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 影响因素
积极心理因素既是领导者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也是直接影响和感染群体的基础条件。如果心理不健康转化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不仅会严重影响领导者的身心健康,还会给其工作、生活带来消极影响。领导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领导工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领导者只有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应对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疏解调适,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在2016年8月19~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当前,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领导的组织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领导的认知心理、适应心理、发展心理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日趋严重,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调适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此,重视对领导者及领导干部群体心理健康领域的探索研究,将是领导心理科学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紧张的人际关系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有的领导通过换帖子、拜把子,搞金兰结义,以求世俗化的情感效应,人际关系扭曲、紧张,使人的心理失调,心情压抑、苦闷,长期下去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导致各种心理和生理疾病。
(二)过重的心理压力
从心理压力的不断“侵袭”到机体不能承受而患病,这期间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医学心理学家汉斯·塞莱通过多年研究,认为这期间显现了三个阶段,并把它们总的称为“适应性综合征”:第一,惊恐阶段。机体对外界的心理压力做出最初的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速、心肌的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的一系列反应。第二,抗衡性阶段。心理压力已持续了一段时间,前一段机体的生理变化已减少甚至全部消失,此时机体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增强,故这一阶段又叫“适应阶段”。其实这是一种有“代价”的适应,即机体因能量在不断消耗而较前虚弱得多。第三,衰竭阶段。持久的心理压力最终冲垮了机体防线,机体免疫力减弱而患了身心疾病。
(三)不良的个性特征
心理健康的领导干部应有的个性特征为:气质适合特定的工作性质。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身潜能。单纯地看,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对领导干部所从事的工作来说,特定的气质必须与特定工作相符,这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使领导干部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性格要稳重,沉着镇静,刚柔相济,风趣幽默,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具有这些良好性格的领导干部就能和周围的人建立和谐正常的关系,消除与下属的心理距离。心理品质较好的领导干部,更容易锻造出色的领导能力,能创造性地打开工作局面,有较高的教育成员和管理组织水平,能较好地完成各种任务。
(四)严重的失意和挫折
领导干部遭受失意所带来的负面感受,如果得不到缓解,便会造成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严重的能导致心理疾病。领导干部遭受失意所带来的后果要比一般人失意带来的后果严重得多。
(五)节制欲望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但是一定要保持欲望正常,要节欲、制欲。生活中别人可以做的事,领导干部不能随便做;别人可以得到的,领导干部不能无故得到。领导干部“制欲”关键是过好金钱关、名利关、美女关,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廉洁自律,见利思义,有了这样的意志,任何歪风邪气都不能侵害肌体。
二 领导干部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挫折,引起大大小小的心理冲突。当这些挫折与冲突超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困惑、心理异常。
临床心理学将心理活动分为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两种状态,这是一对在临床心理学中讨论“有病”和“没病”的概念。心理正常是指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不包含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而心理异常是指具备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
心理异常通常称之为“精神障碍”,在大部分的学术场合及教材中等同于“心理障碍”,它们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内涵和外延,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为了避免一些影响和误解提法不同而已。“精神病”一词目前已较少使用,而较多的是采用“精神病性障碍”或“精神病性问题”,它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通常将具有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严重而持久的社会退缩、紧张症性行为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称之为“精神病性障碍”。而与之相对应的还有“轻性精神障碍”的概念,临床上将那些没有或很少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影响不严重或与应激因素相关的精神障碍,如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心理生理障碍等称之为“轻性精神障碍”。平常老百姓常说的“心理障碍”,主要是指“轻性精神障碍”。
