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中文大师写作课:跟着中文大师学写议论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论诚意

朱自清

探索思考

生活中,诚意似乎无处不在。祝福、道歉、问候……很多时候我们都自认为向他人送上了“满满的诚意”。事实上,真的如此吗?诚意到底是什么?到底有没有“满满的诚意”?它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吗?……就“诚意”这个问题,朱自清先生曾有过深深的思索。

阅读批注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1

1 开门见山,论点新颖

诚意是什么?一开篇,作者就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关于论点的提出和确立,除正确和鲜明之外,还应尽可能新颖、独到、深刻。

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2诚实,诚笃,至诚,都是君子之德;不诚便是诈伪的小人。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虽然说气质可以变化,盖了棺才能论定人,那只是些特例。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3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诈伪的时候。这也是出于自然。

2 总括性语句

在提出论点之后,接下来作者从“品性”和“态度”两方面展开论述。从本段首句很容易推断出,以下论述的内容与“品性”相关。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论一个人有无诚意,就是看他的品性如何。总括性语句的使用,能让读者尽快了解段落大意,把握文章思路。

3 用词准确形象

“浮沉”二字形象生动地把人们在“君子”和“小人”之间上下沉浮的状态展示了出来。这也从侧面表明,只把诚意当成品性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4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态度的变化多,在现代多变的社会里也许更会使人感兴趣些。我们嘴里常说的,笔下常写的“诚恳”“诚意”和“虚伪”等词,大概都是就态度说的。

4 总括性语句

论述完“品性”后,作者从“态度”方面展开论述:人们会根据场合和局势的需要,自觉地增减诚意。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5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年轻人也如此,却又加上了“天真”“纯洁”种种幻想。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5 例证法

作者从年轻人和老先生们的两个视角作为实例,提出了“品性和态度常被混为一谈”的观点。

我们恐怕只能宽大些,卑之无甚高论,从态度上着眼。不然无谓的烦恼和纠纷就太多了。至于天真纯洁,似乎只是儿童的本分——老气横秋的儿童实在不顺眼。可是一个人若总是那么天真纯洁下去,他自己也许还没有什么,给别人的麻烦却就太多。有人赞美“童心”“孩子气”,那也只限于无关大体的小节目,取其可以调剂调剂平板的氛围气。若是重要关头也如此,那时天真恐怕只是任性,纯洁恐怕只是无知罢了。幸而不诚恳,无诚意,虚伪等等已经成了口头禅,一般人只是跟着大家信口说着,至多皱皱眉,冷笑笑,表示无可奈何的样子就过去了。自然也短不了认真的,那却苦了自己,甚至于苦了别人。年轻人容易认真,容易不满意,他们的不满意往往是社会改革的动力。可是他们也得留心,若是在诚伪的分别上认真得过了分,也许会成为虚无主义者。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人说礼是生活的艺术,礼的本意应该如此。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6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7

6 逻辑性强

前面几段,作者都在围绕“诚意是态度”展开论证。随着论证的层层深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态度方面而言,率性自然和客气都能表示诚意,但要注意把握好度。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7 语言生动活泼

“大方”“合身份”“太贱”等词语原本是形容人的。但在此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客气”,文字灵动活泼。学习从生活中挖掘出一些富有生机的词语,也是议论文写作的语言要求之一。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8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又一个人路上遇见一个本不大熟的朋友向他说,“我要来看你。”这个人告诉别人说,“他用不着来看我,我也知道他不会来看我,你瞧这句话才没意思哪!”那个朋友的诚意似乎是太多了。凌叔华女士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叫做《外国规矩》,说一位青年留学生陪着一位旧家小姐上公园,尽招呼她这样那样的。她以为让他爱上了,哪里知道他行的只是“外国规矩”!这喜剧由于那位旧家小姐不明白新礼数,新过场,多估量了那位留学生的诚意。可见诚意确是有分量的。9

8 引用论证

古语“来而不往非礼也”,指对他人诚意的回答,有来有往皆见诚意。在论证时,引用古语俗语、名人名言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平时,我们不妨多做积累,在论证时方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9 事实论据

此处,作者列举小说《外国规矩》里的情节作为事实论据,来说明表达诚意也要恰如其分,诚意是有分量的。翔实有力的论据是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根据。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10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的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诚恳,诚意,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西方还有句话,“诚实是最好的政策”,“诚实”也只是态度;这似乎也是一句戏词儿。

10 总结全文

在对“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进行论述后,作者把“品性”和“态度”辩证地统一在“诚伪”之中。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为了别人的好,为了顾全别人的情感,即便是做戏,也是有诚意的。观点明确,与引论相互呼应。

阅读赏析

在《论无话可说》一文中,我们已经对朱自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观点新颖独到,文字优美隽秀。而这篇《论诚意》,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的真知灼见,简朴的话语里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哲理。

也许初读本文,我们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收获。但随着我们渐渐长大,亲身体会到了人世的变迁、世事的艰难后,我们再次品读,就会获得新的感悟。原来,朱自清先生谈论的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是一种认真处世、有情待物的生活态度。

诚伪不只是品性,也是态度。率性而为和客客气气都是态度,都能表达我们的诚意。但表达诚意也要注意度的把握,过分的诚意会让人感觉虚伪不适,甚至造成误会。这样,我们的诚意就难免大打折扣,适得其反了。

阅读延伸

1.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

2.本文语言简朴生动,雅俗共存。请找出一二处试分析之。

3.读完本文,你对“诚意”二字有什么新的理解和感悟吗?它们对你的生活态度会有所改变吗?