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做作
探索思考
“做作”,一个贬义色彩的词儿。如果谁被安上这个标签,那定与“矫揉造作”“扭扭捏捏”“故作姿态”这类词语分不开。生活中,人人都想远离做作,活得真实,但很少有谁会认真思考“做作”的前前后后。好在,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先生已对此发表过自己的见地。
阅读批注
做作就是“佯”,就是“乔”,也就是“装”。苏北方言有“装佯”的话,“乔装”更是人人皆知。旧小说里女扮男装是乔装,那需要许多做作。难在装得像。只看坤角儿扮须生的,像的有几个?何况做戏还只在戏台上装,一到后台就可以照自己的样儿,而女扮男装却得成天儿到处那么看!侦探小说里的侦探也常在乔装,装得像也不易,可是自在得多。不过——难也罢,易也罢,人反正有时候得装。其实你细看,不但“有时候”,人简直就爱点儿装。“三分模样七分装”是说女人,男人也短不了装,不过不大在模样上罢了。装得像难,装得可爱更难;一番努力往往只落得个“矫揉造作!”所以“装”常常不是一个好名儿。1
1 开篇注解,提出观点
文章开头,作者先解释了什么是“做作”,即“佯”“乔”“装”。然后借用小说戏剧的情节、生活中的女扮男装等详细阐述,并在段末明确地提出观点:“装”常常不是一个好名儿。如此开头安排,虽然文字稍多却不显啰唆,有事例、有观点,极具吸引力。
“一个做好,一个做歹”,小呢逼你出些码头钱,大呢就得让你去做那些不体面的尴尬事儿。2这已成了老套子,随处可以看见。那做好的是装做好,那做歹的也装得格外歹些;一松一紧的拉住你,会弄得你啼笑皆非。这一套儿做作够受的。贫和富也可以装。贫寒人怕人小看他,家里尽管有一顿没一顿的,还得穿起好衣服在街上走,说话也满装着阔气,什么都不在乎似的。——所谓“苏空头”。其实“空头”也不止苏州有。——有钱人却又怕人家打他的主意,开口闭口说穷,他能特地去当点儿什么,拿当票给人家看。这都怪可怜见的。还有一些人,人面前老爱论诗文,谈学问,仿佛天生他一副雅骨头。装斯文其实不能算坏,只是未免“雅得这样俗”罢了。3
2 巧用谚语
做好做歹,指又做好人又做坏人,形容软硬兼施,好话坏话全由他说尽。巧用谚语让论证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3 列举“装”的表现一
做作就是“装”,装什么?装贫装富,装文装雅。各种各样的装,都难免不够自然,令人难受。
有能耐的人,有权位的人有时不免“装模作样”,“装腔作势”。马上可以答应的,却得“考虑考虑”;直接可以答应的,却让你绕上几个大弯儿。论地位也只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见客就不起身,只点点头儿,答话只喉咙里哼一两声儿。谁教你求他,他就是这么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儿什么的我自为之!”话说回来,拿身份,摆架子有时也并非全无道理。老爷太太在仆人面前打情骂俏,总不大像样,可不是得装着点儿?可是,得恰到分际,“过犹不及”。总之别忘了自己是谁!别尽拣高枝爬,一失脚会摔下来的。老想着些自己,谁都装着点儿,也就不觉得谁在装。所谓“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却是特别在装别人的模样,别人的腔和势!为了抬举自己,装别人;装不像别人,又不成其为自己,也怪可怜见的。4
4 列举“装”的表现二
权高位重的人在客人面前“装”,老爷太太在仆人面前“装”。但装也要装得恰到好处,别装成他人的模样,迷失了可怜的自己。用事例表达观点,容易使读者理解和接受。
“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有些事大概还是装聋作哑的好。5倒不是怕担责任,更不是存着什么坏心眼儿。有些事是阿姑阿翁该问的,值得问的,自然得问;有些是无需他们问的,或值不得他们问的,若不痴不聋,事必躬亲,阿姑阿翁会做不成,至少也会不成其为阿姑阿翁。记得那儿说过美国一家大公司经理,面前八个电话,每天忙累不堪,另一家经理,室内没有电话,倒是从容不迫的。这后一位经理该是能够装聋作哑的人。“不闻不问”,有时候该是一句好话;“充耳不闻”,“闭目无睹”,也许可以作“无为而治”的一个注脚。其实无为多半也是装出来的。至于装作不知,那更是现代政治家外交家的惯技,报纸上随时看得见。——他们却还得勾心斗角的“做姿态”,大概不装不成其为政治家外交家罢?6
5 巧用谚语
此句意为“不装痴作聋就无法胜任家仆的工作”。作者用一句谚语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观点,有些工作需要适时地装聋作哑,但这种“装”区别于上文提到的种种表现。
6 举例论证
作者摆出美国人的事例,机智地嘲讽了有些人“无为而治”的态度,令人唏嘘。