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是用来讨论“正常”的水平高低和程度如何的概念。可见,“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统统包含在“心理正常”这一概念之中。也就是说,不健康不一定是有病,心理不健康状态其实就是正常的心理活动出现了一些问题,给个人带来了心理困扰。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就是不符合某一条或某些心理健康的标准。因此,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主要的依据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因此,从临床心理学角度,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可划分为健康的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和心理障碍三大类,并分别使用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和异常心理这三个概念来表达。当然,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三者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三者之间没有绝对分界线。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于2015年至2017年调查了32436名公务员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公务员生活问题压力最大,其次是职业发展压力,然后依次是工作任务压力、角色定位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公务员群体整体上有10%的人焦虑水平比较高,8.4%的人抑郁水平比较高,15.2%的人压力水平比较高。
(一)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1.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对社会功能影响不严重、情绪反应仅局限在事件本身的一种心理不健康状态。它具备的条件和特征如下。
(1)由一些现实刺激导致,如现实生活不如意、工作压力、情感矛盾、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产生的内心冲突,因此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后悔、懊恼、生气、厌烦、自责、焦虑、抑郁等。
(2)这些不良的情绪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间断持续不超过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不超过两个月,在这期间不能自行缓解或缓解不彻底。
(3)这些不良情绪能够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保持个体行为不失常态,基本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社会交往,但其效率有所下降。
(4)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始终仅仅局限于最初的事件,不会扩散到其他事件,即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事件,也不会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2.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是指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其具备的条件和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因素,并因此体验到痛苦的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愤怒、悲哀、消极等。
(2)这些痛苦情绪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间断或不间断持续超过两个月,但不超过半年。
(3)一般来说,遭遇的现实刺激强度越大,痛苦情绪反应越强烈。大部分会短暂失去理性控制,出现一些非理性行为;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痛苦可能会减弱,但单纯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干预”,往往难以摆脱;由于痛苦情绪较强烈,对生活、工作、学习、社会交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个体的这种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事件引起,而且与最初的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事件,也可能引起这种痛苦情绪,情绪反应被泛化。严重心理问题的个体,有部分往往伴有一些人格缺陷基础,如过分追求完美、绝对化、非黑即白等不合理的认知理念。
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这一类型的心理问题其概念比较模糊,一方面它已超出了严重心理问题的标准,个体体验到的内心冲突不再是常形冲突,而是变形冲突(内心冲突脱离了现实处境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它又不能被确诊为神经症,只能说它已接近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可能就是神经症的早期阶段。
(二)常见神经症
异常心理主要包括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这里只列举领导干部队伍中常见的一些神经症。神经症,最初由苏格兰精神病学家William、Cullen于1769年提出,是指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昏迷、无力、痉挛和精神失常等四种表现。20世纪初,神经症的概念在西方广为流行,并传入我国。
在我国,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有关神经症的概念,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神经症是一组较轻的大脑功能障碍。临床医师常将神经症的特点简单地概括为急(急于求治)、烦(情绪不稳)、苦(长期痛苦)、乱(思绪不清)。
精神分析学者认为,神经症主要是由本我的“情欲”与“攻击”驱力和自我的“控制”和“调节”驱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即本我与自我之间的矛盾)所致。行为主义认为,受到强化的行为是持续不变的。焦虑的减轻有强化作用,因此任何能使焦虑减轻的行为就容易保留下来。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神经症是成长的缺陷。自我概念和自我期待之间的不一致最终产生焦虑,而焦虑则导致使用心理防御,尤其是合理化作用、退化作用和逃避作用等方法。
神经症不是一种疾病,是一组异源性疾病。神经症的临床症状繁多,其症状及特征可概括如下。
(1)疲劳和衰弱症状及情感障碍。容易出现精神疲乏、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头昏、眼花等症状。情感障碍主要为焦虑、恐惧、抑郁和情绪不稳。
