族节庆+民俗文化+民族美食+政府主导+社区参与+脱贫”的模式,以保山节庆乡村旅游节、大理州弥渡县密祉镇永和文盛街村节庆乡为代表。保山市借助“稻花鱼节”开展种稻摸鱼民宿体验,使龙陵地区多地贫困户增收脱贫;大理州弥渡县密祉是“花灯之乡”,该地以“花灯文化节”为品牌,以“全村贫情精准评估+乡村旅游示范户+节庆+特色美食”模式,开展对不同贫困户的“个性化”帮扶,带动全村三分之二的人参与旅游接待,实现全村脱贫致富。民族节庆资源独特,市场吸引力强,带动效应好,作为文化持有者的民族贫困群众易参与,效益回收快,但应该考虑增强节庆的产业化效应和其扶贫的长效机制。
7.特色农业小镇辐射带动型
该种类型采取“特色农业+连片扶贫+打包脱贫”的模式,以曲靖市陆良马街蚕桑小镇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为代表。曲靖市陆良马街是云南历史上著名的蚕桑种养和丝绸织造基地。开展蚕桑种养、采摘、丝绸加工、蚕家乐、桑田乐等项目,吸引游客进行蚕桑文化体验。目前,以贫困户土地流转、扶贫专项资金入股、桑树入股、吸纳贫困劳动力、养蚕种桑培训等方式开展的精准扶贫已有成效。作为新型地域经济增长极,特色小镇对有特色传统产业、旅游资源欠发达、有一定产业基础但贫困面广的民族乡村地域具有良好的脱贫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