装欢笑,装悲泣,装嗔,装恨,装惊慌,装镇静,都很难;固然难在像,有时还难在不像而不失自然。7“小心赔笑”也许能得当局的青睐,但是旁观者在恶心。可是“强颜为欢”,有心人却领会那欢颜里的一丝苦味。假意虚情的哭泣,像旧小说里妓女向客人那样,尽管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也只能引起读者的微笑。——倒是那“忍泪佯低面”,教人老大不忍。佯嗔薄怒是女人的“作态”,作得恰好是爱娇,所以《乔醋》是一折好戏。爱极翻成恨,尽管“恨得人牙痒痒的”,可是还不失为爱到极处。“假意惊慌”似乎是旧小说的常语,事实上那“假意”往往露出马脚。镇静更不易,秦舞阳心上有气脸就铁青,怎么也装不成,荆轲的事,一半儿败在他的脸上。淝水之战谢安装得够镇静的,可是不觉得意忘形摔折了屐齿。所以一个人喜怒不形于色,真够一辈子半辈子装的。8
7 自然过渡
在列举种种“装”的表现后,作者把视角自然地转向“装”的艰难,使议论的高度又更上了一层。
8 举例论证
作者用京剧《乔醋》、历史人物秦舞阳、荆轲、谢安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装”不是件容易的事。丰富多样的事例,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平日里,我们也要广泛涉猎,对经典事例熟记于心,做到信手拈来、有的放矢。
《乔醋》是戏,其实凡装,凡做作,多少都带点儿戏味——有喜剧,有悲剧。孩子们爱说“假装”这个,“假装”那个,戏味儿最厚。他们认真“假装”,可是悲喜一场,到头儿无所为。成人也都认真的装,戏味儿却淡薄得多;戏是无所为的,至少扮戏中人的可以说是无所为,而人们的做作常常是有所为的。所以戏台上装得像的多,人世间装得像的少。戏台上装得像就有叫好儿的,人世间即使装得像,逗人爱也难。逗人爱的大概是比较的少有所为或只消极的有所为的。9前面那些例子,值得我们吟味,而装痴装傻也许是值得重提的一个例子。
9 对比论证
作者用两处不同的“装”来对比论证,即孩子与成人的“装”,戏台上与人世间的“装”。这几种“装”各有差异,而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装”是最难的。
作阿姑阿翁得装几分痴,这装是消极的有所为;“金殿装疯”也有所为,就是积极的。历来才人名士和学者,往往带几分傻气。那傻气多少有点儿装,而从一方面看,那装似乎不大有所为,至多也只是消极的有所为。陶渊明的“我醉欲眠,卿可去”说是率真,是自然;可是看魏晋人的行径,能说他不带着几分装?不过装得像,装得自然罢了。阮嗣宗大醉六十日,逃脱了和司马昭做亲家,可不也一半儿醉一半儿装?他正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而有一向当时人多说他痴,他大概是颇能做作的罢?
装睡装醉都只是装糊涂。睡了自然不说话,醉了也多半不说话——就是说话,也尽可以装疯装傻的,给他个驴头不对马嘴。郑板桥最能懂得装糊涂,他那“难得糊涂”一个警句,真喝破了千古聪明人的秘密。还有善忘也往往是装傻,装糊涂;省麻烦最好自然是多忘记,而“忘怀”又正是一件雅事儿。到此为止,装傻,装糊涂似乎是能以逗人爱的;才人名士和学者之所以成为才人名士和学者,至少有几分就仗着他们那不大在乎的装劲儿能以逗人爱好。可是这些人也良莠不齐,魏晋名士颇有仗着装糊涂自私自利的。这就“在乎”了,有所为了,这就不再可爱了。在四川话里装糊涂称为“装疯迷窍”,北平话却带笑带骂的说“装蒜”,“装孙子”,可见民众是不大赏识这一套的——他们倒是下的稳着儿。10
10 举例论证,总结全文
本段及上段,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人物来说明“装”也有消极和积极之分。虽然积极的不多,但大多数“装”还是能被人接受的。只有一种,“自私自利的装”最不受赏识,也最不可爱。干净利落、观点明确,收束全文。
阅读赏析
做作,也就是“装”。在《论做作》一文中,朱自清先生以一种闲雅平和的态度对“装”发表了议论,既有真挚的同情,也有机智的嘲讽,读来令人深受启迪。“装”,想必由来已久吧,否则先生怎能列举出那么多古代圣贤、历史人物的典故呢?殊不知,几十年以后的今天,“装”这个字眼儿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虽然我们很想向别人展示出真实的自己,但有些时候,迫于种种原因,我们会隐藏起自己的一面或多面。这是“装”吗?也许是吧!但这种“装”,如果不会给他人造成困扰,也并非不够真诚,那么,请平静地接受它吧!
“装”很难,恰到好处的“装”就更难了。无伤大雅的“装”,调剂气氛的“装”实属珍贵,而害人害己的“装”,令人不适的“装”,应尽早摒弃……由此看来,“装”也是一个有着高标准的技术活儿,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在生活中寻得“装”的平衡点。
阅读延伸
1.文章围绕“做作”展开讨论,请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
2.为了论证“装”的现象与本质,本文运用了大量成语谚语、历史典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请在文章中找出一例并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