(2)躯体症状。神经症患者神经系统兴奋性高,感受器官和内感觉器官的感受性也高。因此,可有头昏、头痛和触觉、痛觉等感觉异常。也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心慌、心跳、胸闷、气短、腹胀、便秘、出汗、阳痿、早泄、月经不调、性功能减退等。
(3)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睡眠过度、多梦、易醒等。
(4)没有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为临床症状的基础。
(5)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6)行为多可理解,自制力大多良好,通常能保持现实检验能力。
(7)症状造成患者痛苦体验,迫切要求治疗。
1.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神经症中最常见的疾病,在干部队伍中发病率相对较高,严重影响领导干部的精力,危害较大。其临床症状如下。
(1)衰弱症状。脑力易疲劳,感到没有精力和脑子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能持久,记忆力差。脑力劳动效率显著下降,体力也易疲劳。
(2)神经症性疲劳。疲劳与各种不愉快的情绪或心情密切相关,休息不能消除这种疲劳,具有弥散性,对任何事物都感到疲劳,带有明显的情绪性,也伴有欲望和动机的减少。
(3)神经症性记忆力减退。工作学习方面的事记不住,而对不愉快的经历却念念不忘,连细节都记得很清楚。
(4)情绪症状。烦恼、心情紧张而不松弛、易被激惹等,有轻度焦虑或抑郁,但在病程中只占很少一部分。
(5)兴奋症状。感到精神易兴奋,回忆和联想增多且控制不住,伴有不快感,但没有言语运动的增多。联想和回忆的都是既往不愉快的内容,思维倾向于兜圈子。
(6)肌肉紧张性疼痛。紧张性头痛、肢体肌肉酸痛等。
(7)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醒后感到不解乏,睡眠感丧失,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对自己的睡眠时间估计偏少。
2.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紧张、恐惧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两种。其临床特征如下。
(1)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的威胁所导致,或其紧张、恐惧的程度与现实处境不相符。
(2)表现为无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焦虑和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和烦恼。常感到心烦意乱,害怕有祸事临头。
(3)伴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如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头晕、面部潮红或苍白、胃部不适、恶心、腹痛、腹胀、腹泻、尿频等。
(4)运动性不安,表现为搓手顿足、来回走动、不能静坐等。
(5)常伴有失眠、注意力集中困难、易被惊吓。
3.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续的轻中度的情绪低落为突出表现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表现为悲伤、悲观、孤独和自我贬低等。患者常具有抑郁人格特征,常在遭受心理刺激(如生病、考核不过关或失恋等)后发病。症状轻重不一,患者一般内心愁苦、缺乏愉快感、思维迟钝、动作缓慢、情绪焦虑、兴致索然、失眠早醒、体重下降、胃口不佳、性欲降低;严重时悲观绝望,自责自罪,甚至产生自杀意念。临床表现以心境低落为主,症状至少持续两周,可以诊断。
4.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强迫症往往包括两类症状: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比如有的人出门后总是不放心门是否关好,有的人寄出信之后常担心地址是否写错。明知这些想法毫无意义,但非想不可,因此焦虑不安,非常痛苦。强迫行为,其目的在于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比如强迫性反复洗手、强迫性计数、强迫性礼仪动作等。
5.恐怖症
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其临床症状如下。
(1)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的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发作时伴有自主神经症状。
(3)有回避行为。
(4)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根据恐惧的对象,临床分为场所恐怖症(学校恐怖、广场恐怖、幽闭恐怖)、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和特定的恐怖症。例如,一位公务员总是害怕别人的目光,不管是在大街上,还是在办公室里,他只要感觉到别人的目光,就十分不自在。他也总是尽力克制自己,但又无济于事。为此他非常苦恼,以致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三 领导干部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国内陆续开展了一些针对领导干部进行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明显好于普通人群,在心理素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接受党的教育培养多年,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比较坚强,行为能力的自觉性和自制力比较强。二是在复杂环境和工作条件下培养出了较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绝大多数干部表现出坚定执着、乐观自信、沉稳平和、奋发有为等良好的精神状态。三是普遍接受各类理论知识能力的教育培训,在实践中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自我认识评价比较准确。
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面对经济社会的日趋发展,社会事务的不断增多,工作压力急剧强化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确有一些干部因为心理负担过重,心理承受力差,表现出身心疲惫、力不从心、情绪失控、焦虑紧张、情绪抑郁等一系列问题,甚至有个别干部心理严重失调,导致精神崩溃,因抑郁而轻生。
2005年8月26日凌晨,49岁的江西省某市市委书记、市长余某突然在家中自缢身亡,他的死在当地乃至江西引起极大震动。余某自杀与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性格内向、孤僻,朋友很少,平时工作认真、兢兢业业,事事过分追求完美。临终前,患有抑郁症,情绪低落,曾和同事述说“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太大,活得很累很累……”,因为长期心理负担过重,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严重情绪反应,一旦遭受意外打击,心理严重失调,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就会出现自我毁灭性的行为。
(一)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的基本表现
1.心理压力大
压力大是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适度的压力能使人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压力超出了一个人正常的承受能力后,往往会损害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领导干部肩负着“发展”与“责任”双重的压力。领导干部身居重要岗位,担负着重要职责,每一个决策都面临着考验。二是领导干部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压力高于一般人。在工作中,领导干部面临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无形中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长期下去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导致各种心理和生理疾病。三是领导干部抵御着比一般人更大的诱惑压力。他们必须不断地绷紧神经,时刻保持警觉,抵制住强烈诱惑的干扰,克服与抵御种种利欲诱惑而产生的心理重负。四是领导干部比一般人承载着更大的家庭压力。职责要求领导干部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领导干部也和普通人一样,有家庭、父母、妻儿需要关心照顾,然而这些都可能无暇顾及。在繁杂的工作和多重社会角色中,领导不得不做出职业的选择,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与应酬中,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和感受,家庭关系中容易产生不和谐,甚至导致家庭感情危机,从而使干部心理产生紧张感,烦躁不安。
2.心理失衡
造成心理失衡有许多原因,社会变迁过快、生活方式日益更新、生活观念的更新、家庭观念淡薄等,都会使人们走进失落的世界。心理失衡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领导干部心理失衡也是社会心理失衡现象的一种折射。干部群体作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在不断深化的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绝大多数人往往也要面对自身利益受到的冲击。在无法保持淡定的情况下,心理失衡也就难以避免。
心理失衡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望得不到满足”产生了心理失衡。少数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下,理想信念缺失,在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自己的精神生活等方面无法统筹兼顾,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了心理失衡,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欲望失衡。产生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有的则从权力欲走向经济上的贪欲等。二是“比较产生了很大的落差”致使心理失衡。由于干部升迁职数有限,一些不能如愿晋升领导职务的干部,困惑于自己的各种能力都不错,通过“比较”体验到强烈的挫折感,产生了“心理失衡”。三是“理想与现实不协调”产生了心理失衡,还有一些官员由于心态严重失衡,会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情绪,常常因为失去理智而变得不管不顾,甚至表现得不可理喻,而且容易以一时的情绪冲动做出不符合社会规则甚至违犯法律法规的事情来。
3.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是现代人最常见的心理不适现象。领导干部由于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工作要求比较高,生活比较紧张繁忙,更容易出现心理疲劳。长期的紧张繁忙,精神始终高度集中,身体超负荷运转,不仅容易产生生理疲劳,更容易出现心理疲劳,而心理疲劳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比生理疲劳严重得多。
心理疲劳往往呈现的状态为:一是感到身体劳累。不少领导干部每天面对着无规律的繁重工作,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晚上失眠多梦,经医院检查又无实质性病症,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二是出现工作厌倦。不少领导干部长期从事单调、重复的公务活动,有的因一时或长期得不到其他班子成员特别是上级领导的认同与支持,产生了心理饱和,感觉工作环境很压抑,导致心情憋闷,逐渐丧失对所在岗位的兴趣和干好工作的信心与决心。三是产生了抑郁情绪。
(二)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
《人民论坛》杂志曾对全国各地100多名官员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发现,80%以上的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心理疲劳”及“压抑心理”。除了外部压力与环境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有其自身的因素。
1.没有足够的认识
很多领导干部缺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有的认为心理问题是精神疾病,有心理问题就是精神不正常,故对心理问题回避、隐瞒,更不要说积极进行心理自救或寻求专业人士的救助了;有的即使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在工作和生活中过分强调克制、忍耐,不善于自我调节、自我减压;有的明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总认为别人没有问题我也不能有,不敢暴露自己的问题。
2.特殊年龄阶段的身体问题
大多数干部担任了一定层次的领导职务后,也已人到中年,这一阶段身体一般都处于一个转折过渡阶段期,即更年期,这一时期较易产生身体上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肿瘤、偏头痛、失眠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等,身体状况导致心理承受力也在下降,如果不能正视身体变化,就会产生恐惧和不安等心理困扰,引发心理问题。
3.缺失自身心理疏导技能
心理问题在现代高度竞争的社会里较为普遍。但部分领导干部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方式关注不够,尤其是严重缺乏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技能。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5.6%的被调查者显示有心理问题,但仅仅有3%的人关注过心理救助或寻求过专业人士的心理援助。有些领导干部遇到的心理问题本来很平常,但由于不懂得、不善于调节控制,有一定的恐慌心理,结果导致问题变得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